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浮(阳)-原文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浮(阳)-译文
浮脉,轻轻提起脉搏跳动时感觉有余,按下脉搏跳动时感觉不足(《脉经》)。
就像微风吹过鸟背上的羽毛,轻轻摇曳,又像用手轻轻摸过榆树的荚果(《素问》),或者像水漂木片(崔氏),又或者像用手捻葱叶(黎氏)。(浮脉象征着天空的轻清在上,在八卦中代表乾卦,在四季中代表秋天,在人体中代表肺,又称为毛。如果脉象过强,则中心坚实而周围空虚,就像用手摸鸡的羽毛,表示病在体表。如果脉象不足,则脉搏来时微弱,表示病在体内。《脉诀》中说,如果寻找脉象时发现过强,那么这是浮脉伴随洪脉和紧脉的特征,而不是单纯的浮脉。)
『体状诗』浮脉只在皮肤表面跳动,就像用手摸榆树的荚果那样感觉轻柔。秋天是它当令的季节,如果脉象正常则无病,但如果是久病之人遇到这种脉象,则应引起警惕。
『相类诗』浮脉就像木头在水面上漂浮,浮而大且中间空的是芤脉。轻轻拍打而浮的是洪脉,来时虽然强盛但去时缓慢。浮脉轻柔就像捻葱叶。脉来虚而迟缓且大而空旷。脉浮而柔细的是濡脉,像杨花一样散乱无定踪。(脉浮而有力量的是洪脉,脉浮而迟缓的是虚脉,虚得厉害的是散脉,脉浮而无力的是芤脉,脉浮而柔细的是濡脉。)
『主病诗』浮脉代表阳性的表病,脉象迟缓表示风邪,脉象数表示热,脉象紧表示寒,脉象拘表示寒邪拘束。脉浮而有力量表示风热,脉浮而无力表示血虚。寸口脉浮表示头痛、眩晕、风邪内生,可能伴有风痰聚集在胸部。关上脉浮表示土气衰弱而木气旺盛,尺泽脉浮表示小便不通畅。
(浮脉主表,有力表示表实,无力表示表虚,浮迟表示中风,浮数表示风热,浮紧表示风寒,浮缓表示风湿,浮虚表示伤暑,浮芤表示失血,浮洪表示虚热,浮散表示劳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浮(阳)-注解
浮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脉搏跳动在皮肤表面,触之感觉较浅,如水漂木,轻清在上,通常与表证相关。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形容浮脉的特点,即用手轻轻按在脉搏上,感觉脉搏跳动明显,而用力按压时,脉搏跳动不明显。
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形容浮脉的脉象,如微风吹动鸟背上的羽毛,动作轻柔。
如循榆荚:比喻浮脉的脉象,如用手轻轻触摸榆树的荚果,感觉轻柔。
如水漂木:比喻浮脉的脉象,如水中的木头随波逐流,表面轻浮。
如捻葱叶:比喻浮脉的脉象,如用手捻动葱叶,感觉轻柔。
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浮脉与自然界的天象、八卦、季节、人体器官相对应,具有轻清之象,与乾卦、秋季、肺脏相关。
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浮脉过于强烈表示中气不足,病在外;浮脉过于微弱表示气虚,病在内。
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如果脉象过于强烈,同时出现洪脉和紧脉的特点,那么这不是纯粹的浮脉。
体状诗:通过诗歌形式描述浮脉的脉象特点。
相类诗:通过诗歌形式描述与浮脉相似的其他脉象的特点。
主病诗:通过诗歌形式描述浮脉所主疾病的特点。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寸脉浮脉主头痛、眩晕、风痰聚胸等症;关脉浮脉主土衰木旺、溲便不通等症;尺脉浮脉主气虚、失血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浮(阳)-评注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
此句出自《脉经》,是对浮脉的直观描述。‘举之有余’指的是轻按脉象时,脉象明显,‘按之不足’则是指重按脉象时,脉象减弱。这表明浮脉的特征是轻按易得,重按则不明显,反映了脉象的浮浅之状。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这一段通过多个比喻来描述浮脉的脉象。‘微风吹鸟背上毛’和‘厌厌聂聂’形象地描绘了浮脉的轻柔;‘如循榆荚’则比喻浮脉的轻浅;‘如水漂木’和‘如捻葱叶’则强调了浮脉的流动性和细弱。这些比喻共同传达了浮脉轻清、上浮的特征。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此段进一步阐释了浮脉的内涵和病理变化。浮脉对应于自然界的秋天,人体器官的肺,卦象为乾,象征着轻清之象。‘太过’和‘不及’分别指脉象的过强和过弱,对应的病理变化也各异,反映了中医对脉象与疾病关系的深刻理解。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脉诀》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诊断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脉象。如果脉象过于强烈,兼有洪脉和紧脉的特征,那么就不能简单地诊断为浮脉,而需要进一步辨别。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这首诗通过对浮脉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浮脉的轻浅特征,以及在不同季节和疾病状态下的表现。‘三秋得令’指的是秋季,是浮脉应时的表现,而‘久病逢之’则意味着病情的严重。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这首诗通过更多的比喻和描述,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浮脉,如芤脉、洪脉、濡脉等,并解释了它们的特征和对应的病理状态。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这首诗从病理角度阐述了浮脉所主之病,如头痛、眩晕、风痰等,以及与不同脏腑和经络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脉诊的实用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