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洪(阳)-原文
洪脉: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
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洩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洩痢失血久咳者忌之。
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洪(阳)-译文
洪脉:脉搏极大。《脉经》记载。脉搏来时强盛,去时衰弱。《素问》中提到。脉搏来时强大,去时持久。通真子解释。
洪脉在八卦中对应离卦。在四季中对应夏季。在人体中对应心脏。《素问》称之为大脉,也称为钩脉。滑氏说:脉搏来时强盛,去时衰弱,就像钩子的弯曲,上升后又下降,符合血脉的来去现象。象征着万物向下分布的样子。
詹炎说:像环形珠子一样的脉搏不是洪脉。《脉诀》中说:夏季适合洪脉。秋季和冬季,发汗通肠,都不适合洪脉。这显然是错误的。
【体状诗】脉搏来时强盛,去时衰弱,像满指的滔滔流水,符合夏季的特征。如果在春秋冬三个月,升阳散火,不要犹豫。
【相类诗】洪脉来时像拍打一样,去时衰弱,来时强盛像波澜。要知道实脉的差别,举按脉象时感觉弦长而坚实。洪而有力量的是实脉,实而无力的是洪脉。
【主病诗】脉洪表示阳盛血虚,相火旺盛,热病在身。胀满、胃翻需要及早治疗,阴虚泄痢可以稍作犹豫。寸脉洪大表示心火上焦有炎症,肺脉洪大时金气承受不住,肝火胃虚需要关内观察,肾虚阴火需要在尺脉中观察。洪脉主要表示阳盛阴虚的病。泄痢失血、久咳的人应避免洪脉。
经文说:形体瘦弱,脉象大,气多的人会死。又说:脉象大,则病情会加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洪(阳)-注解
洪脉:指脉搏有力、搏动明显、跳动幅度大的脉象。《脉经》中提到下极大,即脉搏下击时力量大。《素问》中描述为来盛去衰,即脉搏上升时强盛,下降时衰弱。洪脉在《素问》中被称为大脉,也称为钩脉。滑氏认为其来盛去衰如同钩的弯曲,上而复下,象征血脉的来去和万物敷布下垂的状态。
离:八卦之一,代表火,象征着光明、热情和夏天。
夏:一年四季之一,夏季属火,与心相应,故洪脉在时为夏。
心:人体器官之一,与血脉直接相关,洪脉在人为心。
钩:形状弯曲的钩子,滑氏用此来比喻洪脉的来盛去衰的特点。
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是夏季的高峰时期。
发汗通肠:指通过发汗和通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谬也:错误的意思。
脉来洪盛去还衰:描述洪脉的特点,脉搏强盛而下降时衰弱。
满指滔滔应夏时:形容洪脉跳动时手指下的感觉,如同夏日的江水滔滔。
升阳散火:中医术语,指通过提升阳气和疏散火气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实脉:指脉搏有力、充实的感觉。
洪而有力为实:指洪脉如果有力,则为实脉。
实而无力为洪:指实脉如果无力,则为洪脉。
脉洪阳盛血应虚:洪脉出现通常与阳盛阴虚的病理状态相关。
相火炎炎热病居:相火过旺,导致体内火热病邪内生。
胀满胃翻须早治:指胃部胀满、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阴虚泄痢可踌躇:阴虚导致的泄泻等症状可以暂时治疗。
寸洪心火上焦炎:寸脉洪大,表示心火上炎。
肺脉洪时金不堪:肺脉洪大,表示肺金受损。
肝火胃虚关内察:肝火旺盛,胃虚,需要在关内(中医穴位名称)观察。
肾虚阴火尺中看:肾虚引起的阴火,可以在尺脉(中医脉位)中观察。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洪脉主要与阳盛阴虚的疾病相关。
泄痢失血久咳者忌之:患有泄泻、失血、久咳等病状的人应避免使用洪脉治疗。
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形容体型瘦弱,脉象洪大,气血虚弱的人可能会死亡。
脉大则病进:脉象洪大,表示病情在进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洪(阳)-评注
洪脉,根据《脉经》的描述,下极大,意味着脉搏的力量和幅度较大。这种脉象在《素问》中被称为来盛去衰,而在通真子的著作中则被形容为来大去长,这表明脉象在起始时较为强烈,随后逐渐减弱。这种脉象与夏天的卦象离相对应,反映了夏季时心脏的功能活跃,因为心在五行中属火,与离卦的属性相吻合。
《素问》中将洪脉称为大脉,也有时称之为钩脉。滑氏进一步解释说,洪脉的来盛去衰如同钩的弯曲,上升后再次下降,这种描述生动地描绘了血脉流动的动态过程,同时也象征着万物生长、向下延伸的景象。
詹炎在《脉诀》中提出,洪脉并不适用于季夏、秋季和冬季,因为这些季节需要的是发汗通肠,而不是洪脉所代表的强脉象。这种观点被指出是错误的,因为洪脉在夏季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体状诗】中,洪脉被描绘为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这种描述强调了洪脉在夏季的典型特征,即在夏季时脉象旺盛,但在其他季节则不宜出现。诗中提到的升阳散火,是对洪脉所代表的阳盛阴虚之病的治疗建议。
【相类诗】进一步解释了洪脉的特征,指出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这种波动感与脉搏的动态变化相呼应。诗中还提到了举按弦长愊愊坚,这是对洪脉有力而坚实的描述。
在【主病诗】中,洪脉被解释为阳盛阴虚之病的脉象。诗中列举了多种疾病,如胀满、胃翻、阴虚泄痢等,这些疾病都与阳盛阴虚有关。诗中还特别提到了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等,这些都是针对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
最后,经文中的描述提醒我们,形瘦脉大多气者死,脉大则病进,这些都是在强调脉象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提醒医者在诊断时需谨慎对待脉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