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原文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

在卦为坎,在时为冬。

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脉诀>言:

“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

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

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内热,

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

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译文

沉脉:需要重手按压到筋骨才能感觉到。《脉经》中记载。就像用绵包裹着砂子,内部刚硬而外部柔软。杨氏的说法。就像石头投入水中,一定要探到水底。

沉脉法地,有深泉在下的象征。在八卦中代表坎卦,在时令中代表冬天,在人体中代表肾脏。也被称为石脉,或者营脉。如果脉象过于强烈,就像弹石一样,按下去会更加坚硬,这是病在体外的表现。如果脉象微弱,气息来去虚微,消失得很快,这是病在体内的表现。

《脉诀》中说:‘缓慢地按三关,脉象像烂绵一样,这是不对的。’沉脉有缓慢、急促以及各个部位的沉脉,烂绵是指弱脉,不是沉脉。

【体状诗】

水流动润泽向下,脉象深沉,筋骨之间柔软平滑均匀,女子寸脉,男子尺脉,四季如此就是正常。

【相类诗】

沉脉按压在筋骨间自然均匀,伏脉需要推筋到骨上寻找,沉细如绵的是弱脉,弦长实大的是牢形脉。沉脉在筋间运行,伏脉在骨上运行,牢脉有力,弱脉无力。

【主病诗】

沉脉主里证,有力表示里实,无力表示里虚。沉脉表示气滞,也主水湿停留,沉迟表示寒邪凝滞,沉数表示内热,沉滑表示痰湿,沉涩表示气郁,沉弱表示寒热夹杂,沉缓表示寒湿,沉紧表示冷痛,沉牢表示冷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注解

沉脉:沉脉是指脉搏沉而有力,需要重按至筋骨才能触及。在《脉经》中有所记载,形容其如同绵裹砂,内部刚硬而外部柔和。沉脉法地,有深渊泉涌之象,与坎卦相合,与冬季相配,与肾脏相关。沉脉过重时,按之感觉坚硬如石,病多在表;沉脉不足时,脉来虚微,去如数,病多在里。

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指需要用较重的手力按压至筋骨才能感受到脉搏,说明沉脉位置较深。

脉经:古代医学著作,详细记载了脉诊的方法和脉象的解读。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形容沉脉的感觉,内部刚硬,外部柔和。

杨氏:指古代医学家杨上善。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比喻沉脉的深沉,如同石头投入水中,必须探至水底。

法地:按照地的特性,这里指沉脉如同大地深沉。

渊泉在下之象:形容沉脉如同深渊中的泉水,深沉而稳定。

坎:八卦之一,代表水,与肾脏相关。

冬:冬季,与肾脏相合。

肾: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与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等功能相关。

石:形容沉脉按之坚硬如石。

营:指营气,是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与营养、卫气等概念相关。

太过:指沉脉过重,按之更坚。

不及:指沉脉不足,脉来虚微。

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脉诀》中提到的脉象描述,指脉象缓慢但不应像烂绵一样软弱。

烂绵:形容脉象软弱,如同烂掉的绵絮。

弱脉:脉象软弱无力。

水行润下脉来沉:形容沉脉如同水向下流动,润泽而深沉。

筋骨之间软滑匀:形容沉脉在筋骨之间按之感觉软滑均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古代以寸、尺来划分脉象,女子寸脉(手腕部脉象)应沉,男子尺脉(脚腕部脉象)应沉。

四时如此号为平:指沉脉在四季中都是正常的脉象。

沉帮筋骨自调匀:沉脉在筋骨之间自然调和均匀。

伏则推筋着骨寻:沉脉按之需用力推筋至骨,才能找到脉象。

沉细如绵真弱脉:沉脉细弱,如同绵絮一般柔软。

弦长实大是牢形:弦脉长而有力,实大而坚,是牢脉的表现。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沉脉在筋间流动,伏脉在骨上流动。

牢大有力,弱细无力:牢脉有力而大,弱脉细弱无力。

沉潜水蓄阴经病:沉脉多见于阴经疾病,如水液蓄积等。

数热迟寒滑有痰:沉脉伴随数脉(快脉)表示内热,迟脉(慢脉)表示外寒,滑脉表示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脉无力表示气虚。

沉而有力积并寒:沉脉有力表示有积聚和寒邪。

寸沉痰郁水停胸:寸脉沉表示痰湿郁结,水液停聚在胸部。

关主中寒痛不通:关脉沉表示中焦有寒邪,导致疼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尺脉沉表示下焦有浊邪,可能导致遗精和泄泻。

肾虚腰及下元痌:肾虚导致腰部疼痛,下元(下焦)虚弱。

主病诗:指古代医学中用诗歌形式总结的脉象与疾病关系的诗句。

沉脉主里:沉脉主要见于里证,即病在体内。

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脉有力表示里实,无力表示里虚。

沉则为气:沉脉与气有关。

又主水畜:沉脉也与水液蓄积有关。

沉迟痼冷:沉脉迟缓表示内有冷积。

沉数内热:沉脉数急表示内有热邪。

沉滑痰食:沉脉滑利表示内有痰湿和食物积滞。

沉涩气郁:沉脉涩滞表示气机郁结。

沉弱寒热:沉脉弱而寒热不定。

沉缓寒湿:沉脉缓而寒湿。

沉紧冷痛:沉脉紧而冷痛。

沉牢冷积:沉脉牢而冷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评注

沉脉,根据《脉经》的描述,是通过重手按压至筋骨才能触及的脉象。这种脉象的特点是内刚外柔,如同绵裹砂,既有内在的刚劲,又有外在的柔和。杨氏将其比喻为石投水,必须探至水底,才能完全感受到其深度。

从专业角度来看,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这与《易经》中的坎卦相吻合,坎卦代表水,与冬季的时令相联系,在人体则与肾脏相对应。沉脉又被称为石脉或营脉,其太过时脉象如弹石,按之更加坚实,多见于外感病;不及时脉象虚微,去如数,多见于内伤病。

《脉诀》中提到,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沉脉。这说明沉脉不仅有缓数之分,还有其他部位的沉脉。烂绵状的是弱脉,而非沉脉。

体状诗中,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描述了沉脉的典型特征,即脉象沉而润,如同水行之下,筋骨之间感觉软滑均匀。女子寸脉,男子尺脉,四时如此,号为平脉,说明沉脉在男女和四季中都有其正常的表现。

相类诗中,沉脉与伏脉、牢脉、弱脉等脉象进行了比较,沉脉行于筋间,伏脉则推筋着骨寻,牢脉大有力,弱脉细无力,这些描述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脉象。

主病诗中,详细阐述了沉脉所主之病。沉脉主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沉脉主气,又主水畜,因此沉迟多见于痼冷,沉数多见于内热,沉滑多见于痰食,沉涩多见于气郁,沉弱多见于寒热,沉缓多见于寒湿,沉紧多见于冷痛,沉牢多见于冷积。这些描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沉(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