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数(阳)-原文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癣,数虚肺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数(阳)-译文
数脉:一息(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脉经》中记载。脉搏流动迅速而微弱。《素问》中也有提及。
数脉是因为阴气不能克制阳气。所以脉搏跳动过于频繁。
浮沉迟数是脉象的基本纲领。《素问》和《脉经》都将其视为正常脉象。《脉诀》中提出了七表八里的分类,但遗漏了数脉,只提到数脉止于心脏,这是非常错误的。
【体状诗】
数脉的脉搏在呼吸之间常常跳动六次,阴气微弱阳气旺盛时必定会感到狂躁和烦躁,浮沉表里可以区分虚实,只有儿童出现数脉时才被视为吉祥的征兆。
【相类诗】
数脉比正常人的脉搏多跳动一次,紧绷的脉搏跳动像弹琴的绳子一样,数脉有时会停止称为促脉,数脉在关中(手腕横纹处)出现时呈现动脉的形状,如果脉搏弦紧则为紧脉,流利则为滑脉,数脉有停止则为促脉,数脉非常快则为疾脉,数脉在关中则为动脉。
【主病诗】
数脉是阳热的表现,可以通过调整君火和相火来治疗,实证适合用凉性药物泻火,虚证适合用温性药物补火,秋季肺病时深怕遇到数脉。寸口脉数见于咽喉、口舌生疮,吐血咳嗽可能是肺生疮,当关脉数可能是胃火和肝火,尺脉数可能是需要滋阴降火的症状。
数脉主司腑脏,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火,浮数脉表示表热,沉数脉表示里热,气口脉数实可能是肺病,数虚可能是肺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数(阳)-注解
数脉:指脉搏每息跳动六次以上,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数脉多见于热证,特别是阳热亢盛的病证。
一息六至:一息指的是一呼一吸的时间,六至表示脉搏在这段时间内跳动六次,形容脉搏跳动较快。
脉经:古代中医学著作,是研究脉诊的重要文献。
素问: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记录。
阴不胜阳:中医术语,指人体阴气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亢盛。
浮沉迟数脉:中医脉诊中的四种基本脉象,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状态。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
纲领:指事物的根本原则或指导原则。
正脉:中医脉诊中指正常的脉象。
脉诀:古代脉诊专著,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参考书。
七表八里:脉诊术语,指脉象的表现形式和所在部位。
遗数脉:脉诊术语,指脉搏跳动数而不规律,时有时无。
心脏:人体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妄:中医术语,指病情复杂多变,难以捉摸。
体状诗:中医脉诊中,用诗歌形式描述脉象的方法。
息间常六至:一息时间内脉搏跳动六次,是数脉的特征。
阴微阳盛: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导致热证。
狂烦:精神失常,烦躁不安,是阳热亢盛的表现。
浮沉表里分虚实:根据脉象的浮沉来判断病证的表里和虚实。
儿童作吉看:在儿童中出现的数脉有时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相类诗:用诗歌形式描述脉象的相似之处。
平人:指身体健康的人。
紧:脉象的一种,指脉搏跳动有力,如弹绳般紧绷。
促:脉象的一种,指脉搏跳动数而时断时续,与紧相似但更急促。
动脉形:脉搏跳动有力,如动脉搏动般明显。
弦急:脉象的一种,指脉搏跳动紧张而有力。
流利:脉象的一种,指脉搏跳动流畅无阻。
疾:脉象的一种,指脉搏跳动极快,如疾风骤雨。
关中:中医脉诊中,关部位于手腕横纹上,是脉诊的重要部位。
主病诗:用诗歌形式描述脉象所主病的症状。
阳热:阳气过盛引起的热证。
君相火:中医术语,指心火和相火,心火为君火,相火为相火,二者均为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凉泻:中医治疗方法,指用寒凉药物来清热泻火。
温补:中医治疗方法,指用温热药物来补益阳气。
肺病秋深却畏之:秋季肺气当旺,但若肺病严重,则可能对秋季气候感到不适。
寸数:脉诊中,寸部位于手腕横纹上,寸数指寸部的脉搏跳动数。
咽喉口舌疮:咽喉、口舌生疮,是热证的表现。
吐红咳嗽肺生疡:吐血、咳嗽,肺生疮疡,是肺热炽盛的表现。
当关胃火并肝火:胃火和肝火旺盛,当关部脉象数。
尺属滋阴降火汤:尺部脉象数,属于阴虚火旺,治疗时应滋阴降火。
主腑:脉象主病的范畴,指某些脉象与特定脏腑的病变有关。
有力实火:脉搏跳动有力,属于实证,多见于实热病证。
无力虚火:脉搏跳动无力,属于虚证,多见于虚热病证。
浮数表热:脉搏跳动浮而数,多见于表热病证。
沉数里热:脉搏跳动沉而数,多见于里热病证。
气口数实肺癣:气口(寸部)脉数而实,多见于肺热病证,如肺痈。
数虚肺痿:脉搏跳动数而虚,多见于肺虚病证,如肺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数(阳)-评注
数脉,一息六至,出自《脉经》,这是中医脉诊中对数脉的一种描述,指的是每呼吸一次,脉搏跳动六次。这种脉象在《素问》中也有记载,体现了中医对脉象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记录。
脉流薄疾,也是《素问》中的描述,薄疾即急速流动,这里指的是脉象流动迅速,与数脉的描述相呼应,强调了数脉的动态特征。
数为阴不胜阳,这句话揭示了数脉形成的病理机制,即阴气不足以制约阳气,导致阳气过盛,从而表现为数脉。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这里的浮沉迟数指的是脉象的四种基本状态,它们是脉诊中的纲领,可以用来判断病情。
《脉经》和《脉诀》是中医脉学的重要著作,前者详细记载了脉诊的方法,后者则提出了七表八里的脉象分类,而遗数脉止于心脏,则是对数脉的一种特殊情况的描述。
然而,‘其妄甚矣’这一句,表达了对某些脉象分类的质疑,认为它们过于主观和不可靠。
【体状诗】中的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描述了数脉的常见表现和可能的病理状态,即数脉多见于阳盛阴衰的情况,可能导致狂躁不安等症状。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这里提到了脉象的虚实判断,以及儿童出现数脉可能不是病态,反而可能是吉祥的征兆。
【相类诗】进一步细化了数脉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紧数如弹绳、数而时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等,这些都是对数脉的深入观察和分类。
【主病诗】则从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角度,对数脉进行了分析,指出数脉多由阳热引起,治疗时应根据实火或虚火来选择凉泻或温补的方法,同时针对肺病、胃火、肝火等不同病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详细地描述了数脉的脉象特征、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脉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