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散(阴)-原文
散脉大而散。
有表无里。
《经脉》。
涣漫不收。
崔氏。
无统纪无拘束。
至数不齐。
或来多去少。
或去多来少。
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柳氏。
戴同父曰:心脉浮大而散。
肺脉短涩而散。
平脉也。
心脉耎散怔忡,肺脉耎散。
汗出。
肝脉耎散溢饮。
脾脉耎散胻肿。
病脉也。
肾脉耎散诸病脉。
代散死脉也。
《难经》曰。
散脉独见则危。
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
根本脱离之脉。
产妇得之生。
孕妇得之堕。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
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
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
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
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
溢饮左关应耎散,
右关耎散胻胕肿,
散居两尺魂应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散(阴)-译文
脉象散大而松散,外表看起来有脉但内部没有脉象。《经脉》中提到。脉象涣散而不聚拢。崔氏认为。没有统一的规律,没有拘束。脉的跳动不规律。有时来得多去得少,有时去得多来得少。脉象涣散不聚拢,就像杨花随风飘散的样子。柳氏也提到。
戴同父说: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这是正常的脉象。心脉软弱而散,会出现心悸的情况;肺脉软弱而散,会出汗;肝脉软弱而散,会出现溢饮的症状;脾脉软弱而散,会出现胻肿的症状;肾脉软弱而散,是各种病脉的表现;代脉散乱是死脉。《难经》中说,散脉单独出现就危险。柳氏说:散脉代表气血都虚弱,是根本脱离的脉象。产妇出现散脉会生,孕妇出现散脉会流产。
【体状诗】
散脉就像杨花随风飘散,来去不定,难以整齐。产妇出现散脉是生兆,孕妇出现散脉是堕胎,久病遇到散脉不需要治疗。
【相类诗】
散脉没有拘束,散漫无序,脉象柔软细小,像水中的绵絮。脉象浮而迟缓,大而虚,芤脉中间空,两边有脉。
【主病诗】
左寸脉出现心悸,右寸脉出汗,溢饮见于左关脉应耎散,右关脉出现耎散,会导致胻胕肿,散脉出现在两尺脉位,魂魄应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散(阴)-注解
散脉:指脉象松散无力,无规律可循,如同散落的花瓣,无法聚集,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病脉。
大而散:脉象宽大,但力量分散,没有集中力。
表无里:指脉象只表现出表面的症状,没有深入到内在的根本。
涣漫不收:形容脉象散乱,无法收束。
崔氏:指唐代医学家崔知悌。
无统纪无拘束:没有规律和约束,形容脉象无序。
至数不齐:脉的跳动次数不规律,不稳定。
杨花散漫之象:比喻脉象如同飘散的杨花,没有方向和规律。
柳氏:指唐代医学家柳宗元。
心脉浮大而散:心脏的脉象浮大而散乱。
肺脉短涩而散:肺部的脉象短促、涩滞且散乱。
平脉:正常的脉象。
心脉耎散怔忡:心脏的脉象软弱而散乱,伴有心悸。
肺脉耎散:肺部的脉象软弱而散乱。
汗出:出现出汗的症状。
肝脉耎散溢饮:肝脏的脉象软弱而散乱,伴有水液代谢异常。
脾脉耎散胻肿:脾脏的脉象软弱而散乱,伴有下肢水肿。
肾脉耎散诸病脉:肾脏的脉象软弱而散乱,涉及多种疾病。
代散死脉:脉象极度散乱,是死亡之征。
《难经》:《黄帝内经》的别称,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
独见则危:如果脉象散乱是唯一的表现,则病情危重。
气血俱虚:气血两虚,即气和血的供应不足。
根本脱离之脉:脉象反映了根本的虚弱和脱离。
产妇得之生:孕妇出现此脉象可能会生下孩子。
孕妇得之堕:孕妇出现此脉象可能会流产。
体状诗: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于描述脉象的特征。
相类诗:与体状诗类似的诗歌形式,用于描述脉象的相似之处。
主病诗: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于描述脉象所对应的疾病。
左寸怔忡右寸汗:左寸脉象表现为心悸,右寸脉象表现为出汗。
溢饮左关应耎散:溢饮病在左关脉象上表现为脉象软弱而散乱。
右关耎散胻胕肿:右关脉象表现为脉象软弱而散乱,伴有下肢水肿。
散居两尺魂应断:两尺脉(肾脉)散乱,表示魂魄不守,生命垂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散(阴)-评注
古文中的‘散脉大而散’是对脉象的一种描述,‘散’字体现了脉象的涣散无序,没有规律可循。‘有表无里’则说明脉象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内在联系,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医对脉象认识的深刻性。
《经脉》中提到的‘涣漫不收’进一步强调了脉象的散乱无序,无法收敛。崔氏的描述‘无统纪无拘束’和‘至数不齐’则是对脉象不规则的强调,意味着脉象的变化无法预测,没有固定的节奏。
‘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描绘了脉象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如同‘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形象地比喻了脉象的散乱,如同飘散的杨花一般。
柳氏对心、肺、肝、脾、肾五脉的描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等,体现了不同脏腑脉象的特点。‘心脉耎散怔忡’、‘肺脉耎散汗出’等,则是对疾病状态的反映,耎散表示脉象软弱,与疾病症状如怔忡、汗出相联系。
《难经》中提到‘散脉独见则危’,强调了散脉出现的严重性,意味着气血俱虚,根本脱离,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柳氏进一步解释‘散为气血俱虚’,指出散脉是气血两虚的脉象,对于产妇和孕妇来说,散脉的出现分别预示着生产或流产。
【体状诗】中的‘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等句,用自然景象比喻脉象,形象生动。‘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等句,则是对散脉临床意义的总结。
【相类诗】中的‘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等句,继续用比喻的手法描述散脉的特征,‘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等句,则是对脉象形态的进一步描述。
【主病诗】中的‘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耎散’等句,具体指出了散脉与不同疾病的关系,如左寸脉的怔忡、右寸脉的汗出等,反映了散脉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散居两尺魂应断’则是对散脉严重性的再次强调,意味着生命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