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原文

微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

仲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崩中日久肝阴竭,漏下多时骨髓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译文

微脉:非常细软。按摸时感觉几乎要断绝,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脉经》中提到。脉细且稍微长一些。戴氏《素问》称它为小脉。又说:气血虚弱,脉也会显得微弱。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地跳动,按摸时几乎感觉不到,有如无物,微脉表示阳弱阴弱,细脉比微脉稍微粗一些。轻轻按摸就能感觉到,重按时几乎感觉不到的,是微脉。脉象像线一样细,但始终有脉动的是细脉。

张仲景说:脉象跳动如羹上浮的肥油,表示阳气微弱。脉象绕绕如蚕丝般细,表示阴气衰弱。长期患病出现这样的脉象会危及生命,而突然患病出现这样的脉象则可能存活。

【主病诗】

气血虚弱,脉象也微弱,恶寒发热,汗流不止,男性可能是极度劳累和多种虚弱症状,女性可能是崩漏和带下病。

寸口脉微弱时,可能伴有气促或心悸,关脉微弱时,可能出现胀满的症状,尺部脉微弱时,表示精血虚弱,恶寒,消渴,疼痛,呻吟。

微脉主要表示久病虚损、血虚的病症。阳微表示怕冷,阴微表示发热。《脉诀》中说:‘崩漏日久,肝阴枯竭,漏下时间过长,骨髓枯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注解

微脉:微脉是一种脉象,指的是脉细而弱,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在《脉经》中有所记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耎:同‘软’,形容脉象柔软。

欲绝:几乎要断绝,形容脉象极其微弱。

气血: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精、气、血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微:在《素问》中,‘微’指气血微弱,脉象也会显得微弱。

阳弱:指阳气不足,多见于身体虚弱或外感病邪后。

阴弱:指阴气不足,多见于内伤或久病之后。

仲景:即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为“医圣”。

脉潎潎:形容脉象跳动微弱而急促。

阳气微:阳气不足,多表现为身体虚弱、畏寒等症状。

阴气衰:阴气不足,多表现为身体机能减退、面色苍白等症状。

崩中:中医术语,指妇女月经不调,出血不止。

带下:中医术语,指妇女白带增多,淋漓不尽。

寸、关、尺:中医脉诊中的三个部位,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部。

恶寒:怕冷,是寒邪侵袭或阳气不足的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表现。

消瘅:消渴病,即糖尿病。

痛呻吟:因疼痛而发出呻吟声。

久虚血弱:长期体虚,血气不足,多见于慢性疾病。

肝阴竭:肝阴亏损,多见于久病或过度劳累。

漏下:中医术语,指妇女月经淋漓不尽。

骨髓枯:骨髓空虚,多见于久病或极度虚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评注

微脉,古医家描述的一种脉象,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其特征在于脉象的细微和虚弱。在《脉经》中,对微脉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脉象细微变化的敏感度,强调了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诊断技巧。

‘细而稍长’和‘戴氏’中的‘小’字,进一步描绘了微脉的形态特点,即脉象虽然细小,但仍有长度,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脉象形态的细致分析。

《素问》中提到‘气血微则脉微’,这揭示了微脉与气血关系密切,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到脉象的强弱,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体状相类诗’通过诗句的形式,将微脉的脉象特点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轻微潎潎乎’形象地表达了脉象的轻微和流动感,‘按之欲绝有如无’则强调了脉象的细微和难以触及。

‘微为阳弱细阴弱’和‘细比于微略较粗’则从阴阳的角度对微脉进行了分类,指出微脉与阳气的虚弱和阴气的衰弱有关,同时也说明了脉象的细微程度。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这段描述详细地解释了微脉和细脉的区别,微脉在轻按时即可感知,重按时几乎不可触及,而细脉则是一直存在但较微脉稍粗。

‘仲景曰’以下,引用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脉象描述来分析病情,如‘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和‘萦萦如茧丝细者,阴气衰’,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脉象与病情的关系,也展示了中医诊断的精准性。

‘主病诗’中,通过诗句对微脉所对应的病状进行了总结,如‘气血微兮脉亦微’说明了微脉与气血虚弱的关系,‘恶寒发热汗淋漓’等则是对病情的具体描述。

最后,《脉诀》中的引用进一步强调了微脉与长期虚弱、血虚等病症的联系,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的深入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微(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