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原文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弱乃濡之沉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

<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

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译文

弱脉:脉搏非常柔软且深沉,需要用力按才能感觉到,轻轻一按就感觉不到。《脉经》中记载。

弱脉也可以理解为濡脉,深沉的濡脉,《脉诀》说:轻按才能感觉到。黎氏将其比作泡沫,这些都是濡脉,不是弱脉。

《素问》中说:脉弱而滑润,说明有胃气;脉弱而涩滞,这是久病的征象。久病之后,老年人出现这种脉象是顺理成章的,而年轻人出现这种脉象则是异常的。

【体状诗】

脉搏弱而无力,按之感觉柔软,细而深沉,不见浮起,阳虚阴盛,精血虚弱,白发之人尚可,年轻人却因此愁眉苦脸。

【相类诗】

出现濡脉。

【主病诗】

弱脉表明阴虚阳气衰弱,容易怕冷发热,筋骨无力,多惊多汗,精神衰退,需要补气调和营血,及时就医。

寸脉弱表示阳虚,疾病可知;关脉弱表示胃弱和脾虚;要找出阳虚阴虚的疾病,需要按压神门两处。

弱脉主要与气虚的疾病相关。张仲景说:阳气陷入阴中,所以会怕冷发热。他还说:弱脉主筋,沉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说:气虚则脉弱,寸脉弱表示阳虚,尺脉弱表示阴虚,关脉弱表示胃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注解

弱脉:指脉搏弱而沉细,极难按到,如同举手时脉搏不明显。《脉经》中描述的脉象之一。

濡脉:指脉象柔软,按之有濡湿感,如同浮沤(水面上的泡沫),是一种正常的脉象,与弱脉不同。

胃气:中医术语,指胃的功能状态,包括胃的消化吸收、营养供应等功能,胃气充足表示身体健康。

涩脉:指脉搏涩滞不畅,如同有阻力,是久病的表现之一。

阴虚:中医术语,指体内阴液不足,常表现为口干、手足心热、盗汗等症状。

阳气衰:中医术语,指体内阳气不足,常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等症状。

骨筋痿:中医术语,指骨骼和筋肉虚弱,表现为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

多惊多汗:中医症状,指容易受到惊吓,并且经常出汗。

精神减:中医症状,指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益气调营: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药物或食疗等方式来增强体质,调整营养状态。

神门:中医术语,指手少阴心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腕横纹上,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

阳陷入阴:中医术语,指阳气不足,不能上升至阳位,反而下降至阴位,导致恶寒发热等症状。

筋急:中医症状,指筋肉紧张,常伴有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评注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此句出自《脉经》,描述了弱脉的典型特征。弱脉,即脉象极软且沉细,需通过按触才能感知,举手触摸则无法感觉到脉动。这种脉象反映了人体气血的虚弱状态,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脉象。‘极软’与‘沉细’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弱脉的物理特征,‘按之乃得’强调了其隐蔽性,‘举手无有’则进一步说明了其难以察觉的特点。

弱乃濡之沉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弱脉与濡脉的区别。弱脉与濡脉都是沉细的脉象,但弱脉更为沉细,需要轻手触摸才能感觉到,而濡脉则更为明显。‘黎氏譬如浮沤’这句话,用浮沤的形象比喻濡脉的轻浮,与弱脉的沉细形成对比,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

‘《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素问》中的这段话,从脉象的滑涩来区分脉弱的性质。脉弱以滑,表明有胃气,即脾胃功能尚好;脉弱以涩,则表示久病,多见于病后老弱之人,这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是顺脉,即符合生理规律。相反,平人少年出现脉弱,则认为是逆脉,即不符合生理规律,可能提示身体存在病理变化。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体状诗是对脉象的直观描述,‘弱来无力’点明了脉弱的特点,‘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进一步细化了脉象的触感,‘阳陷入阴精血弱’则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脉弱的原因,‘白头犹可少年愁’则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了脉弱可能带来的年龄差异。

[相类诗] 见濡脉。

相类诗是对脉象相似性的描述,‘见濡脉’表明弱脉与濡脉在脉象上有相似之处,都是沉细的脉象,但二者仍有区别。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主病诗是对脉象所对应的疾病症状的描述。弱脉通常与阴虚阳气衰有关,可能表现为恶寒、发热、骨筋痿软、多惊、多汗、精神减等症状。诗中提到的‘益气调营急早医’则是治疗建议,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这句话从寸、关两部的脉象变化来分析疾病。寸弱表示阳虚,关为胃弱与脾衰,提示脾胃功能可能存在问题。‘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则是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神门两部的脉象变化来判断阳陷阴虚的疾病。

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这段话综合了多位医学家的观点,对弱脉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弱脉主要与气虚有关,阳陷入阴导致恶寒发热,弱脉与筋、骨、血的关系也被阐述,同时指出了不同部位脉弱所对应的脏腑病变。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医脉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弱(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