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序-原文
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序-译文
李时珍说:宋朝有个俗人,编造了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粗俗浅薄,错误百出。医学生们学习背诵这些口诀,把它们当作入门的基础。等到年纪大了,对脉理的理解却还是模糊不清。戴同父经常指出他的错误,我的先父月池翁著有《四诊发明》八卷,都是深入精微的学术著作,浅薄的学习者难以窥见其深意。因此,我摘取其中的精华,编写了这本书,以便于学习和阅读,作为脉诊的指南。世上的医生和病人,都把脉诊当作首要的任务。但不知道脉诊只是四诊中的最后一步,只能算是技巧而已。有高深学问的人想要全面理解脉诊,就必须准备好四诊的知识。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我在濒湖薖的地方慎重地写下这些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序-注解
时珍: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俗子:指世俗之人,这里可能是指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医生。
杜撰:凭空捏造,虚构。
脉诀:中医学中关于脉诊的口诀,是中医脉诊经验的高度概括。
鄙陋:浅薄,见识不广。
讹谬:错误,谬误。
医学习诵:医生们学习并背诵。
权舆:起点,开端。
臻臻颁白:逐渐变得年老,头发花白。
脉理:脉诊的原理和技巧。
昧:不明,不清楚。
戴同父:戴思恭,明代医学家,对脉诊有深入研究。
刊其误:纠正其中的错误。
先考月池翁:对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的尊称。
四诊: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即望、闻、问、切。
发明:创见,发现。
精诣奥室:深入研究,达到高深的境界。
浅学:学识浅薄的人。
窥造:窥视,了解。
撮粹撷华:摘取精华。
僭撰:擅自撰写。
脉指南:脉诊的指导书。
咸:都,全。
首务:首要任务。
四诊之末:四诊中的最后一种,即脉诊。
巧者:擅长的人。
上士:有高尚品德的人,这里可能指医术高明的人。
会其全:全面掌握。
备四诊:准备并运用四诊。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明朝嘉靖年间的正月十五日。
谨书:谨慎地书写。
濒湖薖所:濒湖的住所,指李时珍的居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序-评注
时珍曰:首句即点明主题,时珍在此处自称,表达了对前人医学成果的尊重和对自身所学的一种谦虚态度。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对脉学的不当理解和滥用,‘权舆’指起始,‘颁白’指头发斑白,意味着学习脉学却始终不得其法,凸显了脉学的重要性。
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此处提到戴同父和月池翁,是对两位医学前辈的尊敬,同时表明时珍所著书籍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前人的错误,提炼精华,便于后学。
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此段话揭示了脉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认为脉学虽然重要,但并非医学的全部,真正的医学高手需要全面掌握四诊法,强调了医学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薖所。最后一句是书写的日期和地点,‘濒湖薖’指时珍的居所,体现了时珍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