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原文

动乃数脉。

见于关上下。

无头尾。

如豆大。

厥厥动摇。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

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

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

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

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

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

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洩痢拘挛病,

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译文

脉搏跳动就像数数一样。在手腕的关上和关下都能看到。没有明显的头尾。就像豆子一样大小,跳动不定。

张仲景说:阴阳相互搏击,这种情况叫做‘动’。阳气动就会出汗,阴气动就会发热,身体感觉冷,讨厌寒冷,这是三焦受损的表现。

成无己说:阴阳相互搏击,那么身体虚弱的地方就会表现出‘动’。所以阳气不足时阳气就会动,阴气不足时阴气就会动。

庞安常说:手腕前三分属于阳,后三分属于阴,手腕的位置是半阴半阳,所以‘动’随着身体的虚弱而出现。

《脉诀》中说:寻找的时候似乎有,抬起来却又没有了。它不离开原来的位置,也不去也不来。三个手腕的脉搏沉重,含糊不清,这不是动脉。

詹氏说:它的形状像钩子或毛刷一样跳动,这种说法尤其错误。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张仲景说:脉搏跳动不正常会导致疼痛和惊吓。黄帝内经说:阴虚阳搏称为崩漏。又说:妇女手少阴脉跳动得很厉害的,是怀孕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注解

数脉:指脉搏跳动迅速,频率较高,通常与阳盛或热病有关。

关上下:中医脉诊术语,关是指手腕部的脉搏跳动位置,上下则是指关的位置上下。

头尾:在脉诊中,头尾指的是脉搏的起始和结束部分。

豆大:形容脉搏的跳动像豆粒一样小而有力。

厥厥动摇:形容脉搏跳动不稳定,动摇不定。

阴阳相搏:中医术语,指阴阳二气相互激荡,通常与疾病的寒热变化有关。

汗出:中医术语,指出汗,通常与阳盛有关。

发热:中医术语,指体温升高,通常与阴虚有关。

形冷恶寒:中医术语,指身体感觉寒冷,常与阳虚有关。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内负责水液代谢和气化的三个部位,即上焦、中焦、下焦。

虚者: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的人。

阳虚:中医术语,指阳气不足。

阴虚:中医术语,指阴气不足。

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中医脉诊理论,关前、关后、关位分别代表阳、阴、阴阳平衡。

三关沉沉:形容脉象深沉。

含糊谬妄:形容脉象不清晰,不真实。

动脉:中医术语,指脉象跳动有力,但不符合正常脉象的脉象。

寻之似有,举之还无:形容脉象难以捉摸,似有似无。

不离其处,不往不来:形容脉象稳定,不移动。

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形容脉象跳动像钩或毛一样。

动脉摇摇数在关:动脉跳动在关位,跳动迅速。

无头无尾豆形团:脉搏跳动没有明显的起始和结束,形状像豆团。

阴阳搏:阴阳二气相搏,指阴阳二气相互激荡。

虚者摇兮胜者安:身体虚弱的人脉搏跳动不稳定,而身体强壮的人脉搏跳动稳定。

痛与惊:动脉脉象通常与疼痛和惊恐症状相关。

汗因阳动热因阴:阳动导致出汗,阴虚导致发热。

泄痢拘挛病:泄泻、痢疾、拘挛等疾病。

男子亡精女子崩:男子精气耗损,女子月经不调。

动则为痛为惊:动脉脉象通常与疼痛和惊恐症状相关。

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导致阳气过盛,称为崩证。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妇女手少阴脉跳动强烈,可能是怀孕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评注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此句描述了动脉的脉象特征,‘动’字点明了脉象动态的特点,‘数脉’表明脉率较快,‘关上下’指脉象出现在手腕的寸口关尺三部,‘无头尾’和‘如豆大’形容脉象小而跳动明显,‘厥厥动摇’则强调了脉动的连续性和轻微的颤动感。这种脉象在中医学中通常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可能是由于三焦功能受损导致的。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

这里引用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观点,指出动脉的脉象与阴阳失调有关。‘阴阳相搏’意味着阴阳两气相互斗争,导致脉动不安。‘阳动则汗出’和‘阴动则发热’分别描述了阳动和阴动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形冷恶寒’则反映了三焦受损时的寒象。这段话强调了动脉脉象与三焦功能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变化。

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

成无己进一步解释了阴阳相搏导致脉动的原理,指出虚者更容易出现脉动。‘阳虚则阳动’和‘阴虚则阴动’说明了不同体质下脉动的特点,即阳虚体质容易出现阳动,阴虚体质容易出现阴动。

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庞安常的观点强调了寸口脉的阴阳分布,指出关前三分属阳,关后三分属阴,关位则半阴半阳。这种分布决定了脉动的表现,即脉动会随着体质的虚实而显现。

《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

《脉诀》中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动脉脉象的特点,指出动脉脉象不明显,难以捉摸,‘寻之似有’和‘举之还无’表明动脉脉象时隐时现,‘不离其处’和‘不往不来’则说明脉动位置固定,‘三关沉沉’和‘含糊谬妄’则指出了动脉脉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詹氏对动脉脉象的描述提出了质疑,认为脉象不应如钩如毛般鼓动,这与动脉脉象的实际特征不符。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体状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韵律,概括了动脉脉象的特征,如脉动摇曳、脉形如豆等,同时指出了动脉脉象与阴阳搏动的关系,以及脉动与体质虚实的关系。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洩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主病诗列举了动脉脉象可能对应的病证,如疼痛、惊恐、汗出、发热、泄泻、痢疾、拘挛等,以及男性精液不固和女性崩漏等病证。这些病证与动脉脉象的病理机制相联系,反映了中医学中脉象与病证之间的密切关系。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最后,仲景和《素问》中的观点再次强调了动脉脉象与病证的关系,指出动脉脉象与疼痛、惊恐等病证相关,阴虚阳搏可能导致崩漏,而妇女手少阴脉动甚可能是怀孕的征兆。这些观点丰富了中医学对动脉脉象的理解和应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动(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