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促(阳)-原文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
《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
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
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促(阳)-译文
促脉:脉搏的跳动速度既快又有时会突然停止再继续。《脉经》中提到。就像跌倒时的那种急促。快慢不规律。黎氏。
《脉经》只说:脉搏快但有时会停止就是促脉。《脉诀》却说是:如果脉搏在寸口处跳动,并且不说停止的时间,那就是错误的。脉搏快而停顿的叫做促脉,脉搏慢而停顿的叫做结脉。为什么只说寸口处的脉象呢?
【体状诗】
促脉跳动快而且有时候会突然停止,这是因为阳极(阳气的极度旺盛)想要消亡阴气,三焦(中医术语,指身体内部的三个主要能量通道)里的郁火(郁积的火气)旺盛,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就没有生机,但退一步讲还有生机。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主要治疗火病,它的成因有五种,仔细推敲一下,比如经常喘息咳嗽是因为痰液积聚,或者出现疯狂的症状、斑点、毒疽。
促脉主要表现为阳盛的疾病。促脉和结脉的成因都有气、血、痰、饮、食这五种情况的不同。一旦有东西滞留,那么脉象就一定会出现停顿的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促(阳)-注解
促脉:促脉是指脉搏跳动急促,有时会出现一跳之后停顿,然后又继续跳动的脉象。在中医学中,促脉通常与阳盛阴衰、气机郁结有关,多见于热病、痰饮、食积等病证。
来去数:来去数指的是脉搏跳动的频率,即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时一止复来:时一止复来表示脉搏跳动时有时无,即脉搏跳动不规律,有时会停止。
《脉经》:《脉经》是中医脉学的重要著作,由晋代王叔和所著,收录了丰富的脉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如蹶之趣:如蹶之趣比喻脉搏跳动急促,如同人跌倒后挣扎的样子。
徐疾不常:徐疾不常指的是脉搏跳动的速度不规律,有时快有时慢。
黎氏:黎氏可能指的是某位医学家的姓氏,此处未提供具体信息。
数而止为促:数而止为促说明脉搏跳动频繁但有时会停止,这是促脉的特征。
缓止为结:缓止为结指的是脉搏跳动缓慢但有时会停止,这是结脉的特征。
寸口:寸口是中医脉诊的部位之一,位于手腕横纹上寸口处,是脉诊的重要部位。
体状诗:体状诗是中医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以描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相类诗:相类诗是中医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以描述与某病相类似的症状或体征。
主病诗:主病诗是中医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以描述某脉象所主之病证。
阳极欲亡阴:阳极欲亡阴是指阳热亢盛到极点,可能导致阴液耗损。
三焦郁火炎炎盛:三焦郁火炎炎盛描述的是三焦部位郁积的火邪炽盛,三焦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生理部位,负责水液代谢。
喘咳皆痰积:喘咳皆痰积指的是患者出现喘息和咳嗽,伴有痰液积聚。
或发狂斑与毒疽:或发狂斑与毒疽表示患者可能出现精神失常、皮肤出现斑点以及毒疽等症状。
促主阳盛之病:促主阳盛之病指出促脉多见于阳盛之病证。
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说明促脉和结脉的形成可能与气、血、痰、饮、食等五种病理产物有关。
一有留滞:一有留滞指的是一旦有病理产物留滞在体内。
则脉必见止也:则脉必见止也表示一旦有病理产物留滞,脉搏就会出现停止的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促(阳)-评注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此句首先对促脉的定义进行了描述。‘促脉’是指脉搏的跳动速度较快,但有时会出现一跳停止的情况,这种脉象在《脉经》中被描述为‘如蹶之趣’,即跳跃不定,速度不恒定。黎氏的注释进一步强调了促脉的不规律性,这是中医脉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脉象,它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气机不畅的病理状态。
‘《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这段话是在对《脉经》和《脉诀》中关于促脉和结脉的描述进行辨析。‘《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表明《脉经》中认为脉搏数而有时停止的是促脉。而《脉诀》中的说法则认为,促脉不仅仅是出现在寸口,而且并不强调时止。这里‘谬矣’一词表示对《脉诀》中说法的否定。接着指出数止为促,缓止为结,说明促脉和结脉的区别在于脉搏的快慢和是否停止,并质疑为何只关注寸口。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促脉的脉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病理状态。‘促脉数而时一止’描绘了促脉的特征,‘阳极欲亡阴’则揭示了这种脉象与阴阳失衡的关系,‘三焦郁火炎炎盛’进一步说明了病理原因,即三焦火盛,阴阳失调,导致生命机能衰退。‘进必无生退可生’则是对病情发展的一种预测,即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无生机,反之则有望恢复。
‘【相类诗】见代脉。’此句表明促脉与代脉相似,代脉也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两者在脉象特征上有所相似,但在病理上有所区别。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这首诗指出了促脉所主之病,认为促脉主要与火病有关,并列举了五种可能的病因,包括喘咳、痰积、发狂、斑疹和毒疽。这些症状都与火邪侵袭有关,反映了促脉所代表的病理状态。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促脉的病理机制。促脉主要是由于阳盛所致,而促结脉的成因则与气、血、痰、饮、食等五者有关。一旦这些物质在体内留滞,就会导致脉象出现停止的情况。这体现了中医脉诊中对脉象与病理关系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