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伏(阴)-原文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谿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皆非也。
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伏(阴)-译文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脉诀》说:寻找伏脉时似乎存在,但定息时却完全消失,这非常错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脉表现为霍乱频繁呕吐,腹痛多因宿食停滞,蓄积的饮老痰形成积聚,散寒温里不要拖延。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称为单伏。两手脉伏称为双伏。不能因为阳证看到阴脉而诊断为阴证。这是火邪内郁,不能发散。阳极似阴,所以脉伏。必然有大汗而解。就像久旱将雨,天地阴晦,雨后万物复苏的意义。还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又感受寒邪,阴盛阳衰,四肢逆冷,六脉沉伏。需要使用干姜、附子来治疗,以及灸关元,脉才会复出。如果太谿、冲阳都没有脉,必死无疑。
《脉诀》说:慢慢发汗清洁。古时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这些都是不对的。刘元宾说:伏脉不能发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伏(阴)-注解
伏脉:伏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脉象沉而不显,需要重按至筋骨之间才能感觉到。在《脉经》中有所记载,脉行于筋下,需要仔细辨别。伏脉通常与寒邪有关,常见于外感病,尤其是伤寒证中。
重按著骨:重按著骨是指在脉诊时需要用力按压至骨感,以便感觉到伏脉的存在。这体现了中医脉诊中对脉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裁动:裁动在这里指的是脉动的细微动作,形容脉象不显,需要仔细观察。
脉经:《脉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对脉诊有详细的论述。
寻之似有:寻之似有指的是寻找伏脉时,感觉脉象似乎存在,但又不太明显。
定息全无:定息全无表示在呼吸静止时,伏脉完全感觉不到。
殊为舛谬:殊为舛谬意为非常错误或谬误。
体状诗:体状诗是中医脉诊中用来描述脉象特征的诗句。
相类诗:相类诗是指与某种脉象相似的其他脉象的描述。
主病诗:主病诗是描述某种脉象所主病证的诗句。
霍乱: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呕吐和腹泻为特征。
吐频频:吐频频指频繁呕吐。
宿食停:宿食停指的是食物在胃中停滞不化。
畜饮老痰:畜饮老痰指体内积聚的痰饮和陈旧痰液。
积聚:积聚指体内病理产物的聚积。
散寒温里:散寒温里是中医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寒邪内侵引起的疾病。
因循:因循指遵循,这里指按照常规方法处理。
食郁胸中:食郁胸中指饮食停滞在胸中。
双寸伏:双寸伏指两手寸口脉象伏藏。
单伏:单伏指一手寸口脉象伏藏。
不可以阳证见阴:不可以阳证见阴是指阳证不应出现阴脉象。
火邪内郁:火邪内郁指体内有火邪郁积。
发越:发越指发散,这里指火邪得以发散。
阳极似阴:阳极似阴指阳气极度亢盛时,脉象反而出现阴寒之象。
大汗而解:大汗而解指通过大量出汗来解除病证。
六合阴晦:六合阴晦指天地间的阴气很重,天气昏暗。
庶物皆苏:庶物皆苏指万物都因雨水的滋润而复苏。
伏阴:伏阴指潜伏的阴寒之邪。
姜附:姜附指干姜和附子,是中医常用的温里药。
灸关元:灸关元是指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腹部。
太谿冲阳:太谿冲阳是指太谿脉和冲阳脉,都是中医脉诊中常用的脉位。
麻黄:麻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
细辛:细辛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刘元宾:刘元宾是古代中医学家,对中医脉诊有独到见解。
不可发汗:不可发汗指对于伏脉不应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伏(阴)-评注
伏脉,作为中医脉诊中的一种特殊脉象,其描述‘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中的记载,揭示了伏脉在脉象上的特点。‘脉行筋下。刊误’则是对伏脉位置的界定,强调了伏脉在筋下的分布,并指出对此有误的理解。
《脉诀》中提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这里的‘似有’和‘全无’是对伏脉不明显特征的描述,认为伏脉在寻找时似乎存在,但在静息状态下却又感觉不到,从而指出一些错误的诊断方法。
【体状诗】‘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描绘了伏脉的寻找过程,通过在筋骨之间细心推寻,指下的感觉微妙而深刻。‘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则是对伏脉出现的特定病证和病机的描述,指出伏脉常见于伤寒病,且与阴阳辨证有关。
【相类诗】‘见沉脉’说明伏脉与沉脉相似,两者均为脉象较沉,不易触及。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进一步说明了伏脉所对应的病证,如霍乱、腹痛等,并指出腹痛可能与宿食停滞有关。‘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则是对治疗伏脉的指导,指出治疗时需散寒温里,避免误治。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进一步细化了伏脉在不同部位的病证表现,如食郁引起的胸中伏脉、腹痛、疝痛等。
在伤寒病的论述中,‘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区分了单伏脉和双伏脉,并指出脉伏不可视为阳证见阴,因为这是火邪内郁的表现,需要通过大汗来解表,如同久旱将雨后万物复苏的景象。‘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则是对夹阴伤寒的病机分析,指出治疗时应使用姜附等温阳药物。
‘若太谿冲阳皆无脉者必死’是对伏脉严重情况的警告,指出若太谿和冲阳脉均无脉象,则预后不良。
《脉诀》中的观点‘徐徐发汗洁。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皆非也’和刘元宾的‘伏脉不可发汗’表明了对伏脉治疗的不同看法,认为不应轻易发汗,以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