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原文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

吴氏。

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

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

反此则止乃见焉。

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

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

盖一朦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

经曰:代则气衰。

滑伯仁曰:若无病赢瘦。脉代者。危脉也。

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

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

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辩。

【体状诗】

动中而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

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促结之止无常数。

或二动三动。

一止即来。

代脉之止有常数。

必依数而止。

还入尺中。

良久方来也。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疼洩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脉经》曰:代脉散者死。

主洩及便脓血。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

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戴同父曰:脉必满五十动。

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歌,昔以四十五动为准。

乖于经旨。

柳东阳曰:古以动数候脉。

是吃紧语。

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

今人指到腕臂。

即云见了。

夫五十动。

岂弹指间事耶。

故学者当诊脉、问证、听声、观色。

斯备四诊而无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译文

代脉:脉搏跳动中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复。随后又重新开始跳动。张仲景说,脉搏到达手寸(尺)后能恢复跳动,但需要一段时间。吴氏说,脉搏一呼一吸跳动五次,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都充足。如果五十次跳动后有一次呼吸,就符合大衍之数,称为平脉。如果与此相反,那么停止跳动才会显现出来。如果肾气不能到达,那么四十次跳动后就会停止一次。如果肝气不能到达,那么三十次跳动后就会停止一次。这是因为一个脏腑的气衰弱,其他脏腑的气就会代偿性地到达。经书上说:代脉出现则表示气衰。滑伯仁说:如果没有疾病、瘦弱,但脉象代偿,这是危险的脉象。如果有疾病,气血突然受损,气不能持续,那么这种脉象就是病脉。伤寒引起的心悸脉象,代脉出现时可以用复脉汤治疗。孕妇脉象代偿,胎儿在一百天时会出现代脉,生死不可不辨。

【体状诗】

跳动中突然停止不能恢复,再次跳动因此被视为代脉,患病者得到这种脉象还可以治疗。健康人却与长寿相关。

【相类诗】

跳动快但有时停止称为促脉,跳动慢时停止称为结脉,停止后不能恢复的就是代脉,结脉和代脉的生死之路不同。促脉和结脉的停止没有固定的次数,可能是两次或三次跳动后停止,代脉的停止有固定的次数,必须按照跳动次数来停止,然后回到手寸(尺),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再次出现。

【主病诗】

代脉是因为脏腑气衰弱引起的,表现为腹痛、泄泻、下元亏损,或者是因为吐泻、中宫(脾胃)疾病,或者是因为孕妇怀孕三个月时的情况。《脉经》说:代脉散乱的人会死亡,主泄泻和便脓血。五十次跳动不停的人身体无病,跳动次数中包含停止的都是可以确定的。四十一次跳动后停止,表示一个脏腑衰竭,四年之后可能会死亡。三十一次跳动后停止,表示三年后可能会死亡,二十一次跳动后停止,表示两年后可能会死亡,十次跳动后停止,表示一年后可能会死亡,还需要观察气色和身体症状。两次跳动后停止,可能三四天,三四次跳动后停止,可能六七天,五六次跳动后停止,可能七八天,依次类推,不会有错误。戴同父说:脉搏必须满五十次跳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中五脏歌,以前以四十五次跳动为标准,与经书的主旨不符。柳东阳说:古时候通过脉的跳动次数来诊断脉象,这是重要的话。必须等到五十次跳动,才能知道五脏是否有缺失。现在的人一摸到腕臂就说是看到了脉象。五十次跳动,难道是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吗?因此,学者应当诊断脉象、询问证候、听声音、观察气色,这样四诊俱全才不会出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注解

代脉:指脉搏跳动中出现间歇或停止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或气血不足所致。

中止:指脉搏跳动中断或停止。

自还:指脉搏跳动中断后能够自行恢复。

复动:指脉搏跳动中断后再次开始跳动。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尺:中医脉诊中指手腕内侧的部位。

吴氏:指吴谦,清代医学家,著有《医宗金鉴》。

息:中医术语,指呼吸一次的时间。

大衍之数:指《易经》中的大衍之数,即十进制中的十。

平脉:指正常的脉搏跳动,通常为每息五至。

五脏之气:指肺、心、脾、肝、肾五脏的气血运行状态。

气衰:指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赢瘦:指身体瘦弱。

危脉:指危险或不吉利的脉象。

复脉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脉象代止的病症。

胎:指孕妇腹中的胎儿。

生死不可不辩:指孕妇的脉象代止需要谨慎判断,以判断胎儿的生死。

体状诗:古代医学家用以描述脉象的诗句。

相类诗:古代医学家用以区分不同脉象的诗句。

促脉:指脉搏跳动急促。

结脉:指脉搏跳动缓慢而有间歇。

主病诗:古代医学家用以描述脉象所主病症的诗句。

腹疼洩痢:指腹部疼痛和腹泻。

下元亏:指下部(如肾脏)虚弱。

中宫病:指脾胃功能失调。

戴同父:指戴思恭,明代医学家。

《脉经》:古代医学著作,详细记载了脉诊的知识。

《脉诀》:古代医学著作,介绍脉诊技巧。

四诊:中医诊断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难经》:古代医学著作,对脉诊有详细论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评注

代脉,在中医学中是一种特殊的脉象,指的是脉动过程中出现中止的现象。‘动而中止’这一描述,揭示了代脉的主要特征,即脉动过程中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复,而后又重新开始。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仲景,即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脉至还入尺’的描述,体现了仲景对脉诊的重视,认为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状况。‘良久方来’则说明了代脉中止后恢复的时间较长。

吴氏,可能指的是吴谦,清代著名的医学家。‘脉一息五至’是指一呼一吸之间脉动五次,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五十动而一息’则是指五十次脉动对应一息,这里的‘大衍之数’指的是《易经》中的大衍之数五十,象征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平脉’即正常的脉象,与代脉相对。

‘反此则止乃见焉’说明当脉象出现异常时,代脉才会显现出来。‘肾气不能至’、‘肝气不能至’等描述,表明了代脉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即当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足时,会导致代脉的出现。

‘经曰:代则气衰’引用了古代医学经典对代脉的解释,认为代脉的出现意味着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赢瘦。脉代者。危脉也’则是对代脉严重性的进一步说明,认为代脉在无病或赢瘦的情况下出现,是危险的信号。

‘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表明了在伤寒心悸的情况下,代脉可以通过使用复脉汤来治疗。‘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辩’则说明了妊娠期间出现代脉,可能预示着胎儿的生死,需要谨慎对待。

《体状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代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动中而止不能还’点明了代脉中止不恢复的特点,‘病者得之犹可疗’则表明代脉在病者身上出现时,还有治疗的可能性,‘平人却与寿相关’则说明在健康人身上出现代脉,可能与寿命有关。

《相类诗》通过对比促脉、结脉和代脉,进一步说明了这三种脉象的区别,‘止不能回方是代’强调了代脉中止后无法恢复的特点,‘结生代死自殊途’则说明了这三种脉象的不同预后。

《主病诗》则从代脉的病因和病理表现进行了阐述,‘代脉元因脏气衰’说明了代脉的成因,‘腹疼洩痢下元亏’等描述了代脉可能伴随的临床症状。

《脉经》中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脉诊的重视和经验总结,‘代脉散者死’说明了代脉严重时的预后不良。‘五十不止身无病’等诗句,则是根据脉象变化推测病情和预后的经验总结。

戴同父和柳东阳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强调了脉诊需要结合四诊合参,即诊脉、问证、听声、观色,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代(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