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神方)姜附丹-原文
此丹补虚助阳消阴,
治伤寒阴证,
痈疽发背,
心胸作痛,
心腹痞闷,
喉痹,
颐项肿,
汤水不下,
及虚劳发热,
咳嗽吐血,
男妇骨蒸劳热,
小儿急慢惊风,
痘疹缩陷,
黑泡水泡斑,
脾劳面黄肌瘦,
肾劳面白骨弱,
两目昏翳内障,
脾疟久痢,
水泻米谷不化,
又能解利两感伤寒,
天行瘟疫,
山岚瘴气及不时感冒等证。
生姜(切片,五两)
川附子(炮切片、童便浸,再加姜汁炒干,五两)
共为末。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
若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去附子用川乌去黑皮,制法与附子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神方)姜附丹-译文
这种丹药可以补益身体、增强阳气、消除阴寒,治疗伤寒病的阴寒证候,以及痈疽发背、心胸疼痛、心腹痞闷、喉咙痹阻、颐项肿胀、无法吞咽汤水、虚劳发热、咳嗽吐血、男女骨蒸劳热、小儿急性和慢性惊风、痘疹缩陷、黑泡和水泡斑、脾劳导致的面色黄肌瘦、肾劳导致的面色苍白骨弱、两眼昏花内障、脾疟和久痢、水泻米谷不消化等症状。
同时,它还能缓解两种感冒引起的伤寒、流行瘟疫、山岚瘴气和突如其来的感冒等疾病。
生姜(切片,五两) 川附子(炮制切片、用童便浸泡,再加入姜汁炒干,五两)。
将这两种药材共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钱,用一盏水煎煮到七分,连同药渣一起服用。
如果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的症状,可以去掉附子,使用川乌(去黑皮),制作方法与附子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神方)姜附丹-注解
丹:指中药丸剂,是一种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蜜或其他赋形剂制成的固体剂型。
补虚助阳消阴: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补充人体的正气,增强阳气,消除阴寒之邪。
伤寒阴证:中医术语,指因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以身体寒冷、脉沉、苔白等为特征。
痈疽发背:中医术语,指发生在背部或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心胸作痛:中医术语,指心脏或胸部感到疼痛。
心腹痞闷:中医术语,指心脏和腹部感到闷胀不适。
喉痹:中医术语,指喉咙疼痛或肿胀,吞咽困难。
颐项肿:中医术语,指面颊和颈部肿胀。
汤水不下:中医术语,指不能正常吞咽食物或水。
虚劳发热:中医术语,指因体质虚弱引起的长期低热。
咳嗽吐血:中医术语,指咳嗽时伴有血痰或吐血。
男妇骨蒸劳热:中医术语,指男女因劳累过度引起的骨蒸潮热。
小儿急慢惊风:中医术语,指小儿因受惊吓或疾病引起的突然惊厥或持续抽搐。
痘疹缩陷:中医术语,指痘疹(水痘、麻疹等)病情加重,痘疹干瘪缩小。
黑泡水泡斑:中医术语,指皮肤出现黑色或水泡状的斑点。
脾劳面黄肌瘦:中医术语,指因脾脏虚弱引起的面色黄暗、身体消瘦。
肾劳面白骨弱:中医术语,指因肾脏虚弱引起的面色苍白、骨骼软弱。
两目昏翳内障:中医术语,指视力模糊、眼前有黑影,甚至失明。
脾疟久痢:中医术语,指因脾脏虚弱引起的疟疾久治不愈,伴有长期腹泻。
水泻米谷不化:中医术语,指腹泻时食物不能正常消化。
解利两感伤寒:中医术语,指治疗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两种寒热症状。
天行瘟疫:中医术语,指大规模流行的急性传染病。
山岚瘴气:中医术语,指山林中因气候、植被等因素形成的有害气体。
不时感冒:中医术语,指不定时发生的普通感冒。
生姜:植物名,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川附子:植物名,川附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炮切片:中药炮制方法,指将药材用砂炒等方法处理,使其质地酥脆,便于煎煮。
童便:指儿童的小便,用于中药炮制,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
姜汁:生姜榨取的汁液,用于中药炮制,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
末:中药术语,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四钱:古代货币单位,一钱约等于3.75克,四钱即约15克。
盏:古代量器,一盏约等于200毫升。
煎七分和渣服:中药煎煮方法,指将药液煎至七分满,与药渣一起服用。
中风不语:中医术语,指因中风引起的语言障碍。
半身不遂:中医术语,指中风后一侧肢体瘫痪。
川乌:植物名,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黑皮:指川乌的外皮,在炮制过程中需要去除。
制法与附子同:指川乌的炮制方法与附子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神方)姜附丹-评注
此丹补虚助阳消阴,治伤寒阴证,痈疽发背,心胸作痛,心腹痞闷,喉痹,颐项肿,汤水不下,及虚劳发热,咳嗽吐血,男妇骨蒸劳热,小儿急慢惊风,痘疹缩陷,黑泡水泡斑,脾劳面黄肌瘦,肾劳面白骨弱,两目昏翳内障,脾疟久痢,水泻米谷不化,又能解利两感伤寒,天行瘟疫,山岚瘴气及不时感冒等证。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丹药的功效,从中医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丹药具有广泛的适应症。首先,‘此丹补虚助阳消阴’表明此丹药具有补益身体、调和阴阳的作用,适用于阴阳失调引起的多种疾病。
‘治伤寒阴证’指出此丹药对伤寒阴证有治疗作用,这是中医对疾病分类的一种体现,伤寒阴证属于寒性病证,治疗上需要温阳散寒。
‘痈疽发背,心胸作痛,心腹痞闷,喉痹,颐项肿’等描述的是一些具体的症状,如痈疽、喉痹等,这些症状在中医中被认为是邪气侵袭所致,丹药通过补虚助阳来消除邪气。
‘虚劳发热,咳嗽吐血,男妇骨蒸劳热’等描述的是一些慢性疾病,如虚劳、骨蒸劳热等,这些疾病多由气血虚弱、阴阳失调引起,丹药通过补益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小儿急慢惊风,痘疹缩陷,黑泡水泡斑’等描述的是儿科疾病和皮肤症状,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丹药通过调和脏腑功能来治疗。
‘脾劳面黄肌瘦,肾劳面白骨弱’等描述的是脏腑功能受损的表现,如脾劳、肾劳等,丹药通过滋补脾肾来改善症状。
‘两目昏翳内障,脾疟久痢,水泻米谷不化’等描述的是一些眼疾和消化系统疾病,丹药通过调和脾胃、滋养肝肾来治疗。
‘解利两感伤寒,天行瘟疫,山岚瘴气及不时感冒等证’表明此丹药还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多种外感疾病。
‘生姜(切片,五两) 川附子(炮切片、童便浸,再加姜汁炒干,五两)’这部分描述了丹药的组成成分及其制备方法,生姜和川附子都是中医常用的药材,分别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共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这部分说明了丹药的服用方法和剂量,体现了中医对药物使用的精细化管理。
‘若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去附子用川乌去黑皮,制法与附子同。’这部分则是对特殊病症的用药调整,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