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黄药子散-原文
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用此吐之。
黄药子即斑根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即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黄药子散-译文
治疗喉咙肿痛、下颌肿大以及胸部和膈膜有痰,喝不下汤水的情况,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催吐。
黄药子就是指斑蝥的根,取一两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白开水送服,吐出顽固的痰后就会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黄药子散-注解
缠喉风:指咽喉部受到风邪侵袭,导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颐颌肿:颐指面颊,颌指下颌,肿即肿胀,指面颊和下颌部位出现肿胀。
胸膈:胸膈是指胸腹部之间的区域,膈肌位于其中,是呼吸的重要肌肉。
痰:指由呼吸道分泌的黏液,通常与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相关。
汤水不下:指患者无法正常吞咽汤水,可能由于咽喉肿痛或吞咽困难引起。
吐:指通过呕吐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
黄药子:一种中药材,学名为黄连木,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斑根:指黄药子的根部,通常用于中药材的制备。
一两:古代计量单位,一两等于50克,这里指黄药子的根需研磨成细末,每次用量为一两的细末。
细末:指将药材研磨成非常细小的粉末,以便于服用。
每服一钱:每次服用量为一定量的黄药子粉末,一钱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克左右。
白汤:指用白水或清水煮成的汤,这里指用白水冲服黄药子粉末。
顽痰:指难以排出的痰,可能因为痰液粘稠或粘附在呼吸道壁上。
愈:指病情得到治愈或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黄药子散-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反映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方法和理念。首先,文段开篇点明了病症,即‘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这里的‘缠喉风’指的是咽喉肿痛,‘颐颌肿’是指颔下或面部肿胀,‘胸膈有痰’则是指胸部和膈膜处有痰液,导致吞咽困难。这些症状在古代医学中属于常见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接着,文段介绍了治疗方法,即‘用此吐之’,这里的‘此’指的是下文所述的‘黄药子’,表明治疗方法是通过催吐的方式排除体内的痰液。中医认为,痰液是人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吐法可以清除痰浊,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药子即斑根一两为细末’这句话说明了所用药物‘黄药子’的来源和制备方法。黄药子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植物黄药子的根,经过研磨成细末后使用。这种药物的制备过程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利用的智慧。
‘每服一钱,白汤下’这里的‘一钱’是指古代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五克左右。这里的用药量很小,体现了中医‘剂量适中’的治疗原则。‘白汤下’则是指用白开水送服,这表明古代医家在用药时注重药效与药性的结合。
‘吐出顽痰即愈’是治疗效果的描述。这里的‘顽痰’是指难以排出的痰液,通过吐法排出后,患者的症状即可得到缓解。这种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通过对病症的详细描述和用药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医的诊疗思路和用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