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远志丸-原文
治心气不足,多悲,健忘,精神皆默,手颤脚搐,多睡。
远志 人参 石菖蒲 茯苓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枣汤任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远志丸-译文
治疗心气不足,经常感到悲伤,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手部颤抖,脚部抽搐,睡眠过多。
使用远志、人参、石菖蒲、茯苓这四种药材磨成粉末,制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可以用酒或者枣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远志丸-注解
治心气不足:指治疗心脏功能虚弱,心气亏损的病症。心气不足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通常与情绪不稳定、精神疲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相关。
多悲:指经常感到悲伤,这是心气不足的一种表现,可能与情绪调节能力下降有关。
健忘:指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事情,这在中医中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调有关。
精神皆默:形容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缺乏活力,是心气不足的典型症状。
手颤脚搐:指手脚不自主地颤抖或抽搐,这在中医中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多睡:指睡眠过多,可能是心气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需要休息来恢复。
远志: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人参: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身体虚弱、气血两虚等症。
石菖蒲:一种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湿阻中焦等症状。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脾虚湿盛、心神不宁等症状。
为末: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蜜丸:用蜂蜜将药末制成药丸。
梧子大:梧子是一种植物的种子,以其大小作为药丸大小的标准。
每服三十丸:每次服用三十粒药丸。
酒枣汤任下:可以用酒或枣汤送服药丸,任选其一。酒枣汤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用酒和红枣熬制的汤,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远志丸-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中医典籍,描述了一种心气不足的病症及其症状。首先,‘治心气不足’点明了病根在于心气的虚弱,心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指心脏的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情志活动等方面。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多悲’说明患者情绪低落,容易感到悲伤,这与心主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心藏神,主喜,心气不足则神志不宁,易于产生悲忧情绪。
‘健忘’则表明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心气虚弱导致的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
‘精神皆默’形容患者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这是心气虚弱导致的精神活动减弱的体现。
‘手颤脚搐’说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震颤和肌肉抽搐的症状,这可能与心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多睡’则指出患者容易疲劳,睡眠过多,这是心气虚弱导致的功能减退的又一表现。
接下来,‘远志 人参 石菖蒲 茯苓为末’介绍了治疗此病症的药物组成。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的功效;人参大补元气,增强体力;石菖蒲具有开窍醒神、安神定志的作用;茯苓则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蜜丸梧子大’说明这些药物被研磨成粉末后,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小丸,其大小如梧桐子,便于服用。
‘每服三十丸,酒枣汤任下’则是具体的用药指导,说明每次服用三十丸,可以配合酒或枣汤送服,以增强药效。酒枣汤在这里可能是指用酒和枣煮成的汤,具有温中补气的功效,与药物相辅相成,以增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