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原文

《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绍兴中开州巡检窦材所集录,已尝锓板行世,而岁久湮没,人间少有见者。

古月老人得之,诧为奇书秘册,宝藏不啻在琅函玉笈中。

老人精医理,于古今方论,剖析疑似,指斥讹谬,皆合轩岐正义。

遇危急之疾,他人缩手告难,老人治之往往奏效。

年五十外又得此书,嗣后治人痼疾,益多奇验。

没后,其子道周继其业,尝手其书示余,曰∶思欲重刊,以传于世。

而家贫乏力,迟之十余年,竟不克刊,道周亦没,历今又十余年。

见其孙纪云语及是书,因出其祖手录副本见示,上有参论百余条,拾遗补阙,可谓窦氏功臣。

第字句不无讹错,边方亦有蠹蚀。

问前者所见原本,则归横塘一藏书家。

余深以不得再见为歉,又恐此本久亦湮没不存。

爰加较勘,即以参论诸条附注其下,以付剖劂。

一以恩故人昔日见示斯编之意;一以使奇方要诀,流传世上,后人用之得以起沉 而保天年,为益甚无穷也。

回思数十年前与古月老人父子相晤语,宛然畴昔事,岁月如驰,两人墓木已拱,不获亲见是书重刊,为可叹也。

老人名珏字念庵,因姓胡氏,故自号古月老人。

乾隆乙酉二月丁丑朔紫阳山民王琦书

窦氏材生于宋之中叶,而书中有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之语,又钟乳粉方下,訾丹溪“多服发渴淋”之说为谬,又言制法见时珍《本草》,何缘举元明人之书而及之,其为后人增益无疑,兼知是编非窦氏原本矣。

仲景《伤寒论》,古今奉为不刊之典,窦氏顾有指摘其未当者数条,盖由胶执其词,未尝融贯以参领其活泼之用,致意见有差池耳。

再后人自当分别观之,能鉴其是,更能正其非,判然不惑,斯为善读古书者。

人禀阴阳二气。以成此身,身之内皆二气所充周也。

互以相生,因以相济,而无过与不及之相陵,是以内外和平而无疾病。

有疾病者反是。

治之者,扶阳保阴,各视其攸宜,损之,益之,以期于至当而无偏焉。

是书重在扶阳,或者疑其不免偏见,然余尝观天地间日月盈亏,寒暄递运,雨 时若,草木盛衰,而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乃造化自然之枢机。

若夫阳常有余,而芸生不厌其有余;阴常不足,而芸生不苦其不足。

以此悟扶阳之理视保阴为尤要者,亦本造化当然之轨。

则窦氏之书以灼艾为第一,饵丹药为第二,用附子为第三,传此三法以为保命真诀,洵千古不磨之法。

何庸排訾其非哉。

其议论张王以下六子也,非务为好辩以矫异也。

序中已明言,学六子之书,以调治小疾百发而百中。

特以数十种大病,垂危之证,非其书中所载诸方可能救疗,而别有救疗之方而言也。

惟是药与人有宜不宜之殊,方与证有对不对之异,于古书能善读者,又贵能善用。

苟仅能见其外之形似,而未能察其内之神机。

惘惘然,执纸上陈言而尝试之,一有不当,人且乘其间而议是书扶阳之法为误而不可遵循矣。

嗟,嗟!扶阳正理,何误之有,因用者之不当,而并咎昔人立言之误,吾恐斯人之学亦误于保阴之说,夭枉天下苍生更多而曾不自觉也,可胜叹哉!

二月十三日己丑琢崖又书

雕板未竣,或有阻余者曰∶陶节庵录成《家秘》的本,戒其子勿以示人,恐浅陋者妄肆诋 。

子珍是编,什袭而藏之,择其人示焉可矣,胡事镌梨刻枣,以昭示于世,不虑浅学之徒是非锋起,或加涂抹,而为是书疮 与?

余曰∶人心各异,所见不同,于是书而非之,或涂抹之,如吾子所言固有矣。

然岂无重之珍之,更欲重刊之,如古月老人父子者乎!

昔华佗能剖割积聚,湔洗肠胃,其方书焚毁不传,后人以为恨,然使其书尚存,恐谓其诞妄不经者必多,孰敢有信而用者。

今窦氏之书宁独异于华氏之书耶?余幸其得存于今也。

亟重刊之,化一帙为千百帙,冀其长留天地间,而不至澌灭无传。

后人得之,或有信而用者,此之起死扶衰,通闭解结,而反之于平。

则是书实博施济众之良书,其为有功于苍赤岂少哉!

彼执偏滞之见,平居则啧有烦言,于扶阳之理,肆为排击;临险证则袖手 徨,莫之能救。

其学之优劣可一览而知,其言之是非,曾何足为重轻乎!

二月二十六日壬寅琢崖又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译文

《扁鹊心书》三卷和《神方》一卷,是宋绍兴年间开州巡检窦材收集整理的,曾经被刻板印刷并流传于世,但因为时间久远,已经很少人能看到了。古月老人得到了这些书籍,觉得它们是奇特的秘籍,视如珍宝,不亚于藏在精美的玉盒中。老人精通医理,对古今的方剂论述,能够辨析出疑似之处,指出错误,都符合黄帝和岐伯的正道。遇到危急的疾病,别人都退缩不前,老人却能治疗并常常取得效果。五十岁以后,他又得到了这本书,之后治疗人们的顽疾,效果更加显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窦道周继承了父亲的医术,曾经亲手把这本书给我看,说想要重新印刷,以便流传于世。但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实现,拖延了十多年,最终未能完成印刷,窦道周也去世了,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我看到他的孙子窦纪云提到这本书,于是拿出他祖父亲手抄录的副本给我看,上面有百多条参论,补充和修正了原书,可以说是窦家的功臣。只是字句中有些错误,边缘也有虫蛀。询问之前看到的原版,它现在属于横塘的一个藏书家。我因为没有再次看到原版而感到遗憾,又担心这本书也会久远后消失。于是仔细校对,把参论附注在下面,准备付印。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故人昔日展示这部书籍的好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这些奇方和要诀流传于世,让后人能够用它们起死回生,保护生命,带来无尽的益处。回想起数十年前与古月老人父子相见的情景,仿佛还在昨天,岁月如梭,两人的坟墓上的树木已经长得很大,没能亲眼看到这本书的重印,真是令人叹息。老人名叫珏,字念庵,因为姓胡,所以自号古月老人。

乾隆乙酉年二月丁丑月初一,紫阳山民王琦书写。

窦材生于宋朝中期,书中有河间丹溪留下的后世误解之语,又在钟乳粉方下,批评丹溪‘多服发渴淋’的说法为错误,又说制法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何要提到元明人的书籍,这无疑说明是后人对其进行了增益,并且知道这本书不是窦氏的原本。

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古今奉为不可更改的经典,窦材却指出了其中几处不当之处,这大概是因为他过于拘泥于字句,没有融会贯通地领会其灵活运用,导致观点出现了偏差。后人自然应该分别看待,能够辨别其中的正确之处,也能够纠正其中的错误,明确无疑,这才是善于读古书的人。

人承受阴阳两种气,以形成这个身体,身体内部都是这两种气充满的。它们相互滋生,因此相互辅助,没有过多或不足的相互侵犯,所以内外平和,没有疾病。有疾病的人则相反。治疗疾病的人,扶持阳气,保护阴气,根据各自的情况,减少或增加,以期达到最佳状态而不偏颇。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扶持阳气,或许有人怀疑这并不免有偏见,但我曾经观察天地间日月盈亏,寒暑交替,雨量适时,草木盛衰,相信阳气常常有余,阴气常常不足,这是自然造化的关键。如果阳气常常有余,而百姓不厌其有余;阴气常常不足,而百姓不苦其不足。因此领悟到扶持阳气的道理,认为比保护阴气更为重要,这也是顺应自然造化的规律。窦氏的书以艾灸为第一,服食丹药为第二,使用附子为第三,传授这三法作为保命的真谛,确实是千古不变的法则。何必非议它的错误呢。

书中对张、王以下六子的议论,并非是为了争辩而故意标新立异。序言中已经明确说明,学习六子的书籍,治疗小病百发百中。只是对于数十种大病,垂危的证候,书中所载的方剂可能无法救治,所以提出了其他的救治方法。只是药物与人的适宜与否不同,方剂与证候的对应也有差异,对于古书能够善于阅读的人,又贵在能够善于运用。如果仅仅能够看到其表面的相似之处,而不能洞察其内在的机理,茫然无知,只拿着纸上的陈词滥调去尝试,一旦不合适,别人就会趁机批评这本书扶持阳气的法子是错误的,不可遵循。

唉,唉!扶持阳气的正理,哪里有错误呢?因为使用者的不当,而一并责怪古人立言的错误,我担心这些人的学问也误入了保护阴气的说法,让天下的百姓遭受更多苦难,却浑然不觉,多么令人叹息啊!

二月十三日己丑,琢崖又书写。

雕板尚未完成,有人阻止我说:‘陶节庵记录《家秘》的本子,告诫他的儿子不要给人看,担心浅薄的人胡乱诋毁。’儿子珍藏这部书籍,像对待传家宝一样收藏,选择合适的人展示就可以了,何必刻板印刷,昭示于世,不怕浅薄的人议论纷纷,或者加以涂抹,让这本书成为疮痍之书呢?我说:‘人心各异,所见不同,有人对这本书提出反对,或者加以涂抹,就像你说的那样固然存在。但难道没有人珍视它,想要重新印刷它,像古月老人父子那样吗?’过去华佗能够切开积聚,清洗肠胃,他的方剂书籍被焚毁,没有流传下来,后人感到遗憾,如果他的书籍还在,恐怕会有很多人认为它是荒诞不经的,谁敢相信并使用它呢?现在窦氏的书难道就独异于华氏的书吗?我庆幸它今天还能保存下来。赶快重新印刷,把一本书变成千百本,希望它长久留在天地间,不至于灭绝失传。后人得到它,或许有人相信并使用它,这样就能起死回生,通闭解结,恢复平静。这本书确实是广施恩惠,造福众生的良书,它对百姓的功绩难道少吗?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平时就喜欢挑剔,对于扶持阳气的道理,肆意抨击;面对危急的病情,却袖手旁观,无法救治。他们的学问优劣一目了然,他们言论的是非,又哪里值得重视呢!

二月二十六日壬寅,琢崖又书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注解

扁鹊心书:《扁鹊心书》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扁鹊,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书中记载了扁鹊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神方:指具有奇特疗效的药方,通常指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疗效显著,不易见到的秘方。

宋绍兴:宋绍兴是南宋的一个年号,时间约为1131年至1162年,指的是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的这段时间。

开州巡检窦材:窦材是宋代的一位医学家,曾任开州巡检,他在医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并收集整理了《扁鹊心书》和《神方》。

琅函玉笈: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稿,琅函是古代贵族用于装书的精美盒子,玉笈则是用玉制成的书箱。

轩岐正义:轩岐指的是黄帝和岐伯,他们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轩岐正义即指符合黄帝和岐伯医学思想的正确方法。

痼疾:指久治不愈的疾病。

锓板行世:锓板是指刻板印刷,行世即流传于世。

参论:指对某书或某理论的补充和评论。

拾遗补阙:指收集遗漏的资料,补充不足之处。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河间丹溪:河间丹溪是指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朱震亨,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学理论。

时珍《本草》:《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宝典。

仲景《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一。

阴阳二气:指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两种基本物质,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都与阴阳平衡有关。

扶阳保阴:中医术语,指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灼艾: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使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来治疗疾病。

饵丹药:服用丹药,丹药在古代被认为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剖割积聚:指华佗擅长治疗腹部疾病,如积聚等。

湔洗肠胃:指清洗肠胃,华佗擅长使用手术方法治疗肠胃疾病。

家秘:指家传秘方,即家族内部传承的保密药方。

诋毁:诽谤,污蔑。

雕板:古代印刷术的一种,使用木板雕刻文字进行印刷。

帙:书卷,书籍。

澌灭无传:指书籍或知识传承断绝,不再流传。

扶衰:扶持衰弱,指治疗疾病,使身体恢复健康。

通闭解结:指治疗疾病,使阻塞不通的病状得到缓解。

疮痍:比喻书籍被涂改或损坏的样子。

执偏滞之见:指固执己见,不开放的态度。

袖手彷徨: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犹豫不决,无所作为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评注

《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绍兴中开州巡检窦材所集录,已尝锓板行世,而岁久湮没,人间少有见者。

此句开篇即点明《扁鹊心书》的历史背景和流传现状,窦材作为宋代的医学家,其著作虽曾流传于世,但历经岁月,流传渐稀,体现了古文对历史传承的深刻关注。

古月老人得之,诧为奇书秘册,宝藏不啻在琅函玉笈中。

此处赞誉《扁鹊心书》为奇书秘册,比作珍贵的琅函玉笈,凸显了此书在医学领域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医学秘籍的重视。

老人精医理,于古今方论,剖析疑似,指斥讹谬,皆合轩岐正义。

这句话赞扬古月老人精通医理,对古代医学理论和方剂进行了深入剖析,纠正了其中的错误,体现了古文对医学严谨态度的推崇。

遇危急之疾,他人缩手告难,老人治之往往奏效。

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古月老人在治疗危急疾病时的能力,彰显了其医术的高超。

年五十外又得此书,嗣后治人痼疾,益多奇验。

这句话说明古月老人在晚年得到《扁鹊心书》后,医术更加精湛,治疗疑难杂症的效果更加显著,体现了古文对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没后,其子道周继其业,尝手其书示余,曰∶思欲重刊,以传于世。

此句描述了古月老人的儿子继承其医术,并希望将《扁鹊心书》重刊以传世,体现了古文对医学著作传承的重视。

而家贫乏力,迟之十余年,竟不克刊,道周亦没,历今又十余年。

这句话反映了古月老人之子因家贫无力重刊书籍,最终未能实现愿望,体现了古文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见其孙纪云语及是书,因出其祖手录副本见示,上有参论百余条,拾遗补阙,可谓窦氏功臣。

此句赞扬古月老人之孙纪云在传承《扁鹊心书》方面的贡献,体现了古文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第字句不无讹错,边方亦有蠹蚀。

这句话指出了《扁鹊心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损坏,体现了古文对文献保存的担忧。

问前者所见原本,则归横塘一藏书家。

此句描述了《扁鹊心书》原本的下落,体现了古文对文献收藏的重视。

余深以不得再见为歉,又恐此本久亦湮没不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未能再次见到《扁鹊心书》原件的遗憾和对文献保存的担忧,体现了古文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爰加较勘,即以参论诸条附注其下,以付剖劂。

此句说明作者对《扁鹊心书》进行了校勘,并附上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古文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一以恩故人昔日见示斯编之意;一以使奇方要诀,流传世上,后人用之得以起沉 而保天年,为益甚无穷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校勘《扁鹊心书》的初衷,既是为了纪念故人,也是为了使医学秘方得以流传,造福后人。

回思数十年前与古月老人父子相晤语,宛然畴昔事,岁月如驰,两人墓木已拱,不获亲见是书重刊,为可叹也。

此句回忆与古月老人父子相见的往事,感慨岁月流逝,体现了古文对历史记忆的珍视。

老人名珏字念庵,因姓胡氏,故自号古月老人。

这句话介绍了古月老人的姓名字号,体现了古文对人物介绍的规范。

窦氏材生于宋之中叶,而书中有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之语,又钟乳粉方下,訾丹溪“多服发渴淋”之说为谬,又言制法见时珍《本草》,何缘举元明人之书而及之,其为后人增益无疑,兼知是编非窦氏原本矣。

此句分析了《扁鹊心书》的作者和内容,指出书中存在后人增益和误传之处,体现了古文对文献真伪的探究。

仲景《伤寒论》,古今奉为不刊之典,窦氏顾有指摘其未当者数条,盖由胶执其词,未尝融贯以参领其活泼之用,致意见有差池耳。

这句话评价了《扁鹊心书》对《伤寒论》的评价,指出窦氏对《伤寒论》的指摘有失偏颇,体现了古文对学术观点的客观评价。

再后人自当分别观之,能鉴其是,更能正其非,判然不惑,斯为善读古书者。

此句强调后人应独立思考,对古书进行客观评价,体现了古文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人禀阴阳二气。以成此身,身之内皆二气所充周也。

这句话阐述了人体阴阳二气的理论,体现了古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

互以相生,因以相济,而无过与不及之相陵,是以内外和平而无疾病。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二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古文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

有疾病者反是。

这句话指出疾病与阴阳失衡的关系,体现了古文对疾病成因的探讨。

治之者,扶阳保阴,各视其攸宜,损之,益之,以期于至当而无偏焉。

此句提出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即扶阳保阴,体现了古文对中医治疗原则的阐述。

是书重在扶阳,或者疑其不免偏见,然余尝观天地间日月盈亏,寒暄递运,雨 时若,草木盛衰,而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乃造化自然之枢机。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扶阳的重要性,并通过自然现象来佐证,体现了古文对自然与医学关系的思考。

若夫阳常有余,而芸生不厌其有余;阴常不足,而芸生不苦其不足。

此句通过对阴阳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体现了古文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

以此悟扶阳之理视保阴为尤要者,亦本造化当然之轨。

这句话总结了扶阳与保阴的关系,并指出这是自然规律,体现了古文对自然与医学关系的思考。

则窦氏之书以灼艾为第一,饵丹药为第二,用附子为第三,传此三法以为保命真诀,洵千古不磨之法。

此句介绍了窦氏的医学观点,即灼艾、饵丹药、用附子为保命真诀,体现了古文对医学技术的传承。

何庸排訾其非哉。

这句话对窦氏医学观点的肯定,体现了古文对医学技术的尊重。

其议论张王以下六子也,非务为好辩以矫异也。

此句说明了窦氏对张王以下六子的评价,并非为了争论,而是出于对医学的尊重。

序中已明言,学六子之书,以调治小疾百发而百中。

这句话引用了《扁鹊心书》中的内容,说明了学习六子之书对治疗小疾的疗效,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

特以数十种大病,垂危之证,非其书中所载诸方可能救疗,而别有救疗之方而言也。

此句说明了《扁鹊心书》在治疗大病方面的局限性,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客观评价。

惟是药与人有宜不宜之殊,方与证有对不对之异,于古书能善读者,又贵能善用。

这句话强调了药物和方剂与人的适宜性,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苟仅能见其外之形似,而未能察其内之神机。

此句指出了学习医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内在机理,体现了古文对医学学习的重视。

惘惘然,执纸上陈言而尝试之,一有不当,人且乘其间而议是书扶阳之法为误而不可遵循矣。

这句话批评了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医学学习方式,体现了古文对医学学习的严谨态度。

嗟,嗟!扶阳正理,何误之有,因用者之不当,而并咎昔人立言之误,吾恐斯人之学亦误于保阴之说,夭枉天下苍生更多而曾不自觉也,可胜叹哉!

这句话对扶阳理论的肯定,以及对错误医学观念的批评,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二月十三日己丑琢崖又书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再次书写的时间,体现了古文对时间记录的重视。

雕板未竣,或有阻余者曰∶陶节庵录成《家秘》的本,戒其子勿以示人,恐浅陋者妄肆诋 。

此句描述了作者在雕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体现了古文对学术传承的坚守。

子珍是编,什袭而藏之,择其人示焉可矣,胡事镌梨刻枣,以昭示于世,不虑浅学之徒是非锋起,或加涂抹,而为是书疮 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雕板书籍的担忧,体现了古文对学术传承的担忧。

余曰∶人心各异,所见不同,于是书而非之,或涂抹之,如吾子所言固有矣。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观点差异的接受,体现了古文对学术自由的尊重。

然岂无重之珍之,更欲重刊之,如古月老人父子者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扁鹊心书》的重视,体现了古文对医学著作的传承。

昔华佗能剖割积聚,湔洗肠胃,其方书焚毁不传,后人以为恨,然使其书尚存,恐谓其诞妄不经者必多,孰敢有信而用者。

这句话通过华佗的例子,说明了医学著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

今窦氏之书宁独异于华氏之书耶?余幸其得存于今也。

这句话对窦氏医学著作的肯定,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尊重。

亟重刊之,化一帙为千百帙,冀其长留天地间,而不至澌灭无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扁鹊心书》重刊的愿望,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

后人得之,或有信而用者,此之起死扶衰,通闭解结,而反之于平。

这句话说明了《扁鹊心书》的价值,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

则是书实博施济众之良书,其为有功于苍赤岂少哉!

这句话对《扁鹊心书》的评价,体现了古文对医学知识的传承。

彼执偏滞之见,平居则啧有烦言,于扶阳之理,肆为排击;临险证则袖手 徨,莫之能救。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固执己见的人,体现了古文对学术自由的尊重。

其学之优劣可一览而知,其言之是非,曾何足为重轻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术观点的优劣,体现了古文对学术研究的客观评价。

二月二十六日壬寅琢崖又书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再次书写的时间,体现了古文对时间记录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