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秦人伐晋。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

秋,螽。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初税亩。

冬,蝝生。饥。

【传】

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汙,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穀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儁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儁才,而不以茂德,滋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

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羊舌职说是赏也,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载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

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初税亩,非礼也。穀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冬,蝝生,饥。幸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译文

【经】

十五年春天,公孙归父在宋国与楚子会面。

夏天五月,宋国和楚国达成和平。

六月癸卯日,晋国军队消灭了赤狄潞氏,并将潞子婴儿带回。

秦国攻打晋国。

王札子杀死了召伯和毛伯。

秋天,发生了蝗灾。

仲孙蔑在无娄与齐国的高固会面。

开始实行按亩征税。

冬天,发生了虫灾,导致饥荒。

【传】

十五年春天,公孙归父在宋国与楚子会面。宋国派乐婴齐向晋国求援。晋侯想要救援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有句话说:‘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肚子。’现在天意倾向于楚国,我们不能与之争锋。即使晋国强大,难道能违背天意吗?俗话说:‘高低在心中,河流湖泊容纳污秽,山林藏匿疾病,美玉隐藏瑕疵。’国君要能忍受屈辱,这是天道的规律。您还是等待时机吧。”于是晋侯停止了救援行动。晋国派解扬去宋国,告诉宋国不要投降楚国,说:“晋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动,即将到来。”郑国人抓住了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子用重金贿赂他,让他反过来说话,解扬不同意,经过三次劝说才答应。楚子让他登上楼车,向宋国人喊话。解扬传达了晋侯的命令。楚子准备杀他,派人问他:“你既然答应了我又反悔,为什么?不是我不守信用,而是你抛弃了信用,赶快接受你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我听说,君主能制定命令就是义,臣子能执行命令就是信,信承载义而行就是利。谋划不失去利益,以保卫国家,这是人民的依靠。义不容许有二心,信不容许有二命。您贿赂我,这是不知道命令的意义。我接受命令出来,宁死也不会改变,怎么能接受贿赂呢?我答应您,是为了完成使命。即使死了也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的君主有忠信的臣子,我作为臣子能够完成任务,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楚子于是放了他并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准备离开宋国。申犀在楚王的马前叩头说:“我不怕死,但不敢违背君王的命令,君王却放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申叔时在旁边说:“如果我们在宋国筑室耕种,宋国一定会听从命令。”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宋国人感到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军,登上子反的床,叫醒他说:“我们的君主派我来告诉您,宋国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为薪的地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接受城下之盟,宁愿国家灭亡。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就听从命令。”子反感到害怕,与华元订立盟约并报告了楚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和楚国达成和平,华元作为人质。盟约说:“我们不会欺骗你们,你们也不要欺骗我们。”

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酆舒执政时杀了她,还弄瞎了潞子的眼睛。晋侯准备讨伐酆舒,大夫们都说:“不行。酆舒有三个杰出的才能,不如等待以后的人来处理。”伯宗说:“一定要讨伐他。狄人有五条罪状,即使有再多的才能,又有什么用呢?不祭祀祖先,这是第一条罪状;酗酒,这是第二条罪状;抛弃仲章并夺取黎氏的土地,这是第三条罪状;虐待我们的伯姬,这是第四条罪状;弄瞎了君主的眼睛,这是第五条罪状。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却不修德行,只会增加罪过。以后的人或许会敬奉德义来侍奉神灵和人民,巩固他们的命运,我们为什么要等待呢?不讨伐有罪的人,却说‘等待以后’,以后有理由讨伐时,难道不是不可以吗?依仗才能和人多,这是灭亡的道路。商纣王就是这样,所以灭亡了。天时反常就是灾祸,地物反常就是妖异,人民违背道德就是动乱,动乱就会产生妖异和灾祸。所以文字反过来就是‘乏’,这一切都在狄人身上体现出来了。”晋侯听从了他的建议。六月癸卯日,晋国的荀林父在曲梁打败了赤狄。辛亥日,消灭了潞国。酆舒逃到卫国,卫国人把他交给了晋国,晋国人杀了他。

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夺政权,派王子捷杀死了召戴公和毛伯卫。最终立召襄为君。

秋天七月,秦桓公攻打晋国,驻扎在辅氏。壬午日,晋侯在稷地整顿军队,准备夺取狄人的土地,立黎侯后返回。到达雒地时,魏颗在辅氏打败了秦军,俘虏了杜回,他是秦国的大力士。

当初,魏武子有一个宠妾,没有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对魏颗说:“一定要把她嫁出去。”病重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出去,说:“病重时神志不清,我按照他清醒时的命令行事。”在辅氏之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用草绳绊倒了杜回,杜回因此跌倒,所以被俘虏了。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说:“我是你嫁出去的那个女人的父亲。你按照先人的清醒命令行事,我因此来报答你。”

晋侯赏赐桓子一千户狄人奴隶,也赏赐士伯瓜衍县。他说:“我得到狄人的土地,是你的功劳。没有你,我就要失去伯氏了。”羊舌职评论这次赏赐说:“《周书》所说的‘庸庸祗祗’,就是指这种情况吧。士伯的才能与中行伯相当,君主信任他,也信任士伯,这就是明德了。文王建立周朝,也不过如此。所以《诗经》说:‘陈锡载周。’这是能够施恩的表现。遵循这种道理,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

晋侯派赵同向周朝献上狄人俘虏,但赵同不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一定会有大祸,天将夺去他的魂魄。”

开始按亩征税,这是不合礼制的。粮食的产出不应超过田地的负担,这样才能增加财富。

冬天,发生了虫灾,导致饥荒。这是幸运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注解

公孙归父: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归父,字子家,公孙是氏。

楚子:指楚国的君主,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常称‘子’。

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晋师:晋国的军队。

赤狄潞氏:赤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潞氏是其一支。

潞子婴儿:潞国的君主,名婴儿。

秦人:指秦国的军队。

王札子: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大夫。

召伯、毛伯:召伯和毛伯都是周王室的大夫。

螽:蝗虫,古代常用来指代蝗灾。

仲孙蔑: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齐高固:齐国的大夫。

无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初税亩:指开始按亩征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项改革。

蝝:蝗虫的幼虫,指蝗灾。

饥:指饥荒。

伯宗:晋国的大夫。

解扬:晋国的大夫。

郑人:指郑国的军队。

楚子厚赂之:楚国的君主用丰厚的财物贿赂解扬。

楼车:古代的一种战车,用于攻城或瞭望。

申犀:楚国的大夫。

申叔时:楚国的大夫。

华元:宋国的大夫。

子反:楚国的大夫。

潞子婴儿之夫人:潞子婴儿的妻子,晋景公的姐姐。

酆舒:潞国的大夫。

晋景公:晋国的君主。

伯姬:晋景公的姐姐,潞子婴儿的妻子。

荀林父:晋国的大夫。

曲梁: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淇县一带。

王孙苏:周王室的大夫。

召戴公:周王室的大夫。

毛伯卫:周王室的大夫。

召襄:周王室的大夫。

秦桓公:秦国的君主。

辅氏: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魏颗:晋国的大夫。

杜回:秦国的力士。

魏武子:晋国的大夫。

嬖妾:宠爱的妾。

殉:古代的一种葬礼,指将活人陪葬。

桓子:晋国的大夫。

士伯:晋国的大夫。

瓜衍之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羊舌职:晋国的大夫。

赵同:晋国的大夫。

刘康公:周王室的大夫。

原叔:晋国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首先,文本提到了鲁国的公孙归父与楚国的君主在宋国会面,这表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接着,宋国与楚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显示了当时各国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

晋国灭赤狄潞氏的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晋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体现。

秦人伐晋的事件,则显示了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和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的事件,揭示了周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周王室的衰落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体现。

初税亩的改革,是鲁国在经济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蝗灾和饥荒的记载,则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对社会的严重影响。

在传的部分,伯宗的言论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道德的重视。他认为晋国虽然强大,但不能违背天命,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敬畏。

解扬的忠诚和勇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信义的重视。他宁死不屈,最终赢得了楚子的尊重。

潞子婴儿之夫人被杀的事件,揭示了当时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地位。晋国对潞国的讨伐,则体现了当时诸侯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统治。

魏颗的故事,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孝道和忠诚的重视。他遵从父亲的遗命,最终得到了回报。

晋侯对桓子和士伯的赏赐,体现了当时君主对功臣的重视和奖赏制度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记载春秋时期的各种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