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紫金丹-原文
此丹补脾肾虚损,活血壮筋骨,治下元虚惫,子宫寒冷,月信不调,脐腹连腰疼痛,面黄肌瘦,泄泻精滑,一切虚损之证。
代赭石(烧红醋淬七次) 赤石脂(制法同) 禹余粮(制法同)
各五两,共研细末。
入阳城罐,盐泥封固一寸浓,阴干,大火 三炷香,冷定。
再研极细,醋糊丸芡实大。
每服十丸,热酒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紫金丹-译文
这种丹药可以补脾肾虚损,活血壮筋骨,治疗下元虚弱,子宫寒冷,月经不调,肚脐到腰部疼痛,面色发黄,身体消瘦,腹泻精液滑脱,以及所有虚损的症状。
代赭石(烧红后用醋淬七次) 赤石脂(制作方法同代赭石) 禹余粮(制作方法同代赭石)
各取五两,共同研成细末。放入阳城罐中,用盐泥密封,密封厚度为一寸,然后在阴凉处晾干,用大火烧三炷香的时间,待冷却。
再次将粉末研磨至极细,用醋和成糊状,制成像芡实大小的丸子。
每次服用十丸,用热酒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紫金丹-注解
丹:古代中药的一种剂型,通常是指经过炼制、研磨而成的粉末或小丸,具有特定的疗效。
脾肾虚损:中医术语,指脾脏和肾脏功能虚弱,多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腰膝酸软、精神疲惫等症状。
活血壮筋骨:中医术语,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强壮筋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筋骨疼痛、无力等症状。
下元虚惫:中医术语,指下焦(肾脏、膀胱等部位)虚弱,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子宫寒冷:中医术语,指子宫功能低下,体温偏低的症状,常与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相关。
月信不调:中医术语,指月经周期不规律或经量异常。
脐腹连腰疼痛:中医术语,指肚脐周围和腰部同时出现的疼痛。
面黄肌瘦:中医术语,指面色发黄,身体消瘦,常与气血不足有关。
泄泻精滑:中医术语,指腹泻和精液不固的症状,多与肾虚有关。
一切虚损之证:中医术语,指各种虚弱症状的总称。
代赭石:中药材,具有平肝潜阳、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吐血等症状。
烧红醋淬七次:中药炮制方法,指将代赭石烧红后,用醋淬七次,以增强其药效。
赤石脂:中药材,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创伤出血、疮疡等症状。
禹余粮:中药材,具有收敛止泻、涩精止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泻、遗精等症状。
阳城罐:古代用于储存和炼制药物的陶罐,具有保温、密封的特点。
盐泥封固:用盐泥将阳城罐封固,以防止药物挥发和外界污染。
三炷香:古代计时单位,一炷香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小时。
醋糊丸:中药制剂方法,指用醋调和药粉制成的小丸。
芡实:中药材,具有健脾止泻、固肾涩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肾虚遗精等症状。
热酒送下:中医术语,指用热酒送服药物,以增强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紫金丹-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中药方剂的配方及用法,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此丹补脾肾虚损,活血壮筋骨,治下元虚惫,子宫寒冷,月信不调,脐腹连腰疼痛,面黄肌瘦,泄泻精滑,一切虚损之证。’此句概括了该药方的治疗作用和适应症,强调了其针对虚损之证的全面性。其中‘丹’字表明此药方为丸剂,具有易于服用和吸收的特点。
‘代赭石(烧红醋淬七次) 赤石脂(制法同) 禹余粮(制法同) 各五两,共研细末。’此句详细描述了药方的组成成分,其中‘代赭石’、‘赤石脂’、‘禹余粮’均为古代常用中药材,具有补益脾肾、固涩止泻等功效。‘烧红醋淬七次’、‘制法同’等字样表明了药材的炮制方法,强调了药材的纯度和药效。
‘入阳城罐,盐泥封固一寸浓,阴干,大火三炷香,冷定。’此句描述了药方的制作过程,‘阳城罐’为古代一种用于储存和制作药物的容器,‘盐泥封固’、‘阴干’等步骤保证了药方的质量和稳定性,‘大火三炷香’则是对药方制作过程的精细要求。
‘再研极细,醋糊丸芡实大。’此句说明了药方的制作细节,‘再研极细’保证了药方的药效,‘醋糊丸芡实大’则是对药丸大小和形状的描述,有利于服用。
‘每服十丸,热酒送下。’此句说明了药方的服用方法和剂量,‘每服十丸’表明了药方的剂量,‘热酒送下’则是对服用方式的说明,体现了古代中医学中‘酒送药’的用药习惯。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学在治疗虚损之证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