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

夏,楚子伐宋。

秋,螽。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传】

十三年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

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君子曰:“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其先縠之谓乎。”

清丘之盟,晋以卫之救陈也讨焉。使人弗去,曰:“罪无所归,将加而师。”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我则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译文

【经】

十三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莒国。

夏天,楚国君主攻打宋国。

秋天,发生了蝗灾。

冬天,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先縠。

【传】

十三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莒国,因为莒国依赖晋国而不侍奉齐国。

夏天,楚国君主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救援了萧国。君子说:“清丘的盟约,只有宋国可以免于被讨伐。”

秋天,赤狄攻打晋国,到达清地,这是先縠召来的。

冬天,晋国人追究邲之战的失败和清地的军队,把罪责归咎于先縠并杀了他,还灭了他的全族。君子说:“灾祸的到来,是自己招来的,这说的就是先縠吧。”

清丘的盟约,晋国因为卫国救援陈国而讨伐卫国。派去的人不离开,说:“罪责没有归属,将加在你们的军队上。”孔达说:“如果对国家有利,请用我来解释。罪责由我引起。我作为执政者而抗拒大国的讨伐,将由谁来承担责任?我将为此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注解

齐师伐莒:齐国军队攻打莒国。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位于今山东省北部。

楚子伐宋:楚国君主攻打宋国。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中等国家,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螽:螽斯,一种昆虫,古代认为螽斯出现是灾异的征兆。

晋杀其大夫先縠:晋国处死了其大夫先縠。先縠是晋国的一位重要官员,因战败被追究责任。

清丘之盟:清丘是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清丘之盟是晋国与卫国在清丘签订的盟约,主要内容是共同对抗楚国。

赤狄: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各国。

邲之败:邲是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邲之败是指晋国在邲地的一场战役中失败。

孔达:孔达是卫国的一位大夫,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首先,齐国攻打莒国,莒国依赖晋国而不事奉齐国,这反映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莒国的选择导致了齐国的军事行动,显示了春秋时期小国的外交政策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

其次,楚国攻打宋国,原因是宋国救援了萧国。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和相互救援的义务。宋国因救援萧国而遭到楚国报复,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风险。

再次,晋国处死大夫先縠,原因是他在邲之战和清之战中的失败。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对官员的严格问责制度。先縠的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最后,清丘之盟和孔达的言论展示了卫国在面对大国压力时的外交智慧。孔达愿意承担罪责以保护国家利益,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的忠诚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政治斗争和士大夫的责任感。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