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一年-原文
【经】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秋,晋侯会狄于欑函。
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
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传】
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
夏,楚盟于辰陵,陈、郑服也。
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诸郔。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餱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
秋,会于欑函,众狄服也。是行也,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诗》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犹勤,况寡德乎?”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徵舒,轘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一年-译文
【经】
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楚子、陈侯、郑伯在辰陵结盟。
公孙归父与齐国人一起攻打莒国。
秋天,晋侯在欑函与狄人会面。
冬天十月,楚国人杀了陈国的夏徵舒。
丁亥日,楚子进入陈国。将公孙宁、仪行父安置在陈国。
【传】
十一年春天,楚子攻打郑国,到达栎地。子良说:“晋国和楚国不致力于德行而争夺武力,与其跟随他们不如等待时机。晋国和楚国没有信用,我们怎么能有信用呢?”于是跟随了楚国。
夏天,楚国在辰陵结盟,陈国和郑国都臣服了。
楚国的左尹子重入侵宋国,楚王在郔地等待。令尹蒍艾在沂地筑城,让封人考虑事务,交给司徒处理。计算工程,分配财物,平整土地,称量土方,讨论远近,规划地基,准备粮食,安排官员,三十天就完成了,没有超出预算。
晋国的郤成子向众狄求和,众狄因为厌恶赤狄的劳役,于是臣服于晋国。
秋天,在欑函会面,众狄都臣服了。这次行动中,各位大夫想召见狄人。郤成子说:“我听说,没有德行不如勤奋,不勤奋怎么能求人呢?能够勤奋就会有继承者,他们会跟随你。《诗经》说:‘文王已经勤奋了。’文王尚且勤奋,何况我们这些德行不足的人呢?”
冬天,楚子因为陈国的夏氏叛乱,攻打陈国。告诉陈国人不要动,将要讨伐少西氏。于是进入陈国,杀了夏徵舒,将他车裂在栗门,并将陈国设为县。陈侯在晋国。申叔时出使齐国,回来后复命并退下。楚王责备他说:“夏徵舒行为不端,杀了他的君主,我带领诸侯讨伐并杀了他,诸侯和县公都祝贺我,你却不祝贺我,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还可以解释吗?”楚王说:“可以!”申叔时说:“夏徵舒杀了他的君主,他的罪很大,讨伐并杀了他,是君主的正义。但人们也有话说:‘牵着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却夺走了他的牛。’牵着牛踩田的人,确实有罪;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已经太重了。诸侯跟随你,说是讨伐有罪的人。现在将陈国设为县,是贪图它的财富。以讨伐召集诸侯,却以贪图财富结束,恐怕不合适吧?”楚王说:“说得好!我还没听说过这些。可以恢复陈国吗?”申叔时回答说:“可以!我们这些小人所说的就是取之于怀而还之于怀。”于是重新封立陈国,从乡里选一个人带回,称为夏州。所以记载说:“楚子进入陈国,将公孙宁、仪行父安置在陈国。”记载是有礼的。
厉之战,郑伯逃回。从此楚国没有得逞。郑国已经在辰陵结盟,又暗中侍奉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一年-注解
楚子:楚国的君主,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称为‘子’,是诸侯国中的一种爵位。
陈侯:陈国的君主,侯是诸侯国中的一种爵位。
郑伯:郑国的君主,伯是诸侯国中的一种爵位。
辰陵: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公孙归父:人名,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莒:国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晋侯:晋国的君主,侯是诸侯国中的一种爵位。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春秋时期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欑函:地名,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夏徵舒:人名,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因弑君而被楚国讨伐。
公孙宁、仪行父:人名,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
栎:地名,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子良:人名,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指晋国和楚国不注重德行,而是通过武力争夺霸权。
左尹子重:人名,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左尹是楚国的一种官职。
宋:国名,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郔: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令尹蒍艾猎:人名,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令尹是楚国的一种官职。
沂: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司徒:官职名,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管理土地和人民。
郤成子:人名,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赤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春秋时期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文王既勤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为文王勤勉不懈。
夏州: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今地不详。
厉之役:指春秋时期楚国与郑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具体时间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一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楚国在这一时期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通过盟会、征伐等手段,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文中提到的‘楚子伐郑’、‘楚盟于辰陵’、‘楚子入陈’等事件,展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策略。楚国通过与陈、郑等国的盟会,巩固了自己的盟友关系,同时通过征伐陈国,惩罚弑君的夏徵舒,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诸侯国中的权威。
晋国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通过与狄族的盟会,巩固了自己的北方防线。晋国大夫郤成子提出的‘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在政治斗争中注重德行和勤勉的态度。
文中还提到了楚国在征伐陈国后,听取了申叔时的建议,恢复了陈国的封地,体现了楚国在扩张过程中也注重道义和礼制。这一行为不仅赢得了诸侯国的尊重,也展示了楚国在政治上的灵活性和智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军事冲突以及道德观念的演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