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定风散-原文
治破伤风及洗头、牙槽等风,
牙关紧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若一二日者,服此可治,
五七日者难治,须急灸脐下三百壮。
川乌(炮,二两) 防风(二两) 雄黄(一两)共为末。
每服四钱,水煎,和渣服,
日三次,出汗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定风散-译文
治疗破伤风和因风引起的头痛、牙痛等症,症状表现为牙关紧闭,颈部和背部僵硬,像角弓反张一样。如果是发病一两天的情况,服用这个方子可以治愈,如果是发病五到七天的情况,治疗就困难了,需要紧急在肚脐下方三百壮的位置进行艾灸。
川乌(经过炮制,用量为二两) 防风(用量为二两) 雄黄(用量为一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钱,用水煎煮,连同药渣一起服用,一天三次,出汗后病就会好。
川乌:一种药材,经过炮制后使用,用量为二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定风散-注解
破伤风: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破伤风杆菌引起,主要通过伤口感染。症状包括肌肉僵硬、痉挛,尤其是面部和颈部肌肉,导致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等。
洗头:清洁头部,去除污垢和油脂,保持头皮健康。
牙槽:牙齿周围的硬组织,包括牙槽骨和牙龈。
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风邪,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头痛、关节痛等。
牙关紧急:指牙齿紧闭,难以张开,常见于破伤风等疾病。
项背强直:指颈部和背部肌肉僵硬,难以活动。
角弓反张:指身体前屈,两臂伸直,两腿弯曲,形似弓,常见于破伤风等疾病。
一二日者:指疾病发生后的第一天或第二天。
五七日者:指疾病发生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
须急灸脐下三百壮:必须紧急进行艾灸,在肚脐下方进行三百壮的艾灸。
川乌: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炮:指将药材经过炮制,如炒、蒸等,以去除毒性或增强药效。
防风: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止痛的功效。
雄黄: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但有毒,需慎用。
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四钱:古代计量单位,一钱约等于现代的3.75克。
水煎:将药材放入水中煮沸,然后煎煮一段时间。
和渣服:将煎煮好的药液连同药渣一起服用。
日三次:每天服用三次。
出汗愈:通过发汗来帮助疾病恢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神方-定风散-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著作,描述了一种治疗破伤风及风邪所致牙关紧闭、项背强直等症状的方剂。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治破伤风及洗头、牙槽等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此句首先点明了该方剂的适用范围,即治疗破伤风以及因风邪引起的头部、牙槽等部位的风病。破伤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典型症状。这里的‘牙关紧急’指的是患者牙齿紧闭,难以张开;‘项背强直’指颈部和背部肌肉僵硬;‘角弓反张’则是指患者全身肌肉紧张,呈现弓形。这些症状在古代医学中被称为‘痉病’,治疗难度较大。
若一二日者,服此可治,五七日者难治,须急灸脐下三百壮。
此句说明了该方剂的治疗效果与疾病发作时间的关系。若疾病发作时间较短,如一两天,服用此方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疾病发作时间较长,如五到七天,则治疗效果较差,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灸脐下三百壮。这里的‘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产生热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川乌(炮,二两) 防风(二两) 雄黄(一两)共为末。
此句介绍了该方剂的组成成分。川乌、防风和雄黄均为古代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川乌具有祛风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防风则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雄黄则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的功效。三药合用,旨在祛风邪、止痛、温经,以达到治疗破伤风及风邪所致症状的目的。
每服四钱,水煎,和渣服,日三次,出汗愈。
此句说明了该方剂的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四钱(约合12克),用水煎煮,将药渣与药液一同服用,每日三次。服药后,患者会出汗,这是疾病好转的迹象。这里的‘出汗愈’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注重‘发汗解表’的原理,即通过出汗来排除体内邪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