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原文

八年春,公至自会。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

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

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戊子,夫人嬴氏薨。

晋师、白狄伐秦。

楚人灭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

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城平阳。

楚师伐陈。

八年春,白狄及晋平。

夏,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有事于大庙,襄仲卒而绎,非礼也。

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

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

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

冬,葬敬嬴。旱,无麻,始用葛茀。雨,不克葬,礼也。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

城平阳,书时也。

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译文

八年的春天,君主从会盟回来。

夏天的六月,公子遂前往齐国,到了黄地就返回了。

辛巳日,在大庙举行祭祀,仲遂在垂地去世。

壬午日,仍然举行绎祭。《万》舞进入时去掉了籥。

戊子日,夫人嬴氏去世。

晋国军队和白狄一起攻打秦国。

楚国人灭了舒国和蓼国。

秋天的七月甲子日,发生了日食,日全食。

冬天的十月己丑日,安葬了我们的小君敬嬴。

因为下雨,无法安葬。庚寅日,中午才得以安葬。

修建平阳城。

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八年的春天,白狄和晋国和解。

夏天,晋国联合攻打秦国。晋国人抓住了秦国的间谍,在绛市将其处死,六天后他又复活了。

在大庙举行祭祀,襄仲去世后仍然举行绎祭,这是不合礼制的。

楚国因为众舒国的叛乱,攻打舒国和蓼国,并灭了它们。楚国的君主划定疆界,到达滑汭。与吴国和越国结盟后返回。

晋国的胥克得了蛊疾,郤缺执政。

秋天,废黜了胥克。让赵朔辅佐下军。

冬天,安葬敬嬴。因为干旱,没有麻,开始用葛茀代替。因为下雨,无法安葬,这是合乎礼制的。礼制规定,占卜安葬日期要先选远日,以避免不怀念。

修建平阳城,这是记录时间的方式。

陈国和晋国和解。楚国军队攻打陈国,达成协议后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注解

公至自会:指君主从会盟之地返回。

公子遂如齐:公子遂前往齐国。公子遂是鲁国的贵族。

黄乃复:黄是地名,复指返回。

有事于大庙:在大庙举行祭祀活动。

仲遂卒于垂:仲遂在垂地去世。仲遂是鲁国的大夫。

犹绎:继续举行祭祀活动。

《万》入去籥:《万》是乐舞名,籥是一种乐器。此句指在祭祀中演奏《万》舞并去掉籥。

夫人嬴氏薨:嬴氏夫人去世。嬴氏是鲁国国君的夫人。

晋师、白狄伐秦:晋国军队和白狄族联合攻打秦国。

楚人灭舒、蓼:楚国军队灭掉了舒国和蓼国。

日有食之,既:发生日全食。

葬我小君敬嬴:敬嬴夫人下葬。敬嬴是鲁国国君的夫人。

雨,不克葬:因下雨无法下葬。

城平阳:在平阳筑城。

楚师伐陈:楚国军队攻打陈国。

白狄及晋平:白狄族与晋国和解。

晋人获秦谍:晋国抓获了秦国的间谍。

杀诸绛市:在绛市的市场上处死。

六日而苏:六天后复活。

襄仲卒而绎:襄仲去世后继续举行祭祀。

楚子疆之:楚国君主划定边界。

盟吴、越而还:与吴国和越国结盟后返回。

晋胥克有蛊疾:晋国的胥克患有蛊疾。蛊疾是一种神秘的疾病。

郤缺为政:郤缺执掌政权。

废胥克:罢免胥克的职务。

赵朔佐下军:赵朔担任下军的副将。

旱,无麻:因旱灾没有麻。

始用葛茀:开始使用葛茀。葛茀是一种植物纤维制成的丧服。

卜葬先远日:占卜选择较远的日期下葬。

辟不怀也:避免不吉利。

书时也:记录时间。

陈及晋平:陈国与晋国和解。

取成而还:达成协议后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鲁国在某一年的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祭祀、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时的礼制和文化。

首先,文中提到的‘公至自会’、‘公子遂如齐’等事件,反映了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出使等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礼制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活动,诸侯国之间可以达成协议、解决争端,甚至联合对抗共同的敌人。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祭祀活动,如‘有事于大庙’、‘犹绎’等。祭祀在春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礼制活动,不仅是国家大事,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通过祭祀,君主和贵族可以展示自己的权威,同时也祈求神灵的庇佑。文中提到的‘《万》入去籥’则反映了祭祀中的音乐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在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娱神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再次,文中记载的自然灾害和丧葬仪式,如‘日有食之’、‘雨,不克葬’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礼制的严格遵守。日食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而下雨无法下葬则体现了古人对丧葬礼仪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始用葛茀’则反映了在特殊情况下,古人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礼制,体现了礼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军事行动,如‘晋师、白狄伐秦’、‘楚人灭舒、蓼’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这些战争不仅是领土和资源的争夺,也是诸侯国之间权力博弈的体现。通过战争,强大的诸侯国可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弱小的诸侯国则可能被吞并或灭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鲁国在某一年的重大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制文化、自然观念以及军事行动。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