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奏玉帝青辞-原文
维大宋绍兴十六年丙寅月,武翼郎臣窦材奏启玉皇上帝玉陛下。
臣闻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杀之者有之。
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立医教,救人灾病。
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
(果能参悟《灵》、《素》,自然洞见脏腑,至于刳肠涤髓,乃后世法之巧,而用之神。惜乎此书无传,谅亦不过一技术之妙,岂如《灵》、《素》之贯天人,晰隐显,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为万世理道之神书,救人之秘典哉。)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证七十余条,集为《伤寒》、《金匮》。后之学人,咸遵守莫敢移易。
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果能遵循仲景之法,岂有误人。
惟后学不明其旨,妄为注解,各执己见,未免穿凿,希冀立名,遗讹后世,将为仲景之功臣,实为仲景之罪人。
千百年来,明伤寒法者有几人哉)。嗣后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
论中风曰,中五脏俞穴,则为偏风;论水胀曰,因气为肿;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
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入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
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杀人于顷刻也。(三承气汤恶能害人。后学不明阴阳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气者害之耳,于仲景何尤?)
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
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
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
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
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
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设此重誓,以质上帝,则其立心切于天下后世可知。学人不可谓偏于从热而忽视之,以负先生一片救世婆心。)
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奏玉帝青辞-译文
在南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的丙寅月,武翼郎窦材向玉皇上帝和玉帝上奏。
我听说上天喜欢生命而厌恶死亡,而百姓害怕死亡却贪恋生命。上天虽然说不喜欢杀戮,但是通过惩罚和奖励来教导百姓,对于那些不应该杀的人也会被杀。百姓虽然说是贪恋生命,但是将生死交给天命,但是也有无辜而死的人。皇天怜悯百姓的苦难,所以借助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人来创立医学教育,救助人们的疾病。
历经世代,医学书籍多次遭受战火,神书散失,仅存《灵枢》、《素问》等书。虽然它们不是完整的医学流派,但也能救助人们的苦难,保护人的生命,只是缺少深入了解脏腑、割肠、洗髓的神术。(如果能够理解《灵枢》、《素问》,自然能够洞察脏腑,至于割肠洗髓,是后世的技巧,但使用起来却很神奇。遗憾的是这些书籍没有流传下来,大概也不过是技术上的巧妙,哪里比得上《灵枢》、《素问》那样贯通天地,明白隐晦,大处无所不包,小处无所不至,成为万世理道的神书,救人的秘典呢。)后世张仲景采纳《内经》中关于外感风寒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见解,确立治疗方法,并收集了七十多种杂症,汇编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后世的学者都遵循这些理论,不敢轻易改变。却不知道伤寒有很多症状,《内经》自然有记载,何必牵强附会地加上各种杂病,以此来解释伤寒,误导的人不少(如果能够遵循张仲景的方法,怎么会误导人呢)。
只是后世的学者不明白他的意图,随意注解,各自坚持己见,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希望成名,却给后世留下了错误。实际上,他们成为了张仲景的罪人,而不是功臣。
千百年来,真正理解伤寒法的学者有几个呢?
后来王叔和、孙思邈又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遮蔽了圣经,给后世留下了错误。而且《经》中说,伤寒的病状是身体发热,虽然发热很严重,但不会死。论述中风说,中风会中在五脏的俞穴,成为偏风;论述水胀说,是因为气而肿胀;论述厉风说,是地面的湿气,感应力强就会伤害人的皮肉筋脉。这样的论述,其含义深刻,其意义广泛,后世的人想要改变它,却不能做到,随意附会。
并且举例说明伤寒的症状,真气和邪气相互传递,真气旺盛则病愈,邪气旺盛则病死;阳证没有死亡的道理,阴证对人的伤害很快,必须使用艾灸,才能确保安全。张仲景创立了许多承气汤,让后人错误使用,导致寒凉药在短时间内杀人。(三承气汤的恶劣之处在于能够杀人。后世的学者不明白阴阳相制约的道理,却随意使用承气汤,这是对他们的伤害,而不是张仲景的错。)
我因为母亲的病,使用张仲景的方法无效,最终无法救治,痛心疾首,深入研究了《内经》,又得到了皇天的启示,经过十年的努力才得到了灵验。
对于一切大病小病,只使用这种方法,触类旁通,效果就像影子一样迅速。我苦心研究五十多年,已经领悟了救人的秘法十多年了。以前因为官职低微,四处奔波,现在年纪大了,常常担心自己死后,这些书会失传,所以想要考证并出版它们,希望皇天后土特别怜悯,保护百姓在仁寿之域,让这些书流传万世,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如果有一句话不真实,愿意接受天罚。如果这本书对后世有益,希望神天保佑,让它广泛传播。(我立下这个重誓,向上帝证明,那么我对天下后世的关心就可以知道了。学者不能因为偏重于热病而忽视它,这是对张仲景一片救世之心的辜负。)我诚惶诚恐,冒昧地向上天报告。
我因为母亲的病,用张仲景的方法没有效果,最终无法救治,痛心疾首,深入研究《内经》,又得到了皇天的启示,经过十年的努力才得到了灵验。
对于一切大病小病,只使用这种方法,触类旁通,效果就像影子一样迅速。我苦心研究五十多年,已经领悟了救人的秘法十多年了。以前因为官职低微,四处奔波,现在年纪大了,常常担心自己死后,这些书会失传,所以想要考证并出版它们,希望皇天后土特别怜悯,保护百姓在仁寿之域,让这些书流传万世,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如果有一句话不真实,愿意接受天罚。如果这本书对后世有益,希望神天保佑,让它广泛传播。(我立下这个重誓,向上帝证明,那么我对天下后世的关心就可以知道了。学者不能因为偏重于热病而忽视它,这是对张仲景一片救世之心的辜负。)我诚惶诚恐,冒昧地向上天报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奏玉帝青辞-注解
大宋绍兴十六年:指中国南宋时期绍兴十六年,即公元1146年。
丙寅月: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丙寅代表地支中的第三位和天干中的第四位,表示一个具体的年份和月份。
武翼郎:古代官职,属于武官,相当于现在的武散官。
窦材:人名,原文中提到的奏启者。
玉皇上帝:道教信仰中的至高无上的神,代表天界的最高统治者。
玉陛下:对玉皇上帝的尊称。
上天:古代汉语中指天,常用来指代天意或天神。
好生而恶死:认为天意是喜欢生命而厌恶死亡。
下民:古代汉语中指普通百姓。
贪生:指人们都渴望生存。
天命:指由天意决定的命运。
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医教:医学教育或医学知识。
《灵枢》、《素问》:中医经典著作,合称《黄帝内经》。
兵火:指战争中的火灾,比喻战乱。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内经》:即《黄帝内经》,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外感风寒:中医术语,指人体感受外来的风寒之邪。
《伤寒》、《金匮》: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分别讨论伤寒和杂病。
承气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方剂,用于治疗伤寒病。
阳证、阴证:中医术语,指疾病的性质,阳证多指热证,阴证多指寒证。
灸艾:中医治疗方法,用艾草点燃后熏烤身体特定部位。
《经》:指《黄帝内经》。
中风、水胀、厉风:中医术语,分别指中风病、水肿病、风疹等。
真邪相传:中医术语,指疾病中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过程。
真气、邪气:中医术语,真气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邪气指导致疾病的因素。
承制之道:中医术语,指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
皇天默授:指天意或神明的启示。
仁寿之域:指长寿和安宁的生活状态。
发梓:指将书籍刻印成书。
甘受天殃:表示愿意承受天罚。
设此重誓:指立下重誓。
质上帝:向天神发誓,表示诚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奏玉帝青辞-评注
维大宋绍兴十六年丙寅月,武翼郎臣窦材奏启玉皇上帝玉陛下。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绍兴十六年丙寅月,即公元1146年,体现了古代奏章的格式,以年号和干支纪年相结合,显示了奏章的正式和庄重。
臣闻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杀之者有之。
此段表达了窦材对天命和人性的理解,认为上天喜好生命,而人则害怕死亡,但上天通过杀戮来警示和惩戒,并非无差别的杀戮。
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立医教,救人灾病。
这段话强调了天命与人力的结合,认为生死有定数,但皇天怜悯百姓的疾苦,因此派遣了古代的医学家来创立医学,以救民于病痛。
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
此段讲述了医学经典的传承与现状,指出虽然《灵枢》、《素问》等经典散失,但仍然具有救人的价值,但其中缺乏对脏腑深入理解的医学知识。
果能参悟《灵》、《素》,自然洞见脏腑,至于刳肠涤髓,乃后世法之巧,而用之神。
这句话强调了《灵枢》、《素问》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参悟这些经典,可以深入理解人体脏腑,而刳肠涤髓等后世的技术则是基于这些经典的巧妙运用。
惜乎此书无传,谅亦不过一技术之妙,岂如《灵》、《素》之贯天人,晰隐显,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为万世理道之神书,救人之秘典哉。
窦材表达了对《灵枢》、《素问》的推崇,认为这些经典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是医学的秘典。
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证七十余条,集为《伤寒》、《金匮》。后之学人,咸遵守莫敢移易。
这段话介绍了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他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见解,创立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后世学者所遵循。
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
窦材批评后世学者对《伤寒论》的误解,认为将《内经》中的杂病归入伤寒范畴,容易误导后人。
果能遵循仲景之法,岂有误人。
这句话再次强调遵循仲景之法的重要性。
惟后学不明其旨,妄为注解,各执己见,未免穿凿,希冀立名,遗讹后世,将为仲景之功臣,实为仲景之罪人。
窦材批评后世学者对仲景著作的误读和曲解,认为这些学者虽自诩为仲景的功臣,实则成为了罪人。
千百年来,明伤寒法者有几人哉。
这句话表达了对后世学者对伤寒理论的误解的感慨。
嗣后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
窦材批评了后世学者对《伤寒论》的附会,认为这些学者遮蔽了圣经的本义,并引用《经》文来证明伤寒病的特征。
论中风曰,中五脏俞穴,则为偏风;论水胀曰,因气为肿;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窦材继续引用《经》文,说明了中风、水胀、厉风等病症的成因和特征。
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
窦材指出后世学者对《经》文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容易导致误解。
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入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
窦材对伤寒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阐述,认为治疗要根据病情的阴阳属性来决定治疗方法。
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杀人于顷刻也。
窦材批评后世学者对承气汤的误用,认为这种误用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承气汤恶能害人。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承气汤误用的危害。
后学不明阴阳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气者害之耳,于仲景何尤?
窦材认为后世学者对阴阳承制之道的误解导致了承气汤的误用,并以此质疑仲景的责任。
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
窦材讲述了自己因母亲病重而精研《内经》,最终得到灵验的经历,表达了对医学的执着和对生命的尊重。
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
窦材强调了自己的医学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治疗各种疾病。
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
窦材回顾了自己的医学研究历程,表达了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
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
窦材讲述了自己因官职低微而四处奔走,担心自己的医学著作失传,因此决定整理并出版。
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
窦材向天地祈求,希望自己的医学著作能够流传于世,造福人民。
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
窦材表示如果自己的话有虚假之处,愿意接受天地的惩罚。
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
窦材再次表达了对自己的医学著作能够造福后世的期望。
设此重誓,以质上帝,则其立心切于天下后世可知。
窦材通过重誓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对天下后世的关怀。
学人不可谓偏于从热而忽视之,以负先生一片救世婆心。
窦材呼吁学者不要忽视自己的医学著作,以免辜负了仲景救世的初心。
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
窦材以谦卑的态度结束了自己的奏章,表达了对皇权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