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原文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
嗣后,秦越人根据《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隋巢元方摘《灵》、《素》绪余,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
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以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
而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着《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
晋王叔和又赘其说,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着述,皆宗此意。
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之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伤寒》、《金匮》之书,辨六气之环转,析神机之出入,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丝丝入扣。
至于在经俞而用针,起陷下而用灸,并观其自叙,可谓神于师《内经》者矣。谓仲景不师《内经》,废弃针灸,不亦冤乎。
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医,亦未宜深贬,后学当细心辨之。)
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辈之过。
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证,心窃有疑。
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
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
臣于此处消息五十余年,乃见正道,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
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未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
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
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
(张师固不可毁,而王、孙亦不可辟,夫先生之书固创出前贤,然先须根底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于大疾沉 ,自然游刃有余矣。
无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凉,畏恶针灸,稍一谈及,俱摇头咋舌,甘死不受。
是以先生之道难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于斯世斯民也。
予欲以代之之方,思惟数载,终无妙法。
先生倘以宿昔济世仁心神感于予,使予应心得手,再为广布,以传不朽,谅先生在天之灵,亦应许可。
古月老人胡珏瑾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译文
我听说医学的正道,《内经》是真正的经典,《内经》中关于疾病的描述非常详细,但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所以黄帝又和岐伯一起撰写了《灵枢》,这实际上是医学中最急需的著作。
后来,秦越人根据《内经》的精神,演绎了八十一难和九针的理论,晋代的皇甫士安采集了《灵枢》的精神,撰写了《甲乙经》十卷,隋代的巢元方摘录了《灵枢》和《素问》的绪余,注释了《内经》,又撰写了《病原》三十卷;唐代的王冰选择了《灵枢》和《素问》的精神来注释《内经》,撰写了《天元玉历》。以上这些学者都有著作,都师从《灵枢》和《素问》,与古代的方法相差不远。
而汉代的张仲景没有师从《内经》,只是采集了《本草》和《汤液》的知识,著述了《金匮玉函》十卷,撰写了《伤寒论》十卷。晋代的王叔和又补充了他的说法,唐代的孙思邈采集了本草的药性,编纂了《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王叔和附和了张仲景,反复著述,都是遵循这个宗旨。
废弃了针灸和丹药,完全使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用来治疗小病可能有效,但治疗大病则几乎无一例成功,到了千百年后,误杀了无数天下苍生。
至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辨析了六气的循环,分析了神机的出入,阴阳消长的奥妙,虚实交替的变化,首尾相接,丝丝入扣。至于在经络上使用针灸,在陷下部位使用艾灸,从他们的自述来看,可以说是超越了师从《内经》的人。
说张仲景没有师从《内经》,废弃了针灸,这难道不是冤枉他吗?至于王叔和、孙思邈,都是一代的明医,也不应该过分贬低,后学者应当细心辨别。
我作为河朔真定的寒士,怎么敢轻易指出前辈的错误。但我世世代代传承医学,家传的《千金方》和仲景的方剂,小规模试用确实有效,但面对重大病例,心中仍有疑虑。后来得到了上天的启示,参考了《内经》,百发百中,才真正相信医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所谓的大病,包括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至于胎前产后的一百多种必死的大病,世人无法救治,只能束手待毙,实在令人悲哀。
我在这里研究了五十多年,才找到了正道,从古至今的扁鹊、俞跗、仓公、华佗,都是这本书的内容,可惜没有广泛流传于后世。我现在将这个方法全部传授给后人,以拯救苍生的夭折,恳请陛下,大力推广这本书,如果试用有效,我死而无憾。如果试用无效,就将我依法处置,以彰显欺骗君主的罪行。
张仲景的老师固然不可毁,但王叔和、孙思邈也不可否定,因为先生的书确实是超越了前人的。但首先必须根植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再结合先生的方法,对于治疗重病自然游刃有余。然而,后世衰落,只知道盲目跟从,喜欢寒凉,厌恶针灸,一提到这些,就摇头晃脑,宁愿死也不接受。因此,先生的方法难以被理解,他的方法也无法在这个时代流行。
我想要替代这些方法,思考了数年,最终没有找到妙法。如果先生以往昔的仁心感动了我,让我心应手,再次广泛传播,以传承不朽,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同意。
古月老人胡珏瑾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注解
医家正道:指医学的正统道路或正确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内经》:《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医学的始祖之一。
岐伯:古代医学家,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问题,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灵枢》:《灵枢》是《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针灸、经络等内容。
秦越人:即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
八十一难:扁鹊所著的医学著作,包含了许多医学难题。
九针:古代针灸用的九种针具。
晋皇甫士安:晋代医学家,著有《甲乙经》。
《甲乙经》:晋代皇甫士安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隋巢元方:隋代医学家,著有《病原》。
《病原》:隋代巢元方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唐王冰:唐代医学家,对《内经》进行了注释和研究。
《天元玉历》:唐代王冰所著的医学著作。
汉张仲景:即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金匮玉函》: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杂病。
《伤寒论》: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讲述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晋王叔和:晋代医学家,对《伤寒论》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
《千金方》:唐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玉函经》: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与《金匮玉函》类似。
针灸: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
丹附大药:指某些具有强烈药效的药物。
草木小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药材。
汤剂:中医学中的一种药物形式,将药材煎煮后制成的液体。
六气:中医学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
神机:中医学中指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虚实: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
河朔真定: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即今天的河北真定。
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俞跗:古代著名医学家,与扁鹊齐名。
仓公:古代著名医学家,与扁鹊齐名。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法:指医学的方法或技巧。
大疾沉疴:指严重的疾病。
叔世:指叔父的时代,这里可能指晋代。
耳食:指只听他人之言而不亲自实践。
神感:指受到神的启示或感应。
古月老人胡珏瑾:可能是作者的自称或笔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评注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
此句强调了《内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指出其详尽地描述了疾病,但缺乏具体的治疗方法,因此黄帝与岐伯共同创作了《灵枢》,该书对于医学领域至关重要。
嗣后,秦越人根据《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隋巢元方摘《灵》、《素》绪余,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以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
这段话回顾了《内经》之后,众多医学家根据其精神进行的研究和创作,如秦越人的八十一难、九针之说,皇甫士安的《甲乙经》,巢元方的《病原》等,都体现了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
而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着《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晋王叔和又赘其说,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着述,皆宗此意。
这里提到了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医学家的著作,虽然他们的作品不直接遵循《内经》,但仍然体现了对《内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之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
此句批判了某些医学家过度依赖草木小药,忽视针灸和丹药等治疗方法,导致治疗大病的成功率极低,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伤寒》、《金匮》之书,辨六气之环转,析神机之出入,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丝丝入扣。
这段话赞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著作,认为它们在辨证施治、分析病机、把握阴阳虚实变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
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医,亦未宜深贬,后学当细心辨之。
这里对王叔和、孙思邈等医学家给予了肯定,认为后学应当客观评价他们的贡献,不宜过分贬低。
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辈之过。
此句表达了作者谦虚的态度,表示自己不敢轻易指出前辈的错误。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
作者在此列举了多种常见的大病,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背景。
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
作者指出,许多胎前产后疾病难以救治,令人感到悲哀。
臣于此处消息五十余年,乃见正道,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
作者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正确的医学之道,并认为古代的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等医学家都遵循了这一之道,但遗憾的是这一之道并未得到广泛传承。
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未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
作者表达了自己要将这一医学之道传授给后人,以救苍生的愿望,并请求皇帝将此书颁行天下,以验证其有效性。
张师固不可毁,而王、孙亦不可辟,夫先生之书固创出前贤,然先须根底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于大疾沉 ,自然游刃有余矣。
作者认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医学家的著作都值得肯定,并提出要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仲景、思邈等人的理论,以及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治疗重症。
无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凉,畏恶针灸,稍一谈及,俱摇头咋舌,甘死不受。
作者批评了当时医学界的风气,认为人们只知盲从,不重视针灸,导致医学发展受阻。
是以先生之道难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于斯世斯民也。
作者认为由于当时的风气,自己的医学之道难以被理解和接受。
予欲以代之之方,思惟数载,终无妙法。
作者表示自己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始终未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先生倘以宿昔济世仁心神感于予,使予应心得手,再为广布,以传不朽,谅先生在天之灵,亦应许可。
作者希望得到医学先贤的庇佑,使自己的医学之道能够传承下去。
古月老人胡珏瑾识。
这是作者的落款,表明了作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