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原文

此证皆由元气虚弱,或下元虚惫,忧恐太过,损伤心气,致鬼邪乘虚而入,令人昏迷,与鬼交通。

当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二百壮,鬼气自灭,服姜附汤而愈。

(邪祟乌能着人,人自着之耳。果立身正直,心地光明,不负君亲,无惭屋漏,鬼神钦敬不遑,何邪祟之敢乘哉,惟其阴幽偏颇,卑 昏柔之辈,多能感此,有似邪祟之附着,究非邪祟也。盖由人之藏气受伤而神魂失守。

故肝脏伤则意不宁,而白衣人来搏击;心脏伤则神不安,而黑衣人来毁伤;脾脏伤则意有不存,而青衣人来殴辱;肺脏伤则魄不守,而红衣人来凌轹;肾脏伤则志多犹疑,而黄衣人来斥辱。

此皆神气受伤,以致妄有闻见,不觉其见乎四体,发乎语言,而若有邪祟所附也。

正法惟有安其神魂,定其志魄,审其何脏之虚而补之,何脏之乘而制之可也。

【治验】

一妇人因心气不足,夜夜有少年人附着其体,诊六脉皆无病,余令灸上脘穴五十壮。

至夜鬼来,离床五尺不能近,服姜附汤、镇心丹五日而愈。

一贵人妻为鬼所着,百法不效。有一法师书天医符奏玉帝亦不效。

余令服睡圣散三钱,灸巨阙穴五十壮,又灸石门穴三百壮,至二百壮,病患开眼如故,服姜附汤、镇心丹五日而愈。

一妇人病虚劳,直气将脱,为鬼所着,余用大艾火灸关元,彼难忍痛,乃令服睡圣散三钱,复灸至一百五十壮而醒。

又服又灸,至三百壮,鬼邪去,劳病亦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译文

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元气虚弱,或者下元虚弱,忧虑恐惧过度,损伤了心气,导致鬼邪趁虚而入,让人昏迷,与鬼交往。应该服用睡圣散,艾灸巨阙穴两百次,鬼气自然消失,服用姜附汤就能痊愈。(邪祟乌能着人,人自着之耳。果立身正直,心地光明,不负君亲,无惭屋漏,鬼神钦敬不遑,何邪祟之敢乘哉,惟其阴幽偏颇,卑 昏柔之辈,多能感此,有似邪祟之附着,究非邪祟也。盖由人之藏气受伤而神魂失守。故肝脏伤则意不宁,而白衣人来搏击;心脏伤则神不安,而黑衣人来毁伤;脾脏伤则意有不存,而青衣人来殴辱;肺脏伤则魄不守,而红衣人来凌轹;肾脏伤则志多犹疑,而黄衣人来斥辱。此皆神气受伤,以致妄有闻见,不觉其见乎四体,发乎语言,而若有邪祟所附也。正法唯有安其神魂,定其志魄,审其何脏之虚而补之,何脏之乘而制之可也。

【治验】

一位妇人因为心气不足,每晚都有年轻人附着在她身上,诊断六脉都没有病,我让她艾灸上脘穴五十次。到了晚上,鬼来了,离床五尺远都不能靠近,服用姜附汤、镇心丹五天后痊愈。

一位贵人的妻子被鬼附着,百法无效。有一位法师写天医符向玉帝祈祷也不见效。我让她服用睡圣散三钱,艾灸巨阙穴五十次,又艾灸石门穴三百次,到了两百次,病人睁开眼睛像以前一样,服用姜附汤、镇心丹五天后痊愈。

一位妇人患了虚劳病,正气即将耗尽,被鬼附着,我用大艾火艾灸关元,她难以忍受疼痛,于是让她服用睡圣散三钱,再艾灸到一百五十次后醒来。又服用又艾灸,到了三百次,鬼邪离去,劳病也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注解

元气:指人的生命根本之气,中医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下元:中医术语,指人体下部的肾气,与人体生殖、泌尿功能密切相关。

忧恐:指过度忧虑和恐惧,中医认为过度忧恐会损伤心气。

心气:中医术语,指心脏的功能和心脏所主的精神情志。

鬼邪:古代民间信仰中的邪恶鬼魂,常用来解释疾病或异常现象。

昏迷:意识丧失,无法清醒的状态。

鬼交通:指人与鬼魂之间的交流。

睡圣散:古代方剂名,用于治疗因鬼邪附体导致的昏迷等症状。

巨阙穴: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胸部,有调和气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二百壮:中医针灸术语,指针灸时烧灼艾绒的次数。

姜附汤:古代方剂名,用于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邪祟:指邪恶的鬼魂或邪气。

乌能着人:乌,何也,这里是反问语气,表示不可能。

人自着之耳:人自己招引来的。

立身正直:指人的品行端正,行为正直。

心地光明:指人的内心纯洁,没有邪念。

不负君亲:指对君主和父母尽忠尽孝。

无惭屋漏:指行为端正,即使无人知晓也不感到惭愧。

鬼神钦敬不遑:鬼神都感到敬佩,不敢靠近。

阴幽偏颇:指阴暗、偏邪的性格或环境。

卑 昏柔之辈:指地位低下、性格懦弱的人。

藏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的精气。

神魂失守:指人的精神意识和灵魂失去正常状态。

意不宁:指精神不安定。

白衣人:指白色衣服的鬼魂,在古代民间信仰中,白色通常与死亡相关。

黑衣人:指黑色衣服的鬼魂,黑色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通常与邪恶相关。

青衣人:指青色衣服的鬼魂,青色在古代民间信仰中有时与悲伤、疾病相关。

红衣人:指红色衣服的鬼魂,红色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通常与热情、力量相关。

黄衣人:指黄色衣服的鬼魂,黄色在古代民间信仰中有时与土地、权威相关。

魄不守:指人的精神或意志不坚定。

凌轹:欺凌、压迫。

志多犹疑:意志犹豫不决。

斥辱:责骂、侮辱。

神气:中医术语,指精神与气的关系。

妄有闻见:虚幻的听觉和视觉体验。

四体:指人的四肢。

正法:正确的治疗方法。

安其神魂:使人的精神状态稳定。

定其志魄:使人的意志和魂魄坚定。

审其何脏之虚而补之:审查哪个脏腑虚弱,然后进行相应的补益。

何脏之乘而制之:审查哪个脏腑被邪气侵袭,然后进行相应的制约。

上脘穴: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胸部,有调和脾胃、宁心安神的作用。

关元穴:中医穴位名,位于人体腹部,有培补元气、强壮腰膝的作用。

大艾火:指燃烧艾绒时火力较大。

虚劳:中医术语,指因劳伤过度导致的虚弱症状。

瘥:病愈,好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评注

此证皆由元气虚弱,或下元虚惫,忧恐太过,损伤心气,致鬼邪乘虚而入,令人昏迷,与鬼交通。

此段文字首先点明了病因,即元气虚弱、下元虚惫、忧恐过度导致心气受损,从而为鬼邪侵入提供了机会。在古文化中,元气被视为人体生命力的根本,下元则与肾脏相关,与人的生殖、生长等功能密切相关。心气受损,则人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容易受到邪气的侵扰。这里的‘鬼邪’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鬼魂,而是指那些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负面能量。

当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二百壮,鬼气自灭,服姜附汤而愈。

此句提出了治疗方法,即服用‘睡圣散’和‘姜附汤’,以及通过灸法刺激巨阙穴来驱除鬼邪。睡圣散和姜附汤在古代中医中常用于治疗心气不足、精神不宁等症状,而巨阙穴位于人体腹部,是治疗心气病的重要穴位。通过灸法刺激该穴位,可以增强心气,驱除邪气。

邪祟乌能着人,人自着之耳。果立身正直,心地光明,不负君亲,无惭屋漏,鬼神钦敬不遑,何邪祟之敢乘哉,惟其阴幽偏颇,卑 昏柔之辈,多能感此,有似邪祟之附着,究非邪祟也。

此段文字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对于避免邪祟的重要性。在古代文化中,人的品德和修养被视为抵挡邪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能够立身正直、心地光明、不负君亲、无惭屋漏,那么鬼神自然会敬重,邪祟也就不敢侵犯。反之,那些阴险狡诈、昏庸软弱的人,更容易受到邪祟的影响。

盖由人之藏气受伤而神魂失守。故肝脏伤则意不宁,而白衣人来搏击;心脏伤则神不安,而黑衣人来毁伤;脾脏伤则意有不存,而青衣人来殴辱;肺脏伤则魄不守,而红衣人来凌轹;肾脏伤则志多犹疑,而黄衣人来斥辱。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邪祟产生的原因,即人的内在器官受到伤害,导致神魂失守。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器官与不同的颜色相对应,因此邪祟也以不同的颜色出现,如白衣、黑衣、青衣、红衣、黄衣等,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受损。

此皆神气受伤,以致妄有闻见,不觉其见乎四体,发乎语言,而若有邪祟所附也。

这里指出,由于神气受伤,人们会产生幻觉,误以为自己看到了邪祟,或者听到了邪祟的声音,从而产生恐惧和不安。

正法惟有安其神魂,定其志魄,审其何脏之虚而补之,何脏之乘而制之可也。

最后,提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法,即安抚神魂,稳定志魄,根据具体脏腑的虚弱情况进行补益,对侵犯的邪气进行制约。

【治验】

以下三段治验案例,详细描述了具体的治疗过程和效果,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邪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0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