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神痴病-原文
凡人至中年,天数自然虚衰,
或加妄想忧思,
或为功名失志,
以致心血大耗,痴醉不治,渐至精气耗尽而死,
当灸关元穴三百壮,服延寿丹一斤。
此证寻常药饵皆不能治,
惟灸艾及丹药可保无虞。
(此乃失志之证,有似痴呆,
或如神祟,
自言自笑,
神情若失,
行步若听,
非大遂其志不能愈,
故愈者甚少。)
【治验】
一小儿因观神戏受惊,
时时悲啼如醉,
不食已九十日,
危甚,
令灸巨阙五十壮,
即知人事,
曰∶
适间心上有如火滚下,
即好。
服镇心丸而愈。
(惊则神无所倚,
痰涎入客包络,
宫城受伤,
心不安宁,
故肺气来乘,
而虚火上蒸。
灸法之妙,
愈于缓惊锭、
抱龙丸多矣。)
一人功名不遂,
神思不乐,
饮食渐少,
日夜昏默已半年矣,
诸医不效。
此病药不能治,
令灸巨阙百壮、
关元二百壮,
病减半;
令服醇酒一日三度,
一月全安。
盖醺酣忘其所慕也。
(失志不遂之病,
非排遣性情不可,
以灸法操其要,
醉酒陶其情,
此法妙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神痴病-译文
人到中年,按照天数,身体自然会逐渐虚弱,有的人加上胡思乱想和忧虑,或者因为功名不得志,导致精神消耗过大,精神错乱无法治疗,渐渐地精力和气血耗尽而死去,这时候应该艾灸关元穴三百次,服用一斤延寿丹。这种症状普通的药物都无法治愈,只有艾灸和丹药才能确保没有危险。(这是因为不得志而导致的症状,看起来像是痴呆,或者像是被鬼神附身,自己笑自己,精神恍惚,走路像是听从别人的指挥,除非满足他的愿望,否则无法治愈,所以能够治愈的人很少。)
【治验】
有一个小孩因为观看神戏受到惊吓,经常哭泣得像喝醉了一样,已经不吃东西九十天了,情况非常危险,于是让人艾灸巨阙穴五十次,孩子立刻恢复了意识,说:‘刚才心里像是有火滚下来,现在感觉好多了。’服用镇心丸后痊愈。(受到惊吓之后,精神无所依托,痰液流入心包,心城受到伤害,心神不安宁,所以肺气乘虚而入,导致虚火上升。艾灸的效果比缓惊锭、抱龙丸都要好。)
有一个人因为功名不得志,精神不愉快,饮食逐渐减少,日夜昏昏沉沉已经半年了,其他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这种病药物无法治愈,于是让人艾灸巨阙穴一百次、关元穴二百次,病情减少了一半;然后让人每天喝三次酒,一个月后完全康复。这是因为喝醉酒可以让人忘记所追求的东西。(因为不得志而得的病,如果不排解性情是无法治愈的,用艾灸法治疗关键部位,用醉酒来陶冶情操,这种方法非常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神痴病-注解
天数:指人的寿命,古代认为人的寿命有定数,天数即指这个定数。
虚衰:指身体虚弱,精力衰退。
妄想忧思:指因为过度思考而产生的幻想和忧虑。
功名失志:指追求功名利禄却未能如愿,导致心灰意冷。
心血大耗:指精神过度消耗,导致心神不宁。
痴醉不治:指因为精神疾病而无法治疗。
精气耗尽:指人的生命之气耗尽,即生命即将终结。
关元穴:中医穴位,位于人体腹部,有培元固本的作用。
三百壮:指针灸时在关元穴上施灸的次数,壮是古代计量艾灸的单位。
延寿丹:古代一种延年益寿的丹药。
寻常药饵:指一般的药物和食物。
艾:一种草本植物,其叶可用来制作艾条,用于针灸。
丹药:古代炼制的一种药物,具有特殊的疗效。
失志之证:指因为志向未达成而导致的疾病。
痴呆:指精神错乱,思维迟钝的病症。
神祟:指受到鬼神作祟。
镇心丸:古代一种用于镇定心神的药物。
惊:指受到惊吓。
痰涎:指痰液和唾沫。
客包络:中医术语,指痰液停留在胸膜处。
宫城受伤:比喻心脏受到伤害。
肺气来乘:指肺气逆行,影响心脏。
虚火上蒸:指身体内部虚火上升,导致不适。
缓惊锭:古代一种用于缓解惊吓的药物。
抱龙丸:古代一种用于治疗惊吓的药物。
醇酒:指纯度高、酒精度数高的酒。
排遣性情:指通过某种方式来释放和调节情绪。
操其要:指掌握治疗的关键方法。
陶其情:指通过某种方式来陶冶情操,使心情平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神痴病-评注
凡人至中年,天数自然虚衰,或加妄想忧思,或为功名失志,以致心血大耗,痴醉不治,渐至精气耗尽而死,当灸关元穴三百壮,服延寿丹一斤。
这段古文首先描述了人到中年,由于自然规律,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可能伴随着妄想、忧思或因功名不遂而导致的情绪问题,最终导致心血亏损,精神状态恶化,直至精气耗尽而亡。治疗方法是灸关元穴三百壮和服用延寿丹一斤。这里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衰老和疾病的治疗观念,强调通过灸法和丹药来调和阴阳,补充精气,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此证寻常药饵皆不能治,惟灸艾及丹药可保无虞。(此乃失志之证,有似痴呆,或如神祟,自言自笑,神情若失,行步若听,非大遂其志不能愈,故愈者甚少。)
接着指出这种病症通常的药物无法治愈,只有通过灸艾和丹药才能确保安全。这里提到的“失志之证”类似于痴呆或被神祇附身,患者可能表现出自言自笑、神情恍惚、行动迟缓等症状,除非能够实现其未遂的愿望,否则很难治愈。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医对心理疾病和情感障碍的理解,认为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治验】
“一小儿因观神戏受惊,时时悲啼如醉,不食已九十日,危甚,令灸巨阙五十壮,即知人事,曰∶适间心上有如火滚下,即好。服镇心丸而愈。”
这里记载了一个小儿因观看神戏受惊,导致长时间悲啼如醉,不进食长达九十日,情况危急。治疗方法是灸巨阙五十壮,立即恢复意识,并服用镇心丸而痊愈。这一案例展示了中医治疗急症和惊吓所采用的方法,通过灸法和药物来安定心神,恢复健康。
“惊则神无所倚,痰涎入客包络,宫城受伤,心不安宁,故肺气来乘,而虚火上蒸。灸法之妙,愈于缓惊锭、抱龙丸多矣。”
这一段进一步解释了惊吓导致病症的病理机制,认为惊吓会使神无所依托,痰涎进入心包络,损伤宫城,导致心神不安,肺气乘虚而入,产生虚火。灸法被认为比缓惊锭、抱龙丸等药物更为有效。
“一人功名不遂,神思不乐,饮食渐少,日夜昏默已半年矣,诸医不效。此病药不能治,令灸巨阙百壮、关元二百壮,病减半;令服醇酒一日三度,一月全安。盖醺酣忘其所慕也。”
这一案例讲述了一位因功名不遂而精神不快、饮食减少、日夜昏沉半年的患者。传统治疗方法是通过灸巨阙和关元穴来减轻病痛,并建议服用醇酒以排遣情绪。这里的“醺酣忘其所慕”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酒精的麻醉作用来帮助患者暂时忘记心中的忧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以灸法操其要,醉酒陶其情,此法妙极。”
最后总结指出,对于失志不遂的病症,必须通过排遣性情来治疗,结合灸法和醉酒的方法,这种治疗方式被认为是十分神奇的。这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注重整体调和和心理调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