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着恼病-原文
此证方书多不载,人莫能辨,或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及暴忧暴怒,皆伤人五脏。
多思则伤脾,多忧则伤肺,多怒则伤肝,多欲则伤心,至于忧时加食则伤胃。
方书虽载内因,不立方法,后人遇此皆如虚证治之,损人性命。
其证若伤肝脾则泄泻不止,伤胃则昏不省人事,伤肾则成痨瘵,伤肝则失血筋挛,伤肺则咯血吐痰,伤心则颠冒,当先服姜附汤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详其证而灸之。
若脾虚灸中府穴各二百壮,肾虚灸关元穴三百壮,二经若实,自然不死。
后服延寿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凉药服多,重损元气则死。
(此证皆因七情所伤,五志之过,审其所因而调治之,庶无失误。)
【治验】
一人年十五,因大忧大恼,却转脾虚,庸医用五苓散及青皮、枳壳等药,遂致饮食不进,胸中作闷。
余令灸命关二百壮,饮食渐进,灸关元五百壮,服姜附汤一二剂,金液丹二斤方愈,方书混作劳损,用温平小药误人不少,悲夫!
(大忧恼而得脾泄,医用五苓、青皮、枳壳,变尚如此,近有六脉虚脱,脾肾败坏,犹云不妨而用此药者,又庸医中之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着恼病-译文
这种病症的方剂书中很少记载,人们难以辨识。有些人是先富后贫,先贵后贱,或者是遭遇突如其来的忧虑和愤怒,这些都可能伤害人的五脏。过多思考会伤害脾脏,过多忧虑会伤害肺部,过多愤怒会伤害肝脏,过多欲望会伤害心脏。至于忧愁时伴随的饮食问题,则会伤害到胃部。方剂书中虽然提到了内因,但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后人遇到这种情况都像对待虚症一样治疗,这样会损害人的生命。如果肝脏和脾脏受到伤害,会导致腹泻不止;如果胃部受到伤害,会使人昏迷不省人事;如果肾脏受到伤害,会形成痨病;如果肝脏受到伤害,会失血和筋挛;如果肺部受到伤害,会咯血和吐痰;如果心脏受到伤害,会头晕目眩。应该先服用姜附汤来驱散邪气,然后服用金液丹来保护脾胃,再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艾灸。如果脾虚,艾灸中府穴各两百次;如果肾虚,艾灸关元穴三百次。如果这两条经络都充实,人自然不会死。之后可以服用延寿丹,或者多服用金液丹来治愈,过多服用凉药会严重损害元气,导致死亡。(这些病症都是因为七情伤害,五志过度,要仔细分析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才能避免出错。)
【治验】
有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因为极度忧虑和烦恼,导致脾虚。庸医使用五苓散以及青皮、枳壳等药物,结果导致他不愿意进食,胸中感到闷闷不乐。我让他艾灸命关穴两百次,饮食逐渐恢复正常。艾灸关元穴五百次,服用姜附汤一二剂,金液丹二斤后病愈。方剂书中将这些症状混同为劳损,使用温平小药误人不少,真是可悲啊!(极度忧虑和烦恼导致脾泄,庸医使用五苓、青皮、枳壳,病情变化如此,最近有六脉虚脱,脾肾败坏的情况,还有人认为没关系而使用这些药物,这真是庸医中的下等之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着恼病-注解
证方书:古代医学书籍中记载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人莫能辨:没有人能够辨别或识别。
先富后贫,先贵后贱:指人生经历中先经历富贵而后变得贫穷,先有显赫地位而后变得低微。
暴忧暴怒:突然的忧伤和愤怒。
五脏: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
多思则伤脾:过度思考会伤害到脾。
多忧则伤肺:过度忧虑会伤害到肺。
多怒则伤肝:过度愤怒会伤害到肝。
多欲则伤心:过度欲望会伤害到心。
忧时加食则伤胃:在忧虑时进食过多会伤害到胃。
内因: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于身体内部。
虚证:中医学中指症状不明显的轻症。
损人性命:伤害人的生命。
泄泻不止:腹泻不止。
昏不省人事:昏迷不醒。
痨瘵:古代对肺结核的称呼。
失血筋挛:失血后出现的肌肉抽搐。
咯血吐痰:咳嗽出血和吐痰。
颠冒:精神错乱。
姜附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散寒温中。
金液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补益脾胃。
灸: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熏烤身体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
中府穴:中医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胸部。
关元穴:中医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
延寿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延年益寿。
七情:中医学中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五志:中医学中指五种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思、悲。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利水渗湿。
青皮:中药名,指柑橘类果实的皮。
枳壳:中药名,指柑橘类果实的果皮。
命关:中医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
隶:指地位低微的人,这里指庸医中的低级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着恼病-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的理解。首句‘此证方书多不载,人莫能辨’表明古代医学文献中对于某些病症的记载不足,导致后人难以辨识和正确治疗。
‘或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及暴忧暴怒,皆伤人五脏’揭示了古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境遇变化会对五脏造成伤害,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
‘多思则伤脾,多忧则伤肺,多怒则伤肝,多欲则伤心’进一步阐述了不同情绪对五脏的具体影响,这是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体现。
‘至于忧时加食则伤胃’说明了饮食与情绪的关系,指出情绪不稳定时进食可能对胃造成伤害。
‘方书虽载内因,不立方法,后人遇此皆如虚证治之,损人性命’批评了当时医学文献的不足,指出由于缺乏具体治疗方法,导致误诊误治,危害患者生命。
‘其证若伤肝脾则泄泻不止,伤胃则昏不省人事,伤肾则成痨瘵,伤肝则失血筋挛,伤肺则咯血吐痰,伤心则颠冒’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受伤时的症状,为后世诊断提供了依据。
‘当先服姜附汤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详其证而灸之’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若脾虚灸中府穴各二百壮,肾虚灸关元穴三百壮,二经若实,自然不死’说明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中医的针灸疗法。
‘后服延寿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凉药服多,重损元气则死’提出了药物治疗的原则,强调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凉药损伤元气。
‘此证皆因七情所伤,五志之过,审其所因而调治之,庶无失误’总结了治疗原则,强调要分析病因,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避免治疗失误。
【治验】部分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治疗方法的应用,指出过度使用某些药物会导致病情恶化,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悲夫!’表达了对当时医学状况的无奈和遗憾,反映了作者对医学发展的期望和对患者健康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