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痹病-原文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走注疼痛,
或臂腰足膝拘挛,
两肘牵急,
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
治法于痛处灸五十壮,
自愈,
汤药不效,
惟此法最速。
若轻者不必灸,
用草乌末二两、
白面二钱,
醋调熬成稀糊,
摊白布上,
乘热贴患处,
一宿而愈。
(痹者,
气血凝闭而不行,
留滞于五脏之外,
合而为病。
又邪入于阴则为痹,
故凡治痹,
非温不可,
方书皆作实治,
然属虚者亦颇不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痹病-译文
风寒湿三种邪气结合在一起,就会导致痹症,表现为行走时疼痛,或者手臂、腰部、脚和膝盖僵硬,两个肘部感觉紧张,这是因为寒邪聚集在肌肉之间。医学书籍中称这种病为白虎历节风。治疗方法是在疼痛的地方灸五十壮,就可以自愈,汤药治疗往往无效,只有这种方法最快速。如果病情较轻,就不必灸,可以使用草乌末二两、白面二钱,用醋调和熬成稀糊,然后摊在白布上,趁热贴在患处,一晚上就能痊愈。(痹症,是气血凝结阻塞不通,停留在五脏之外,合在一起形成疾病。又因为邪气侵入阴分就会导致痹症,所以治疗痹症,非得用温热的方法不可,医学书籍中通常都将其视为实证治疗,但实际上虚证的情况也相当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痹病-注解
痹:痹,中医术语,指因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痹证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热痹、痰瘀痹等类型,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病症之一。
风寒湿三气:中医认为,风寒湿是三种导致痹证的常见外邪。风邪善行数变,寒邪凝滞,湿邪重着,三者合而为痹,会导致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走注疼痛:走注疼痛,指疼痛症状随着体位变化而移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性疼痛。
拘挛:拘挛,指肢体关节因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抽搐、屈伸不利等症状。
两肘牵急:两肘牵急,指肘关节因疼痛而出现牵扯感,活动受限。
分肉之间:分肉之间,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间隙。
白虎历节风:白虎历节风,古代中医对痹证的称呼,认为其症状类似于白虎之疾,具有历节(关节)疼痛的特点。
灸: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特定穴位上产生温热刺激,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壮:壮,古代计量单位,用于表示灸法治疗时的次数。
汤药:汤药,中医用药形式之一,指将药材煎煮成汤剂服用。
草乌末:草乌末,中药名,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白面:白面,即小麦面粉,常用作食物和药物制剂的基质。
醋调熬成稀糊:醋调熬成稀糊,指将草乌末和白面用醋调和后加热熬制成稠糊状。
白布:白布,白色棉布,用于制作敷料。
阴: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相对偏寒、偏静、偏收的生理状态,与阳相对。
实治:实治,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对实证采取的治疗措施,如清热、解毒、泻下等。
虚者:虚者,中医术语,指体质虚弱或因疾病导致正气不足的患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痹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典籍,主要描述了痹证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首先,‘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点明了痹证的病因,即风寒湿三种邪气合而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凝闭,不能流通,从而引发痹证。
‘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具体描绘了痹证的典型症状,疼痛游走不定,肢体关节拘挛,肘部肌肉紧张,这些都是痹证常见的表现。
‘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进一步解释了痹证的病机,寒邪侵袭肌肉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证。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说明这种病症在古代医书中被称为白虎历节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痹证。
‘治法于痛处灸五十壮,自愈,汤药不效,惟此法最速’提出了治疗痹证的方法,即通过艾灸的方式在疼痛处进行五十壮的灸疗,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快速有效的,而汤药则可能无效。
‘若轻者不必灸,用草乌末二两、白面二钱,醋调熬成稀糊,摊白布上,乘热贴患处,一宿而愈’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则可以通过外敷草乌末和白面的醋调糊来治疗,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
‘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进一步阐述了痹证的病理机制,即气血凝闭,留滞于体表,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形成疾病。
‘又邪入于阴则为痹,故凡治痹,非温不可,方书皆作实治,然属虚者亦颇不少’指出痹证的病机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时需温阳散寒,但同时也存在因虚而导致的痹证,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对痹证的深刻认识,不仅阐述了病因病机,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