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二年-原文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
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楚鬥椒救郑,曰:“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競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乃去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为馀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馀子、公行。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公许之。
冬,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二年-译文
二年的春天,周王二月的壬子日,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与郑国的公子归生率领的军队在大棘交战。宋军大败,华元被俘。
秦国的军队攻打晋国。
夏天,晋国、宋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入侵郑国。
秋天九月的乙丑日,晋国的赵盾杀死了他的君主夷皋。
冬天十月的乙亥日,周王去世。
二年的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受楚国的命令,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乐吕率军抵抗。二月的壬子日,双方在大棘交战,宋军大败,华元被俘,乐吕被杀,宋军损失了四百六十辆战车,俘虏了二百五十人,斩首一百人。狂狡驾车追赶郑军,郑军掉入井中,狂狡倒转戟把他们救出来,结果自己却被俘。君子评论说:“失礼违命,难怪会被俘。战争中的礼仪是果敢坚毅,听从命令。杀敌是果敢,坚持果敢是坚毅。违背这些,就是自取灭亡。”
在战斗前,华元杀羊犒劳士兵,但他的车夫羊斟没有分到羊肉。到了战斗时,羊斟说:“前天的羊肉是你做主,今天的事我做主。”于是驾车冲入郑军,导致宋军大败。君子评论说:“羊斟不是人,因为私怨而败坏国家,残害百姓。这样的罪行,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诗经》里说的‘人之无良’,指的就是羊斟这种人,他为了私欲而残害百姓。”
宋国用一百辆兵车和四百匹文马向郑国赎回华元。赎金刚交了一半,华元就逃了回来。他站在城门外,通报后才进城。见到叔牂时说:“是你的马让我逃回来的。”叔牂回答:“不是马,是人。”两人会合后一起逃回。
宋国修筑城墙,华元负责监督工程。筑城的工人唱道:“瞪大眼睛,挺着肚子,丢下盔甲又回来。反复思量,丢下盔甲又回来。”华元让他的随从回应说:“牛有皮,犀牛还有很多,丢下盔甲又怎样?”工人们说:“就算有皮,丹漆怎么办?”华元说:“走吧,他们人多,我们人少。”
秦国的军队攻打晋国,报复晋国攻打崇国,于是包围了焦城。
夏天,晋国的赵盾率军救援焦城,随后从阴地出发,联合诸侯的军队入侵郑国,报复大棘之战。楚国的鬥椒率军救援郑国,说:“想要诸侯归附,却厌恶他们的困难吗?”于是驻扎在郑国等待晋军。赵盾说:“他们的宗族在楚国争权,恐怕快要灭亡了。我们姑且加剧他们的内乱。”于是撤军。
晋灵公不守君道,横征暴敛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取乐。厨师煮熊掌不熟,灵公就杀了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堂。赵盾和士季看到厨师的手,询问原因后感到担忧,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进谏不被采纳,就没有人继续进谏了。让我先去,如果不行,你再接着进谏。”士季三次进谏,直到灵公看到他才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会改正的。”士季叩首说:“谁能没有过错呢?知错能改,就是最大的善。《诗经》说:‘事情都有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像这样能改正过错的人很少。君主如果能坚持到底,国家就会稳固,不仅是群臣的依靠。《诗经》还说:‘君主的职责有缺失,只有仲山甫能弥补。’能弥补过错的人,君主如果能弥补过错,君位就不会被废黜。”但灵公依然不改。赵盾多次进谏,灵公感到厌烦,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清晨前往,看到赵盾的房门已经打开,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赵盾坐着打盹。鉏麑退出来,叹息说:“不忘恭敬,是百姓的主人。杀害百姓的主人,是不忠。违背君主的命令,是不信。两者必居其一,不如死了。”于是撞槐树而死。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暗中埋伏甲士准备杀他。赵盾的随从提弥明察觉了,快步上前说:“臣子侍奉君主饮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仪了。”于是扶着赵盾离开,灵公放出猛犬咬赵盾。提弥明与猛犬搏斗并杀死了它。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往外走,提弥明战死。
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看到灵辄饿得不行,问他怎么了。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灵辄留下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灵辄说:“我在外做官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食物带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装在袋子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卫士,倒转戟抵挡灵公的士兵,救了赵盾。赵盾问他为什么,灵辄说:“我是翳桑那个饿肚子的人。”赵盾问他的名字和住处,灵辄没有回答就离开了,随后自己逃亡。
乙丑日,赵穿在桃园攻打晋灵公。赵盾没有逃出国境就回来了。太史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君主。”并在朝堂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太史回答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又不讨伐逆贼,不是你杀的又是谁?”赵盾说:“唉!‘我心中怀有忧虑,自己招来了祸患’,说的就是我啊!”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历史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如果他逃出国境,就可以免去这个罪名了。”赵盾派赵穿去周朝迎接公子黑臀,立他为晋国国君。壬申日,新君在武宫朝见群臣。
当初,丽姬作乱时,诅咒晋国不要有群公子。从此晋国没有了公族。等到晋成公即位,才任命卿的嫡子为公族,并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成为公族,又任命卿的其他儿子为馀子,庶子为公行。晋国从此有了公族、馀子、公行。赵盾请求任命括为公族,说:“他是君姬氏的爱子。如果没有君姬氏,我就是狄人了。”晋成公同意了。
冬天,赵盾成为旄车之族的首领。他让屏季以原来的家族为公族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二年-注解
华元:宋国的将领,在大棘之战中被郑国俘虏,后逃回宋国。
大棘:地名,宋国与郑国交战的地点。
羊斟:华元的御者,因私怨导致宋军战败。
赵盾:晋国的正卿,曾多次劝谏晋灵公,后因晋灵公被杀而被史官记载为弑君者。
晋灵公:晋国国君,因暴虐无道被赵穿所杀。
提弥明:赵盾的随从,在晋灵公设宴伏击赵盾时,为保护赵盾而战死。
董狐:晋国的史官,以直笔著称,记录赵盾弑君之事。
公族:晋国的贵族阶层,由国君的亲属组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二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宋国与郑国的大棘之战,以及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复杂的政治关系。宋国与郑国的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两国在楚、晋等大国影响下的博弈。华元被俘后逃回宋国,展现了当时将领的忠诚与智慧。
在艺术特色上,这段文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羊斟因私怨导致宋军战败,被君子批评为‘非人也’,体现了当时对忠诚和道德的重视。赵盾的故事则充满了戏剧性,他多次劝谏晋灵公,却因史官的直笔而被记载为弑君者,展现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和道德评判的微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晋国的公族制度、史官的职责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都在文中有所体现。特别是赵盾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困境,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此外,文中引用的《诗经》和君子评论,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影响。君子对羊斟的批评和对赵盾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道德和历史责任的重视。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儒家经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