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原文

有腰疽、背疽、脑疽、腿疽,虽因处以立名、而其根则同。

方书多用苦寒败毒之药,多致剥削元气,变为阴疽,侵肌蚀骨,溃烂而亡。

不知《内经》云∶脾肾气虚,寒气客于经络,血气不通,着而成疾。

若真气不甚虚,邪气不得内陷,则成痈。

盖痈者,壅也。血气壅滞,故大而高起,属阳易治。

若真气虚甚,则毒邪内攻,附贴筋骨,则成疽。

盖疽者,阻也。邪气深而内烂,阻人筋骨,属阴难治。

其始发也,必憎寒、壮热,急服救生汤五钱,再服全好。

甚者,即于痛处,灸三五壮。(阴疽即三五十壮,亦不为过。)

如痛者属阳,易治。

若不痛,乃疽疮也,急服保元丹,以固肾气。

若用凉转药,则阳变为阴,或不进饮食而死,急灸关元可生。

(近世疡医,只记一十三味方,不问邪之深浅,感之重轻,顶之起不起,色之红不红,不辨五美,不审七恶,概用此方,更加凉解。

即见纯阴冷毒,而犹云半阴半阳,总以发散解毒为良法,及至寒凉冰伏,尚云毒盛内攻。

或见神情躁扰,终认火热未清。

小证变大,浅证变深,若遇大证,未有不受其害者。

世谓外柯拉折腿,医亦不尽然。

人之无良,亦或有之,其余实由学问未精,识证不确,阴阳错乱,虚实混淆,变证之来,全然不晓,有似故意害人,其实非本心也。)

【治验】

一人病脑疽六日,危笃不进饮食,余曰∶年高肾虚,邪气滞经也。

令服救生汤,即刻减半,夜间再进一服全安。

一人忽患遍身拘急,来日阴囊连茎肿大如斗,六脉沉紧。

余曰∶此阴疽也,幸未服解毒凉药,若服之,则茎与睾丸必皆烂去而死。

急令服救生汤五钱,又一服全安。

一老妇脑后作痛,憎寒拘急。

余曰∶此欲发脑疽也。

急服救生汤三服全愈。

(余治一妇,新产深居密室,头面遍体生札马疔,外科与清火败毒药二剂,立时消去,其家甚喜。

次日胸中气闷,渴燥不已,神气异常。

至晚腹痛泄泻,身热体倦,呕恶不食。

疡医云暑毒内攻,更与连栀凉剂,煎讫将进。

适余至,诊其脉空散无根,一息七八至,乃里虚毒陷也。

即以异功加姜附饮之。

次日,泻止,神清,食粥不呕。

又一剂,而札马疔仍复发出,亦不如前之痛苦矣。

夫札马疔小疾耳,凉解一误,尚变脱陷,况大毒乎!

记此以为疡医寒凉之戒,精方脉者,亦不可不明此理。)

凡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疖毒,无非寒邪滞经,只以救生汤服之,重者减半,轻者全安,百发百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译文

有腰疽、背疽、脑疽、腿疽,虽然因为位置不同而分别命名,但它们的根源是相同的。医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苦寒败毒的药物,但这样做往往会导致耗损人的元气,使得病情转变为阴疽,侵蚀肌肉和骨骼,导致溃烂而死亡。但不知道《内经》中说:脾肾气虚,寒气侵袭经络,血气不通,就会形成疾病。如果真气不是很虚弱,邪气就不能深入体内,那么就会形成痈。痈,就是堵塞。血气堵塞,所以痈肿大而高起,属于阳证,容易治疗。如果真气非常虚弱,那么毒邪就会内攻,附着在筋骨上,就会形成疽。疽,就是阻碍。邪气深入而内部腐烂,阻碍人的筋骨,属于阴证,难以治疗。起初发病时,一定会感到怕冷、高烧,紧急服用救生汤五钱,再服用一次就会完全康复。病情严重的话,就在疼痛的地方,灸三五壮。(阴疽即三五十壮,也不算过分。)如果疼痛属于阳证,容易治疗。如果不痛,那就是疽疮,紧急服用保元丹,以巩固肾气。如果使用凉性的药物,那么阳证就会转变为阴证,或者不进饮食而死亡,紧急灸关元可以救活。(近世的疡医,只记住一十三味药方,不管邪气的深浅,感受的轻重,肿块是否突出,颜色是否红润,不分辨五美七恶,一概使用这个方子,再加上凉性的解药。即使看到纯粹的阴冷毒邪,还说它是半阴半阳,总认为发散解毒是最好的方法,等到寒凉冰伏,还说毒邪内攻。或者看到患者神情烦躁不安,最终认为是火热未清。小病变成大病,轻证变成重证,如果遇到大病,没有不受其害的。世人说外柯拉折腿,医生也不一定如此。有些人品德不好,也或许有这种情况,其余的实际上是因为学问不精,识证不准确,阴阳错乱,虚实混淆,变化的证候来了,完全不知道,好像故意害人,其实并非本意。)

【治验】

有一个人病了六天的脑疽,病情危重,不进饮食,我说:年纪大肾虚,邪气滞留在经络中。让他服用救生汤,立刻减半,晚上再服用一剂就完全康复。

有一个人突然全身拘紧,第二天阴囊和阴茎肿大如斗,六脉沉紧。我说:这是阴疽,幸好没有服用解毒凉药,如果服用了,阴茎和睾丸一定会腐烂掉而死亡。紧急让他服用救生汤五钱,再服用一次就完全康复。

一位老妇人脑后疼痛,怕冷拘紧。我说:这是即将发脑疽。紧急服用救生汤三次,完全康复。(我治疗一位妇人,刚生产后深居密室,头面全身长满了马疔,外科给她开了清热败毒的药方两剂,立刻消去了,她家的人非常高兴。第二天胸中气闷,口渴干燥不止,神气异常。到晚上腹痛腹泻,身体发热,疲倦,恶心不想吃东西。疡医说暑毒内攻,又给了连栀凉剂,煎好后准备服用。恰巧我到了,诊脉发现脉象空虚散乱无根,一息七八至,是里虚毒陷的证候,立刻用异功加姜附饮来治疗。第二天,腹泻停止,神清,吃粥不恶心。再一剂,马疔又复发了,但不像之前那么痛苦了。马疔是小病,凉解一误,尚且会变成脱陷,何况是大毒!记录下来作为疡医寒凉之戒,精通方脉的人,也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凡是所有的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疖毒,都是寒邪滞留在经络中,只需要服用救生汤,病情重的减半,轻的完全康复,百发百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注解

腰疽:腰部的疽病,疽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背疽:背部发生的疽病,疽病通常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脑疽:头部发生的疽病,疽病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腿疽:腿部发生的疽病,疽病是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疾病。

立名:根据病症的特征和部位给予命名,古代医学中的一种命名方式。

元气: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生命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阴疽:中医术语,指疽病中属于阴寒性质的,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

侵肌蚀骨:形容疽病严重,病菌侵入肌肉和骨骼,病情恶化。

溃烂而亡:病情发展到皮肤溃烂,最终导致死亡。

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脾肾气虚:中医术语,指脾和肾的机能减退,导致气血不足。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通道,是气血运行的路径。

血气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疾病的发生。

着而成疾:疾病形成。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力。

邪气:中医术语,指侵入人体的有害因素。

痈: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疾病,初期症状为红、肿、热、痛。

壅:阻塞不通。

阴:中医术语,指性质属阴的病症,通常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

救生汤:古代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急症的药物。

保元丹: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用于固肾气。

凉转药:指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

关元: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具有温阳固脱的作用。

疡医:专门治疗疮疡疾病的医生。

柯拉折腿: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指腿部肌肉或关节损伤。

异功加姜附饮: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配方,用于治疗里虚毒陷。

札马疔: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硬结。

清火败毒药: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用于清热解毒。

连栀凉剂: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里虚毒陷:中医术语,指体内正气虚弱,毒邪内陷。

寒凉之戒:对使用寒凉药物的一种警示,提醒医生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

精方脉:中医术语,指精通药方和脉诊的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医对于痈疽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观点,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首句列举了不同部位的疽病,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根本原因相同,即‘其根则同’。这体现了中医认为疾病虽表现各异,但病因病机可能一致的看法。

‘方书多用苦寒败毒之药,多致剥削元气,变为阴疽,侵肌蚀骨,溃烂而亡。’这里指出过度使用苦寒药物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反映了中医对药物使用的审慎态度。

《内经》的引用体现了中医对经典理论的重视,同时说明脾肾气虚、寒气客于经络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强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痈者,壅也。血气壅滞,故大而高起,属阳易治。’和‘疽者,阻也。邪气深而内烂,阻人筋骨,属阴难治。’通过对比痈和疽的特点,说明了两种疾病的不同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

‘急服救生汤五钱,再服全好。’这里的‘急’字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的时效性,强调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若用凉转药,则阳变为阴,或不进饮食而死,急灸关元可生。’这里说明了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灸法在治疗中的作用。

‘近世疡医,只记一十三味方,不问邪之深浅,感之重轻,顶之起不起,色之红不红,不辨五美,不审七恶,概用此方,更加凉解。’这段话批评了当时医者治疗疾病时的盲目性,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世谓外柯拉折腿,医亦不尽然。’这里用俗语表达了对某些医学观点的质疑,体现了中医的怀疑精神。

‘记此以为疡医寒凉之戒,精方脉者,亦不可不明此理。’这段话总结了前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疾病时需谨慎用药,以及精研医术的重要性。

【治验】部分通过具体的病例,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以及救治成功后的效果。

‘凡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疖毒,无非寒邪滞经,只以救生汤服之,重者减半,轻者全安,百发百中。’这句话总结了救生汤在治疗痈疽等疾病中的疗效,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疽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9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