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疠风-原文
此证皆因暑月仰卧湿地,或房劳后,入水冒风而中其气。
令人两目壅肿,云头斑起,或肉中如针刺,或麻痹不仁,肿则如痈疽,溃烂筋骨而死。
若中肺俞、心俞,名曰肺癞易治,若中脾、肝、肾俞。名曰脾肝肾癞难治。
世传医法,皆无效验。
黄帝正法∶先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次灸心俞,次脾俞,次肝俞,次肾俞,如此周而复始,全愈为度。
内服胡麻散,换骨丹各一料。
然平人止灸亦愈,若烂见筋骨者难治。
(《经》云∶脉风成为 ,盖风之中人,善行而数变,今风邪留于脉中,淹缠不去,而疡风成矣。
其间有伤营、伤卫之别。
伤营者,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伤卫者,风气与太阳俱入行于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犯,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而有疡。
此证感天地毒疠浊恶之气,或大醉房劳,或山岚瘴气而成。
毒在气分则上体先见,毒在血分则下体先见,气血俱受则上下齐见。
更须分五脏之毒,肺则皮生白屑,眉毛先落,肝则面发紫泡,肾则脚底先痛,或穿脾则遍身如癣,心则双目受损。
此五脏之毒,病之重者也。
又当知五死之证,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割刺不痛,血死溃烂目瘫,筋死指甲脱落,骨死鼻柱崩坏。
此五脏之伤,病之至重者,难治。
若至音哑目盲更无及矣。
)
【治验】
一人面上黑肿,左耳下起云紫如盘蛇,肌肉中如刀刺,手足不知痛。
询其所以,因同僚邀游醉卧三日,觉左臂黑肿如蛇形,服风药渐减,今又发。
余曰∶非风也,乃湿气客五脏之俞穴。
前服风药,乃风胜湿,故当暂好,然毒根未去。
令灸肾俞二穴各百壮,服换骨丹一料,全愈,面色光润如故。
一人遍身赤肿如锥刺,余曰∶汝病易治。
令灸心俞、肺俞四穴各一百壮,服胡麻散二料而愈。
但手足微不随,复灸前穴五十壮,又服胡麻散二料全愈。
一人病疠证,须眉尽落,面目赤肿,手足悉成疮痍。
令灸肺俞、心俞四穴各十壮,服换骨丹一料,二月全愈,须眉更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疠风-译文
这种病症都是因为夏天躺在潮湿的地方,或者房事后,进入水中受风而感染了邪气。会导致人双眼肿胀,头皮出现斑点,或者肌肉中像被针刺一样疼痛,或者麻木不感觉,如果肿胀严重,就像痈疽一样,溃烂到筋骨就会死亡。如果邪气侵入肺俞、心俞,称为肺癞,容易治疗;如果侵入脾、肝、肾俞,称为脾肝肾癞,难以治疗。世上传说的医法,都没有效果。
黄帝的正法是:首先艾灸肺俞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五十壮,然后艾灸心俞,接着是脾俞,然后是肝俞,最后是肾俞,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全康复。内服胡麻散和换骨丹各一剂。但是,普通人只艾灸也能痊愈,如果病情严重到看到筋骨的,就难以治疗。(《经》中说:脉风成为,因为风邪侵入人体,善于游走且变化多端,现在风邪留在脉中,纠缠不去,形成了疡风。这其中又有伤营、伤卫的区别。伤营的是,营气热,其气不清,所以使得鼻柱损坏,颜色变差,皮肤溃烂。伤卫的是,风气与太阳一起进入脉俞,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冲突,通道不利,所以使得肌肉麻木而有溃烂。这种证候是感受到天地中的毒疠浊恶之气,或者大醉后房事过度,或者山岚瘴气造成的。毒在气分,上体先出现症状;毒在血分,下体先出现症状;气血都受影响,上下同时出现症状。还必须分辨五脏的毒,肺则皮肤上生白屑,眉毛先掉落,肝则脸上出现紫泡,肾则脚底先疼痛,或者穿脾则全身像癣,心则双目受损。这五脏的毒,是病情严重的。还应当知道五死之证,皮死麻木不感觉,肉死割刺不痛,血死溃烂目盲,筋死指甲脱落,骨死鼻柱崩坏。这五脏的损伤,是病情最严重的,难以治疗。如果发展到声音嘶哑和目盲,那就更无药可救了。
【治验】
有一个人脸上黑肿,左边耳朵下面起了像盘蛇一样的紫色云斑,肌肉中像刀割一样疼痛,手脚不知道疼痛。询问原因,是因为和同事游玩醉卧了三天,觉得左边手臂黑肿像蛇形,服用风药后病情逐渐减轻,但现在又复发了。我说:这不是风病,而是湿气侵入五脏的俞穴。之前服用风药,是因为风胜湿,所以暂时好转,但毒根还没有去除。让他艾灸肾俞两个穴位各一百壮,服用换骨丹一剂,完全痊愈,面色恢复如常。
有一个人全身赤肿如锥刺,我说:你的病容易治疗。让他艾灸心俞、肺俞四个穴位各一百壮,服用胡麻散两剂就痊愈了。但是手脚有些不灵活,再次艾灸之前的穴位五十壮,又服用胡麻散两剂就完全痊愈了。
有一个人得了疠病,眉毛全部掉落,面目赤肿,手脚都成了疮痍。让他艾灸肺俞、心俞四个穴位各十壮,服用换骨丹一剂,两个月后完全痊愈,眉毛重新长了出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疠风-注解
暑月:指夏季,暑热之时。
仰卧湿地:指躺在潮湿的地方,可能导致身体受潮。
房劳:指性生活过度。
冒风:指遭受风吹。
中其气:指受到邪气侵袭。
两目壅肿:指眼睛肿胀。
云头斑起:指皮肤上出现如云朵般的斑点。
肉中如针刺:指肌肉中有如针刺般的疼痛。
麻痹不仁:指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肿则如痈疽:指肿胀如疔疮。
溃烂筋骨而死:指病情严重,可能导致筋骨溃烂,最终死亡。
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中医穴位名称,分别对应肺、心、脾、肝、肾的背俞穴。
肺癞:指肺脏的疾病。
脾肝肾癞:指脾、肝、肾的疾病。
胡麻散:古代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邪入体。
换骨丹:古代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筋骨疾病。
平人:指健康的人。
烂见筋骨者:指病情严重,已经影响到筋骨。
脉风成为:指风邪侵入血脉。
营气热:指营气过热。
皮肤疡溃:指皮肤溃疡。
伤卫:指卫气受损。
分肉之间:指肌肉之间。
毒疠浊恶之气:指毒气、邪气。
大醉房劳:指醉酒和过度性生活。
山岚瘴气:指山林中的瘴气。
气血俱受:指气血都受到侵害。
五死之证:指五种可能导致死亡的病症。
音哑目盲:指声音嘶哑和眼睛失明。
须眉尽落:指眉毛和胡子全部脱落。
疮痍:指疮口。
灸:中医治疗方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燃烧后熏灼身体穴位。
壮:古代计量单位,指艾绒燃烧后熏灼穴位的次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疠风-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一种由于暑月仰卧湿地或房劳后入水冒风而导致的疾病症状。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疾病的种种表现,如‘两目壅肿,云头斑起’、‘肉中如针刺,或麻痹不仁’等,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疾病的痛苦。
‘肿则如痈疽,溃烂筋骨而死’一句,用痈疽和溃烂筋骨来形容病情的严重性,强调了疾病对身体的破坏力,以及治疗的不易。
‘若中肺俞、心俞,名曰肺癞易治,若中脾、肝、肾俞。名曰脾肝肾癞难治’这段话,说明了不同脏腑受邪的病情轻重和治疗的难易程度,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黄帝正法’部分,详细介绍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包括灸法、内服药物等,展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脉风成为’,这里的‘脉’指的是血脉,‘风’则是指风邪,‘成为’意味着形成。这句话说明了风邪侵入人体后,会在血脉中形成病症,为后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伤营、伤卫’之别,说明了风邪侵入人体后,根据其影响的部位不同,会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毒在气分则上体先见,毒在血分则下体先见,气血俱受则上下齐见’这句话,揭示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即毒邪在体内的发展会从上到下,从局部到整体。
‘此五脏之毒,病之重者也’以及‘此五脏之伤,病之至重者,难治’等句,强调了五脏受损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的困难程度。
‘若至音哑目盲更无及矣’这句话,是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治验】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和效果,使得理论得到了实践验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