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三年-原文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
葬匡王。
楚子伐陆浑之戎。
夏,楚人侵郑。
秋,赤狄侵齐。
宋师围曹。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葬郑穆公。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
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
宋文公即位,三年杀母弟须及昭公子,武氏之谋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尽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师伐宋。
秋,宋师围曹,报武氏之乱也。
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使盗杀子臧于陈、宋之间。又娶于江,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酖之,及叶而死。又娶于苏,生子瑕、子俞弥。俞弥早卒。洩驾恶瑕,文公亦恶之,故不立也。公逐群公子,公子兰奔晋,从晋文公伐郑。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与孔将鉏、侯宣多纳之,盟于大宫而立之。以与晋平。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三年-译文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举行了郊祭。祭祀用的牛口部受伤,于是改卜另一头牛,但这头牛也死了,因此没有举行郊祭。但仍然进行了三次望祭。
安葬了匡王。
楚国的君主讨伐了陆浑的戎族。
夏天,楚国人侵扰了郑国。
秋天,赤狄侵扰了齐国。
宋国的军队包围了曹国。
冬天的十月丙戌日,郑国的君主兰去世。
安葬了郑穆公。
三年的春天,没有举行郊祭而进行了望祭,这都是不合礼制的。望祭是郊祭的一部分。不举行郊祭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望祭,这是可以的。
晋国的君主讨伐郑国,到达了郔地。郑国与晋国讲和,士会进入郑国进行盟约。
楚国的君主讨伐了陆浑的戎族,随后到达了雒地,在周朝的边境上展示兵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国的君主。楚国的君主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王孙满回答说:“国家的兴衰在于德行,不在于鼎的大小。过去夏朝有德行的时候,远方的国家都来朝贡,贡献了九州的金属,铸造了鼎,象征万物,使人民知道神和奸邪。所以人民进入山川湖泽和山林,不会遇到不祥之物。螭魅魍魉,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和谐上下,承受天赐的福泽。夏桀昏庸无德,鼎被迁移到商朝,商朝持续了六百年。商纣王暴虐无道,鼎被迁移到周朝。德行光明,即使鼎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即使鼎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德行的君主,是有一定限度的。周成王将鼎定在郏鄏,占卜显示周朝将有三十世,七百年,这是天命。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但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是可以随便问的。”
夏天,楚国人侵扰郑国,因为郑国亲近晋国。
宋文公即位,三年后杀了他的弟弟须和昭公的儿子,这是武氏的阴谋。宋文公派戴、桓两族在司马子伯的馆舍攻击武氏,将武氏和穆氏两族全部驱逐。武氏和穆氏两族带领曹国的军队讨伐宋国。
秋天,宋国的军队包围了曹国,报复武氏的叛乱。
冬天,郑穆公去世。起初,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兰花,说:“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这个孩子将是你的儿子。因为兰花有国香,人们都喜欢它。”后来郑文公见到她,给了她兰花并与她同房。燕姞说:“我没有才能,幸运地有了孩子,如果不相信,敢问兰花的事吗?”郑文公说:“好。”后来生了穆公,取名为兰。郑文公还与郑子的妃子陈妫有染,生了子华和子臧。子臧因罪被驱逐。郑文公诱骗子华并在南里杀了他,派盗贼在陈国和宋国之间杀了子臧。郑文公又娶了江国的女子,生了公子士。公子士去楚国朝见,楚国人用毒酒毒死了他,到了叶地就死了。郑文公又娶了苏国的女子,生了子瑕和子俞弥。子俞弥早逝。洩驾讨厌子瑕,郑文公也讨厌他,所以没有立他为继承人。郑文公驱逐了所有的公子,公子兰逃到晋国,跟随晋文公讨伐郑国。石癸说:“我听说姬姓和姞姓结合,他们的子孙必定繁盛。姞姓是吉人,是后稷的元妃。现在公子兰是姞姓的外甥。天或许会开启他,他必定会成为君主,他的后代必定繁盛,先接纳他可以获得宠爱。”于是与孔将鉏、侯宣多一起接纳他,在大宫盟誓并立他为君。郑国与晋国讲和。郑穆公生病时说:“兰花死了,我大概也要死了,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兰花。”割下兰花后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三年-注解
郊: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通常在国都的郊外举行,以示对天地的尊崇。
牛之口伤:指在准备祭祀时,用于祭祀的牛因口部受伤而不能使用,这是不吉利的征兆。
改卜牛:在祭祀前,通过占卜选择新的牛作为祭品。
三望:指在郊祭之后,向三个方向进行望祭,即向天、地、四方神灵表示敬意。
匡王:指周匡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陆浑之戎:古代西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郔: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士会:晋国的大夫,负责外交事务。
雒:指洛水,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王孙满:周定王的使者,负责外交事务。
鼎:古代象征国家权力和天命的重器,常用于祭祀和重要仪式。
郏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周成王定都之地。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指通过占卜预测周朝的国运,预计会延续三十世、七百年。
郑穆公:郑国的一位君主,名兰。
燕姞:郑文公的妾室,郑穆公的母亲。
伯鯈:传说中的祖先,燕姞的祖先。
兰:郑穆公的名字,因其母梦见天使赐兰而得名。
陈妫:郑文公的妃子,生子华、子臧。
子华、子臧:郑文公的儿子,因政治斗争被杀。
公子士:郑文公的儿子,因政治原因被楚人毒死。
子瑕、子俞弥:郑文公的儿子,子俞弥早逝,子瑕因政治原因被逐。
石癸:郑国的大夫,支持公子兰即位。
孔将鉏、侯宣多:郑国的大夫,支持公子兰即位。
大宫:郑国的宗庙,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三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礼仪制度。文中提到的‘郊’祭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象征着对天地的尊崇和对国家命运的祈求。牛作为祭品,其健康状况被视为吉凶的征兆,因此‘牛之口伤’和‘改卜牛’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仪式的严谨态度。
楚子问鼎的情节,揭示了鼎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重要性。王孙满的回答‘在德不在鼎’,强调了德政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象征性的器物。这一对话反映了周朝的政治理念,即天命与德政相辅相成,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的德行。
郑国的内政纷争,尤其是郑穆公的即位过程,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公子兰的即位,不仅是因为他的血统,更是因为他的德行和政治智慧。石癸等人的支持,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对德才兼备的君主的期待。
郑穆公的生平故事,尤其是他与兰的象征性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和天命的信仰。兰不仅是他的名字,更是他命运的象征。穆公临终前对兰的依恋,反映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礼仪制度和天命观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