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七年-原文
【经】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夏,公会齐侯伐莱。
秋,公至自伐莱。大旱。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传】
七年春,卫孙桓子来盟,始通,且谋会晋也。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
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故相郑伯以会。
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以谋不睦。
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七年-译文
【经】
七年的春天,卫侯派遣孙良夫前来结盟。
夏天,公与齐侯联合攻打莱国。
秋天,公从攻打莱国的战役中返回。发生了大旱。
冬天,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黑壤会面。
【传】
七年的春天,卫国的孙桓子前来结盟,这是两国首次建立联系,并且商讨与晋国会面的事宜。
夏天,公与齐侯联合攻打莱国,但并未参与策划。凡是出兵,参与策划的称为“及”,不参与策划的称为“会”。
赤狄入侵晋国,夺取了向阴的庄稼。
郑国与晋国和解,这是公子宋的计谋,因此郑伯陪同参加会议。
冬天,各国在黑壤结盟,王叔桓公亲临现场,以商讨解决不和睦的问题。
晋侯即位时,公没有前去朝见,也没有派遣大夫前去访问,晋国人在会议上阻止了公,并在黄父结盟。公没有参与结盟,通过贿赂得以免除。因此黑壤的结盟没有记载,是为了避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七年-注解
卫侯:指卫国的君主,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孙良夫:卫国的大夫,名良夫,孙氏。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举行的结盟仪式。
齐侯:指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莱: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大旱:指严重的干旱天气,古代常被视为天灾。
晋侯:指晋国的君主,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宋公:指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郑伯:指郑国的君主,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曹伯:指曹国的君主,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
黑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
赤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向阴: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赤狄侵扰的地区。
公子宋:郑国的公子,名宋,曾参与郑国与晋国的和平谈判。
王叔桓公:周王室的贵族,名桓公,王叔为其封号。
黄父: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晋国与鲁国会盟的地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七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博弈。
首先,文本提到了卫国的孙良夫来鲁国结盟,这表明卫国与鲁国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且双方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结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外交手段,旨在通过联合来增强自身的力量,抵御外敌或扩张势力。
其次,文本提到鲁国与齐国联合讨伐莱国,但鲁国并未参与谋划。这表明鲁国在军事行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是为了维护与齐国的关系而不得不参与。这种‘不与谋’的情况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强国往往主导军事行动,而弱国则被迫跟随。
接着,文本提到赤狄侵扰晋国,掠夺了向阴地区的粮食。赤狄是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晋国作为北方强国,面对赤狄的侵扰,显示出当时中原诸侯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最后,文本提到晋国与郑国达成和平,公子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不仅依赖于君主,还依赖于贵族和大夫的智慧和谋略。公子宋的参与,显示了郑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诸侯国之间的结盟、战争、外交活动,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诸侯国之间的博弈。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以及诸侯国之间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