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喉痹-原文
此病由肺肾气虚,风寒客之,令人颐颔粗肿,咽喉闭塞,汤药不下,死在须臾者,急灌黄药子散,吐出恶涎而愈。
此病轻者治肺,服姜附汤,灸天突穴五十壮亦好;重者服钟乳粉,灸关元穴,亦服姜附汤。
【治验】
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令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乃愈,此治肾也。
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余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证,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医计穷,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升而愈。盖此证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用刀出其肺血,而肿亦随消也。(先生治肺治肾之法,千古卓见。况咽喉之证,风火为患,十有二三,肺肾虚寒,十有八九。喉科不明此理,一味寒凉,即有外邪,亦致冰伏,若元本亏损,未有不闭闷致死者。所以咽喉妙法,第一开豁痰涎,痰涎既涌,自然通快,然后审轻重以施治,姜附、灼艾,诚为治本之法,但人多畏之,而不肯用耳。然当危急时,亦不可避忌,强为救治,亦可得生也。至于刺法,亦须知之。雍正四年,咽喉证甚行。友人之子沈礼庭亦患喉痹,次日即烂。予诊其两寸无力,两尺空散,乃阴虚火动,以七味丸作汤与服一剂,证虽未减而痛势少缓。邻家强其延喉科视之,彼医笑予动辄用热药,不知此乃阳明热甚证,火性急速,故一日而喉即腐溃,岂可用温补剂耶!乃投白虎二剂,服未半,而神气改常,语言错乱,甚至颠倒不眠,其家惶急,复延予。予诊其脉乱而八九至,予曰∶果病阳明燥火,石膏实为良剂。今系无根之焰,而妄用白虎,使胃络陷下,而不能上通,故心神失守。以归脾汤加桂饮之,甫一剂而神恬脉静矣。噫!彼喉科一无学之人,妄为评品大方,乱投汤药,几至杀人,亦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喉痹-译文
这种病是因为肺和肾的气虚,被风寒侵袭,导致人的脸颊和下巴肿胀,喉咙堵塞,药汤无法吞下,短时间内就会死亡。紧急时可以用黄药子散灌服,吐出恶心的痰液后就会痊愈。病情较轻的,治疗肺病,服用姜附汤,艾灸天突穴五十次也好;病情较重的,服用钟乳粉,艾灸关元穴,也服用姜附汤。
【治验】
有一个人患了喉咙痛,痰和气往上攻,喉咙堵塞,艾灸天突穴五十次后,就可以吃粥了,服用姜附汤,一剂药就痊愈了,这是治疗肺病的方法。
有一个人患了喉咙痛,脸颊和下巴肿胀,粥和药都吞不下,四肢冰冷,脉搏沉细。紧急艾灸关元穴二百次,四肢才暖和起来,脉搏逐渐恢复,但喉咙仍然肿胀,仍然让他服用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后就会痊愈,这是治疗肾的方法。
有一个人患了喉咙痛,脉搏细弱,我为他艾灸关元穴二百次,脉搏逐渐恢复。有位医生说:这是热证,再用火攻,就像是抱薪救火。于是给病人服用了凉药一剂,脉搏反而更加沉细,喉咙更加肿胀。医生无计可施,用尖刀在肿胀处刺破,流出了一升血后病就好了。因为这个证候忌用凉药,痰遇到寒就会凝结,所以用刀刺破肺部的血液,肿胀也就随之消散了。(先生治疗肺和肾的方法,是千古以来的高见。何况喉咙的病,风火引起的占了十分之二三,肺肾虚寒的占了十分之八九。喉科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即使有外邪,也会导致病情加重,如果原本身体就虚弱,没有不因闭闷而死亡的。所以治疗喉咙的妙法,首先是开通痰涎,痰涎一旦涌出,自然会感到通畅,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来治疗,姜附、艾灸确实是治疗根本的方法,但很多人害怕,不愿意使用。然而在危急时刻,也不能回避忌讳,强行救治,也可以救得生命。至于刺法,也必须了解。雍正四年,喉咙病非常流行。朋友的儿子沈礼庭也患了喉咙痛,第二天就溃烂了。我诊断他的脉搏无力,两尺脉象散乱,这是阴虚火动,用七味丸做成汤给他服用一剂,病情虽然没有减轻,但疼痛有所缓解。邻居强迫他找喉科医生看,那位医生嘲笑我动不动就使用热药,不知道这是阳明热证,火性急速,所以一天之内喉咙就溃烂了,怎么能用温补的药剂呢!于是给他服用了白虎汤两剂,服了不到一半,他的神志就改变了,语言混乱,甚至颠倒不眠,他的家人非常着急,又请我去看。我诊断他的脉搏混乱,每分钟跳动八九次,我说:果然是阳明燥火,石膏确实是良药。现在是无根之火,却胡乱使用白虎汤,使胃的经络下陷,不能上升,导致心神失控。我用归脾汤加桂圆汤给他服用,一剂药下去,他的神志就平静,脉搏也稳定了。唉!那位喉科医生是个无学问的人,胡乱评价高明的治疗方法,乱用药物,差点儿害死病人,真是太愚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喉痹-注解
肺肾气虚:指肺和肾脏的元气虚弱,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状态,认为与呼吸和生殖功能有关。
风寒客之:指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根据中医理论,风寒是导致疾病的外部因素之一。
颐颔粗肿:颐颔指面颊和下颌,粗肿即肿胀,指面部和下颌部出现肿胀。
咽喉闭塞:指咽喉部位阻塞不通,难以吞咽。
汤药不下:指患者无法吞咽汤药。
黄药子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具体功效需根据中医理论。
恶涎:指患者吐出的恶臭的痰液。
姜附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生姜和附子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天突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颈部,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等功效。
五十壮:壮是古代计量单位,指艾灸时燃烧的艾条数量,五十壮即燃烧五十根艾条。
钟乳粉:指由钟乳石磨成的粉末,古代常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关元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腹部,具有温肾壮阳、调理脾胃等功效。
六脉:指中医诊脉中的六条主要脉象,包括寸、关、尺脉,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胃。
阴虚火动:指阴虚导致火气上升,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七味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体功效需根据中医理论。
白虎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
桂饮: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桂枝和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喉痹-评注
此病由肺肾气虚,风寒客之,令人颐颔粗肿,咽喉闭塞,汤药不下,死在须臾者,急灌黄药子散,吐出恶涎而愈。
此句揭示了病因病机,指出该病由肺肾气虚,外感风寒所致,症状表现为颐颔粗肿,咽喉闭塞,汤药难以下咽,病情危急。治疗方法为急灌黄药子散,使患者吐出恶涎而愈,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注重祛邪扶正的原则。
此病轻者治肺,服姜附汤,灸天突穴五十壮亦好;重者服钟乳粉,灸关元穴,亦服姜附汤。
此句区分了病情轻重,轻者以治肺为主,重者以治肾为主。治疗方法分别为服用姜附汤和灸天突穴,以及服用钟乳粉和灸关元穴。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此段描述了治疗喉痹的案例,患者痰气上攻,咽喉闭塞,通过灸天突穴和服用姜附汤,一剂即愈。这说明了灸法和药物治疗在治疗喉痹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原则。
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令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乃愈,此治肾也。
此段描述了另一喉痹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颐颔粗肿,四肢逆冷,六脉沉细,通过急灸关元穴和服用黄药子散,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这说明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肾气来治疗喉痹。
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余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证,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
此段描述了治疗喉痹的另一种方法,患者六脉细,通过灸关元穴使六脉渐生。然而,另一医者误诊为热证,采用火攻之法,结果导致病情加重。这说明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治疗至关重要,错误的诊断会导致病情恶化。
医计穷,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升而愈。盖此证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用刀出其肺血,而肿亦随消也。
此段描述了通过刺法治疗喉痹的方法,医者在治疗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采用尖刀刺破肿处,出血一升后患者痊愈。这说明了中医治疗注重灵活变通,根据病情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先生治肺治肾之法,千古卓见。况咽喉之证,风火为患,十有二三,肺肾虚寒,十有八九。喉科不明此理,一味寒凉,即有外邪,亦致冰伏,若元本亏损,未有不闭闷致死者。
此段对先生的治肺治肾之法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咽喉之证多由风火所致,而肺肾虚寒是常见病因。同时,批评了当时喉科医生治疗方法单一,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所以咽喉妙法,第一开豁痰涎,痰涎既涌,自然通快,然后审轻重以施治,姜附、灼艾,诚为治本之法,但人多畏之,而不肯用耳。
此段强调了治疗咽喉病的关键在于开豁痰涎,痰涎排出后,病情自然缓解。同时,指出姜附、灼艾等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人们多因畏惧而不愿采用。
然当危急时,亦不可避忌,强为救治,亦可得生也。
此句强调了在危急情况下,应果断采取救治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至于刺法,亦须知之。
此句指出刺法也是治疗咽喉病的一种方法,需要了解和掌握。
雍正四年,咽喉证甚行。友人之子沈礼庭亦患喉痹,次日即烂。予诊其两寸无力,两尺空散,乃阴虚火动,以七味丸作汤与服一剂,证虽未减而痛势少缓。
此段描述了雍正四年咽喉病的流行情况,以及作者友人之子沈礼庭患喉痹的案例。作者通过诊断,认为其病因为阴虚火动,采用七味丸作汤治疗,虽然病情未减,但痛势有所缓解。
邻家强其延喉科视之,彼医笑予动辄用热药,不知此乃阳明热甚证,火性急速,故一日而喉即腐溃,岂可用温补剂耶!乃投白虎二剂,服未半,而神气改常,语言错乱,甚至颠倒不眠,其家惶急,复延予。
此段描述了邻家医生误诊沈礼庭喉痹为阳明热证,采用白虎汤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作者再次治疗,但效果不佳,患者出现神气改常、语言错乱等症状。
予诊其脉乱而八九至,予曰∶果病阳明燥火,石膏实为良剂。今系无根之焰,而妄用白虎,使胃络陷下,而不能上通,故心神失守。
此段描述了作者对沈礼庭病情的诊断,认为其病因为阳明燥火,石膏是治疗良药。然而,邻家医生误用白虎汤,导致胃络陷下,心神失守。
以归脾汤加桂饮之,甫一剂而神恬脉静矣。
此段描述了作者采用归脾汤加桂饮治疗沈礼庭的病情,一剂即见效,患者神态安宁,脉象平静。
噫!彼喉科一无学之人,妄为评品大方,乱投汤药,几至杀人,亦愚矣。
此段对邻家医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批评,认为其缺乏医学知识,乱用药物,险些危及患者生命,表达了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