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脾发潮热-原文
此因饮食失节,损及脾胃,致元气虚脱,令头昏脚弱,四肢倦怠,心下痞闷,午后发热,乃元气下入阴分也,
服全真丹、荜澄茄散,三月而愈。
若服滋阴降火凉药,其病转甚,
若俗医用下药,致病危笃,六脉沉细,
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可保,
迟则脾气衰脱而死。
(庸医于此证,不知误杀天下多少苍生,而小儿为甚。
午后发热,不曰潮热,便云阴虚;
心下痞闷,不云食积,便云停痰。
动辄寒凉,恣行消克,大人变为虚脱,小儿转为脾风,
而犹曰风暑难清,痰热为害,
及至垂毙,医者云人力已竭,
病家云天数难挽,至死不悟,
良可悲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脾发潮热-译文
这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伤害了脾胃,导致元气亏损,出现头晕、脚软、四肢无力、胸口闷闷的感觉,午后还会发热,这是元气下降到阴分的症状。服用全真丹和荜澄茄散,三个月后就能痊愈。如果服用滋阴降火、清凉的药物,病情反而会加重。如果庸医使用泻药,可能会导致病情严重,六脉沉细无力,如果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还可以保住性命,如果拖延时间太长,脾气衰竭,最终会死亡。(庸医对于这种病症,不知道误杀了多少苍生,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午后发热,不说它是潮热,却说是阴虚;胸口闷闷的,不说是因为食积,却说是痰湿停滞。动不动就使用寒凉药物,随意消食克伐,大人可能会变成虚脱,小孩子可能会变成脾风,却还说风暑难以清除,痰热是祸害。等到病危临终,医生说人力已经用尽,病家说天数难以挽回,直到死亡都不觉悟,实在是令人悲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脾发潮热-注解
饮食失节:指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偏食,违反了饮食养生之道。
损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指饮食不节伤害了脾胃的功能。
元气虚脱: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虚脱指元气不足,人体功能衰弱。
头昏脚弱:指头部昏沉,脚下无力,是元气不足的表现。
四肢倦怠:指四肢疲软无力,也是元气不足的征兆。
心下痞闷:心下指胸腹部,痞闷指胸部有压迫感,不舒畅。
午后发热:指下午出现发热症状,中医认为与阴虚有关。
元气下入阴分:指元气进入阴分,即人体阴气过盛,是病态的表现。
全真丹:古代中药方剂,具有补益元气的作用。
荜澄茄散: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滋阴降火凉药:指具有滋阴降火、清热凉血作用的中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症。
俗医用下药:指民间医生使用泻下药物,可能过度泻下导致病情加重。
六脉沉细:指脉搏沉弱而细小,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中脘:中医穴位,位于腹部,有调理脾胃的作用。
关元:中医穴位,位于腹部,有培元固本的作用。
脾气衰脱:指脾气虚弱,无法固摄,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庸医:指医术不高明的医生。
苍生:古时对百姓的泛称。
潮热:指午后或夜间发热,如同潮水般起伏,是阴虚火旺的表现。
停痰:指痰液停留在体内,导致胸部不适。
恣行消克:指任意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
脾风:指小儿因脾胃虚弱而出现的病症,如抽搐等。
风暑难清:指风邪和暑热难以清除,是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
痰热为害:指痰热对身体的损害,是疾病的原因之一。
天数难挽:指命运难以挽回,病情无法好转。
良可悲哉:表示非常悲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伤脾发潮热-评注
此因饮食失节,损及脾胃,致元气虚脱,令头昏脚弱,四肢倦怠,心下痞闷,午后发热,乃元气下入阴分也。
此段古文揭示了中医理论中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饮食失节’指的是饮食不规律或不恰当,‘损及脾胃’表明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脾胃受损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元气虚脱’则是指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出现问题,‘头昏脚弱,四肢倦怠’是元气不足的具体表现。‘心下痞闷’和‘午后发热’是脾胃虚弱导致的症状,‘元气下入阴分’则是对这些症状的中医学解释,认为这是阴气过盛的表现。
服全真丹、荜澄茄散,三月而愈。
这里提到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全真丹’和‘荜澄茄散’是中医方剂,具有补益元气、调和脾胃的功效。‘三月而愈’说明通过这些方法,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身体逐渐恢复。
若服滋阴降火凉药,其病转甚,若俗医用下药,致病危笃,六脉沉细,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可保,迟则脾气衰脱而死。
此段古文强调了治疗不当的严重后果。‘滋阴降火凉药’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这种治疗方法可能不适合脾胃虚弱的病人。‘俗医用下药’指的是一些不恰当的药物,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六脉沉细’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术语,表示脉象弱而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是中医针灸治疗方法,通过艾灸来调和脾胃,恢复元气。‘迟则脾气衰脱而死’是警示,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死亡。
庸医于此证,不知误杀天下多少苍生,而小儿为甚。
这句话表达了对庸医的批评,认为他们对于这种病症的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数人丧命,尤其是儿童,因为他们身体更为脆弱。
午后发热,不曰潮热,便云阴虚;心下痞闷,不云食积,便云停痰。
这里指出了医生在诊断时的误区。‘午后发热’通常称为‘潮热’,但这里指出有些医生不正确地将其归因于‘阴虚’。‘心下痞闷’通常与‘食积’有关,但有些医生却认为是‘停痰’所致,这些都是诊断上的错误。
动辄寒凉,恣行消克,大人变为虚脱,小儿转为脾风,而犹曰风暑难清,痰热为害,及至垂毙,医者云人力已竭,病家云天数难挽,至死不悟,良可悲哉。
这段话进一步批评了医生的错误治疗方法。‘动辄寒凉’指的是医生过度使用寒凉药物,‘恣行消克’则是指滥用消食药物。这些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大人变为虚脱,小儿转为脾风’。‘风暑难清,痰热为害’是错误的病因诊断。‘至死不悟’表达了对患者和医生悲剧命运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