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原文

此病皆因房事、六欲、七情所伤。

真气虚,为风邪所乘,客于五脏之俞,则为中风偏枯等证。

若中脾胃之俞,则右手足不用;中心肝之俞,则左手足不用。

大抵能任用,但少力麻痹者为轻,能举而不能用者稍轻,全不能举动者最重。

邪气入脏则废九窍,甚者卒中而死。

入腑则坏四肢,或有可愈者。

治法:先灸关元五百壮,五日便安。

次服保元丹一二斤,以壮元气;再服八仙丹、八风汤则终身不发。

若不灸脐下,不服丹药,虽愈不过三五年,再作必死。

然此证最忌汗、吐、下,损其元气必死。

大凡风脉,浮而迟缓者生,急疾者重,一息八九至者死。

(中风之证,古方书虽有中脏、中腑、中经脉之别,然其要不过闭证与脱证而已。

闭证虽属实,而虚者不少,或可用开关通窍行痰疏气之剂。

关窍一开,痰气稍顺,急当审其形藏,察其气血,而调治之。

更视其兼证之有无,虚实之孰胜,或补或泻;再佐以先生之法,庶几为效速,而无痿废难起之患矣。

至若脱证,唯一于虚,重剂参附或可保全,然不若先生之丹艾为万全也。

予见近时医家,脱证已具三四,而犹云有风有痰,虽用参附而必佐以秦艽、天麻、胆星、竹沥冰陷疏散。

是诚不知缓急者也,乌足与论医道哉。

【治验】

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其夜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痊愈。

再服延寿丹半斤,保元丹一斤,五十年病不作。

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

一人患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

余曰:此必服峻利之药,损其真气,故脉沉细。

病者云:前月服捉虎丹,吐涎二升,此后稍轻,但未全愈耳。

余叹曰:中风本因元气虚损,今服吐剂,反伤元气,目下虽减,不数日再作,不复救矣,不十日果大反复,求治于余,虽服丹药竟不能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译文

这种病都是因为性生活、六欲、七情过度所伤害。真气虚弱,被风邪侵袭,停留在五脏的俞穴上,就会导致中风偏瘫等症状。如果风邪停留在脾胃的俞穴,那么右手和左脚就会失去功能;如果停留在心肝的俞穴,那么左手和右脚就会失去功能。一般来说,能够活动但力量不足、感觉麻痹的是轻症,能够举起东西但不能使用的是稍重,完全不能活动的是最严重的。邪气侵入内脏会导致九窍功能丧失,严重的话会突然中风而死。如果邪气侵入腑脏,会破坏四肢,有的可能痊愈。

治疗方法:首先用艾灸关元穴五百壮,五天后就会感觉舒适。接着服用保元丹一二斤,以增强元气;再服用八仙丹和八风汤,就可以终身不再复发。如果不艾灸关元穴,不服丹药,即使暂时痊愈,也顶多三五年,再次发作必死。然而,这种病最忌讳发汗、呕吐、腹泻,这些都会损害元气,导致必死。一般来说,风病的脉象,如果浮而迟缓的是可以治疗的,急速的则是病情严重,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八九次的是必死之症。(中风这种病,古方的医学书籍虽然区分了中脏、中腑、中经脉的不同,但关键不外乎闭证和脱证。闭证虽然属于实证,但虚证也不少,可以采用开关通窍、行痰疏气的药物。一旦关窍开通,痰和气稍微顺畅,就要立即审视其形藏,观察其气血,然后进行调治。还要看是否有伴随症状,虚实哪个更严重,或者补或者泻;再配合先生的方法,可能效果更快,不会有长期瘫痪不起的问题。至于脱证,主要是虚证,重剂使用人参、附子可能保全生命,但不如先生用的丹药和艾灸那么万无一失。我看到近时的医生,脱证已经出现三四次,却还说有风有痰,即使使用人参、附子,也一定要配合秦艽、天麻、胆星、竹沥等药物来疏散。这实在是不知道病情缓急的人,怎么配得上谈论医道呢。

【治验】

有一个人半身不遂,先艾灸关元穴五百壮,每天两次服用八仙丹,每隔五天服用一次换骨丹,那天晚上感觉病患部位出汗,第二天病情减轻了四分,一个月后痊愈。再服用延寿丹半斤,保元丹一斤,五十年来病没有再发作。千金等方子,如果不艾灸关元穴,不服丹药,只用普通药物来治疗,即使暂时痊愈也难以持久。

有一个人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我说:这一定是服用了峻烈的药物,损伤了真气,所以脉象沉细。病人说:上个月服用了捉虎丹,吐出了两升涎沫,之后病情稍微减轻,但还没有完全痊愈。我感叹说:中风本是因为元气虚弱,现在服用吐药,反而伤害了元气,目前虽然病情有所减轻,但不出几天就会再次发作,无法救治,果然不到十天病情就严重反复,向我求治,即使服用了丹药也不能恢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注解

房事:指男女间的性行为,古代医学认为过度房事会损伤真气。

六欲: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欲望,过度追求这些欲望会消耗人的精力。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度情绪波动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生命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风邪:中医术语,指自然界中的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疾病。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

俞:中医术语,指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中风偏枯:中医术语,指中风后一侧肢体瘫痪的症状。

关元:中医穴位,位于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

保元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强壮身体,增强元气。

八仙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中风等疾病。

八风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中风等疾病。

九窍:中医术语,指眼、耳、鼻、口、舌、前阴、后阴七个窍道加上头部。

卒中:中医术语,指突然中风,表现为半身不遂等症状。

汗、吐、下:中医术语,指治疗疾病时常用的三种方法,但在此文中指这些方法可能会损伤元气。

风脉:中医术语,指脉象中的风象,是中风病的脉象之一。

参附:中药名,指人参和附子,用于治疗元气大虚的疾病。

秦艽、天麻、胆星、竹沥:中药名,分别用于治疗中风、头痛、胆病、痰多等症状。

捉虎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中风等疾病,但可能伤元气。

延寿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延年益寿,增强体力。

千金等方:古代医学著作中的方剂,但在此文中指这些方剂不包含灸关元和服丹药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评注

此病皆因房事、六欲、七情所伤。真气虚,为风邪所乘,客于五脏之俞,则为中风偏枯等证。

此段文字首先点明了中风的病因,即房事过度、六欲过度、七情所伤,导致真气虚弱,被风邪侵袭,从而引发中风偏枯等症状。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都有对应的俞穴,风邪侵袭这些俞穴,会导致相应的症状出现。这种病因分析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若中脾胃之俞,则右手足不用;中心肝之俞,则左手足不用。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中风的具体症状,根据风邪侵袭的俞穴不同,会出现相应的肢体功能障碍。脾胃俞穴受损,会导致右手足无力;心肝俞穴受损,则左手足无力。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中医进行辨证施治。

大抵能任用,但少力麻痹者为轻,能举而不能用者稍轻,全不能举动者最重。

此句描述了中风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能够使用到只能举起但不能使用,再到完全不能举动,病情逐渐加重。这种描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邪气入脏则废九窍,甚者卒中而死。入腑则坏四肢,或有可愈者。

此句说明了中风病情的严重后果,邪气侵入内脏会导致九窍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侵入腑脏则可能损害四肢,但仍有治愈的可能。这种描述强调了中风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

治法:先灸关元五百壮,五日便安。

此段文字提出了中风的治疗方法,首先通过灸关元穴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关元穴是中医重要的养生穴位,具有温阳固脱、补益元气的功效。

次服保元丹一二斤,以壮元气;再服八仙丹、八风汤则终身不发。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保元丹、八仙丹和八风汤等药物来壮元气,预防中风再次发作。

若不灸脐下,不服丹药,虽愈不过三五年,再作必死。

此句强调了治疗中风的重要性,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即使暂时治愈,也难以持久,再次发作则必死无疑。

然此证最忌汗、吐、下,损其元气必死。

此句说明了治疗中风时的禁忌,即避免使用发汗、呕吐、泻下等治疗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会进一步损伤元气,导致病情加重。

大凡风脉,浮而迟缓者生,急疾者重,一息八九至者死。

此句描述了中风脉象的特点,浮而迟缓的脉象表示病情较轻,急疾的脉象表示病情较重,一息八九至的脉象则表示病情危重。

中风之证,古方书虽有中脏、中腑、中经脉之别,然其要不过闭证与脱证而已。

此句说明了中风证的分类,虽然古方书中有中脏、中腑、中经脉等分类,但关键在于闭证和脱证。

闭证虽属实,而虚者不少,或可用开关通窍行痰疏气之剂。

此句说明了闭证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开关通窍、行痰疏气等手段来治疗。

关窍一开,痰气稍顺,急当审其形藏,察其气血,而调治之。

此句强调了治疗闭证时的注意事项,即开窍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形藏和气血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治。

更视其兼证之有无,虚实之孰胜,或补或泻;再佐以先生之法,庶几为效速,而无痿废难起之患矣。

此句说明了治疗闭证时的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兼证和虚实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泻方法,并结合先生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至若脱证,唯一于虚,重剂参附或可保全,然不若先生之丹艾为万全也。

此句说明了脱证的治疗方法,即通过重剂参附等药物来补益元气,但相比之下,先生的治疗方法更为稳妥。

予见近时医家,脱证已具三四,而犹云有风有痰,虽用参附而必佐以秦艽、天麻、胆星、竹沥冰陷疏散。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医家对脱证的治疗方法,认为他们虽然使用了参附等药物,但仍然没有抓住病情的关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是诚不知缓急者也,乌足与论医道哉。

此句对上述医家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没有分清病情的缓急,不足以谈论医道。

【治验】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其夜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痊愈。

此段文字记录了一个治疗半身不遂的案例,通过灸关元穴、服用八仙丹和换骨丹等治疗方法,患者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最终痊愈。

再服延寿丹半斤,保元丹一斤,五十年病不作。

此句说明了患者痊愈后,通过继续服用延寿丹和保元丹等药物,保持了长期的身体健康。

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

此句对比了使用传统治疗方法和不使用关元穴、丹药等治疗方法的效果,认为后者虽然可能暂时治愈,但难以持久。

一人患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

此段文字记录了另一个治疗半身不遂的案例,患者表现为左半身不遂,脉象沉细无力。

余曰:此必服峻利之药,损其真气,故脉沉细。

此句是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分析,认为患者之所以出现左半身不遂和脉象沉细无力,是因为之前服用了峻利之药,损伤了真气。

病者云:前月服捉虎丹,吐涎二升,此后稍轻,但未全愈耳。

此句是患者的自述,说明他在前一个月服用了捉虎丹,导致吐涎二升,病情有所减轻,但并未完全痊愈。

余叹曰:中风本因元气虚损,今服吐剂,反伤元气,目下虽减,不数日再作,不复救矣,不十日果大反复,求治于余,虽服丹药竟不能起。

此句是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分析,认为患者服用吐剂反而损伤了元气,导致病情反复,最终无法治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中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8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