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两胁连心痛-原文
此证由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饱入房,损其脾气,又伤肝气,故两胁作痛。
庸医再用寒凉药,重伤其脾,致变大病,成中满、番胃而死。
或因恼怒伤肝,又加青陈皮、枳壳实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进饮食而死。
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自愈。
(此证古法,在左为肝木为病,瘀血不消,恼怒所伤;在右则为痰,为饮,为食积气滞,此皆标病易于治疗。)
若宗气有乖,虚里作楚,荣气失调,脾络作痛,此非积渐温养不愈。
至若两胁连心,痛如刀刺,此三阴受殒,逆于膈肓之间,非重用温补不可。
又肥气、息贲,此积在藏之募原,若泥古方,专于剥削,未有不死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两胁连心痛-译文
这种症状是因为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酒饱食后入房,损伤了脾气,又伤害了肝气,所以两侧胁肋会感到疼痛。一些庸医再使用寒凉药物,严重伤害了脾气,导致病情加重,变成中满、翻胃,最终因这些症状而死。或者是因为恼怒伤害了肝脏,再加上青陈皮、枳壳实等药物重创肝脏,导致四肢消瘦,不思饮食而亡。
治疗这种病症的正确方法,如果病情严重,表现为六脉微弱、身体消瘦、食欲不振,这是脾气将要脱失的症状,需要紧急灸左命关穴二百壮,固定住脾气就可以避免死亡。之后可以服用金液、全真、来复等丹药,以及荜澄茄散,根据病情灵活使用,自然就会痊愈。
这种病症按照古法,如果发生在左边,是肝木生病,瘀血不消,被恼怒所伤;如果发生在右边,则是痰、饮、食积气滞,这些都是标病,容易治疗。如果宗气不正常,虚里感到疼痛,荣气失调,脾络疼痛,这不是通过逐渐温养就能治愈的。至于两侧胁肋连着心脏,疼痛像刀割一样,这是三阴受到损伤,逆行于膈肓之间,必须重用温补药物。
又比如肥气、息贲,这些病症积聚在脏腑的募原处,如果一味地遵循古方,专注于消减,没有不导致死亡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两胁连心痛-注解
忧思恼怒:指因忧虑、思虑过度或愤怒而导致的情绪波动,这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会影响到人体的气血运行。
饮食生冷:指食用生冷的食物,中医认为这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醉饱入房:指在醉酒或饱食后进行房事,这在中医中认为会损伤脾气和肝气。
脾气:中医术语,指脾胃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肝气:中医术语,指肝脏的功能,包括疏泄情绪和调节气血的功能。
两胁作痛:指两肋部位疼痛,这在中医中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
庸医:指医术不高明的医生。
寒凉药:指性质寒凉的药物,中医中用于清热解毒,但过度使用会损伤脾胃。
中满: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腹部胀满。
番胃:可能是指胃部疾病,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青陈皮:中药材,陈皮有理气健脾的作用,青皮有疏肝理气的作用。
枳壳实:中药材,具有理气宽中、消食化积的功效。
四肢羸瘦:指四肢瘦弱,这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不进饮食而死:指因为疾病导致无法进食而死亡。
六脉微弱:中医术语,指脉搏弱而无力,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左命关:中医穴位,位于手腕内侧,是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穴位。
二百壮:指艾灸时烧艾的次数,壮是艾灸的单位。
金液、全真、来复等丹:指古代炼丹术中的丹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荜澄茄散: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标病:中医术语,指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外在表现。
宗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呼吸之气和营养物质。
虚里作楚:指胸部虚弱的症状,楚是疼痛的意思。
荣气:中医术语,指营养物质和气血。
脾络作痛:指脾脏经络疼痛,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
三阴:中医术语,指肝、脾、肾三个脏器的阴气。
膈肓:中医术语,指膈肌和盲肠之间的区域,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肥气、息贲:可能是指身体某些部位的疾病,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募原:中医术语,指脏腑的表里关系,募是表,原是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中-两胁连心痛-评注
此证由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饱入房,损其脾气,又伤肝气,故两胁作痛。
此句揭示了中医病因理论中的情志致病和饮食致病。忧思恼怒属于情志致病,可影响肝脾功能;饮食生冷则直接损害脾胃,醉饱入房则进一步损伤脾气。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一脏受损,则影响他脏,故此证中脾肝两脏均受损伤,导致两胁作痛。这一描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庸医再用寒凉药,重伤其脾,致变大病,成中满、番胃而死。
此句批评了庸医的治疗方法。寒凉药虽然可以清热解毒,但过度使用会损伤脾胃,导致病情加重。中满、番胃等病名反映了脾胃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此句提醒医者应谨慎用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
或因恼怒伤肝,又加青陈皮、枳壳实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进饮食而死。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情志致病对肝脏的影响。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四肢羸瘦,不进饮食。青陈皮、枳壳实等药物虽然可以疏肝理气,但过度使用会损伤肝脏,加重病情。此句提醒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和肝脾,避免过度用药。
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自愈。
此句提出了治疗此证的正确方法。首先,根据病情轻重,判断脾气是否将脱,若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则应紧急灸左命关,以固住脾气。随后,根据具体病情,服用金液、全真、来复等丹药以及荜澄茄散等药物。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强调根据病情灵活用药。
此证古法,在左为肝木为病,瘀血不消,恼怒所伤;在右则为痰,为饮,为食积气滞,此皆标病易于治疗。
此句介绍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左右两胁分别对应肝和脾胃。左胁疼痛多与肝木为病、瘀血不消、恼怒所伤有关;右胁疼痛则多与痰、饮、食积气滞有关。这些疾病多属于标病,易于治疗。
若宗气有乖,虚里作楚,荣气失调,脾络作痛,此非积渐温养不愈。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病情的复杂性。宗气、虚里、荣气等均为中医术语,代表了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若宗气有乖、虚里作楚、荣气失调,则可能导致脾络作痛。此类疾病非积渐温养不愈,治疗难度较大。
至若两胁连心,痛如刀刺,此三阴受殒,逆于膈肓之间,非重用温补不可。
此句描述了病情的严重程度。两胁连心、痛如刀刺,表明三阴经受到损害,逆于膈肓之间。此类疾病需要重用温补药物进行治疗。
又肥气、息贲,此积在藏之募原,若泥古方,专于剥削,未有不死者也。
此句提醒医者,治疗疾病时应避免拘泥于古方,应根据病情灵活用药。肥气、息贲等疾病积在藏之募原,若只注重剥削,不注重温补,则可能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