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肺膈痛-原文
此证因肺虚,
气不下降,
寒气凝结,
令人胸膈连背作痛,
或呕吐冷酸水,
当服五膈散自愈。
(此证治若失宜,
久久必成膈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肺膈痛-译文
这种症状是因为肺部虚弱,气机不能向下运行,寒气凝结在一起,让人感觉胸部、膈膜和背部都疼痛,有时还会呕吐出冷酸的水,应该服用五膈散来自己痊愈。(如果治疗不当,时间久了就一定会变成膈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肺膈痛-注解
肺虚:指肺脏功能虚弱,不能正常行使其呼吸和卫外功能,常见于中医理论中。
气不下降:中医术语,指人体中的气机运行不畅,特别是指肺气不能向下运行,导致胸部不适。
寒气凝结:指寒邪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出现凝结不通的现象。
胸膈连背作痛:指胸部和膈肌以及背部同时出现疼痛的症状,可能是由于气机不畅或寒邪所致。
呕吐冷酸水:指呕吐出冷而酸的水样物质,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弱或寒邪犯胃。
五膈散:中医方剂名,由五灵脂、香附、陈皮、半夏、枳实等组成,具有行气化瘀、和中止呕的功效,用于治疗膈证。
膈证:中医术语,指由于气机郁结或痰湿阻络所致的胸部痞满、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肺膈痛-评注
此证因肺虚,气不下降,寒气凝结,令人胸膈连背作痛,或呕吐冷酸水,当服五膈散自愈。
此句出自中医典籍,是对一种中医病症的描述。首先,‘此证因肺虚’表明了病因,即肺脏虚弱,是导致后续症状的根本原因。
‘气不下降’揭示了病理机制,肺虚导致气机不畅,气不能正常下行,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寒气凝结’进一步说明了病理变化,寒邪侵袭,与肺虚相合,导致寒气在体内凝结,形成胸膈连背作痛的症状。
‘令人胸膈连背作痛’具体描述了患者的主观感受,胸膈和背部是疼痛的主要区域,这种疼痛可能是刺痛、酸痛或胀痛。
‘或呕吐冷酸水’补充了症状,说明患者可能出现呕吐,且呕吐物为冷酸水,这可能与胃寒有关。
‘当服五膈散自愈’是治疗建议,五膈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温肺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此证治若失宜,久久必成膈证’是警示,指出如果治疗不当,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最终发展成为膈证,膈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症,治疗难度较大。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展现了中医对于病症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理解,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