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痫证-原文
有胎痫者,在母腹中,母受惊,惊气冲胎,故生子成疾,发则仆倒,口吐涎沫,可服延寿丹,久而自愈。
有气痫者,因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
(胎痫出于母腹,俗所谓三搐成痫者也。气痫由于七情,故大病后及忧苦人,并纵性贪口腹人率多患此。医书虽有阴阳五脏之分,然皆未得其要,而愈者盖寡。先生此法直中肯綮,予用之而获效者多矣。)
【治验】
一人病痫三年余,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一妇人病痫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壮愈。
凡人有此疾,惟灸法取效最速,药不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痫证-译文
有胎痫的人,是在母亲腹中时,因为母亲受到惊吓,惊吓的气冲进了胎儿,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就有了疾病,发作起来就会倒地,口吐涎沫,可以服用延寿丹,时间久了自然会好。
有气痫的人,是因为生气、恼怒、想不开而导致的,需要通过灸中脘穴来治疗。(胎痫是在母亲腹中形成的,俗语所说‘三搐成痫’就是这样。气痫是因为七情六欲引起的,所以大病初愈的人和心情忧虑痛苦的人,以及放纵自己贪吃的人,大多会患上这种病。虽然医书中提到了阴阳和五脏的区别,但都没有抓住关键,真正治愈的人很少。先生的方法直接击中要害,我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
【治验】
有一个人患痫症三年多,灸中脘穴五十次就痊愈了。
有一个妇人患痫症已经十年,也通过灸中脘穴五十次治愈了。对于有这种疾病的人来说,只有灸法的效果最快,药物是无法比拟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痫证-注解
胎痫:胎痫,又称胎惊痫,是一种古代医学术语,指的是胎儿在母腹中受到惊吓,导致母体惊气冲胎,影响胎儿健康,出生后可能出现的疾病。胎痫的成因与母体的情绪波动、外界刺激有关。
母腹:母腹,即母亲的子宫,指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地方。
惊气:惊气,中医术语,指因惊吓而导致的气机逆乱。
延寿丹:延寿丹,古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气痫:气痫,中医术语,指因情绪波动、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导致的痫病。
恼怒:恼怒,指因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愤怒情绪。
思想:思想,指人的思维活动,此处指因过度思考或情绪困扰导致的疾病。
灸: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特定穴位上烧灼,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上,是中医常用的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和中降逆的作用。
三搐成痫:三搐成痫,古代医学术语,指婴儿出生后出现三次抽搐,可能发展为痫病。
七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中医认为七情内伤可导致疾病。
阴阳五脏:阴阳五脏,中医理论中的概念,阴阳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肯綮:肯綮,比喻事物的关键所在,此处指治疗方法中的要害之处。
治验:治验,指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效果。
壮:壮,中医术语,指艾灸时烧灼的次数,是衡量艾灸强度的一个单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痫证-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两种痫疾的成因和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机理的深刻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独特性。
首先,文段开篇便对胎痫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胎痫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惊吓,惊气冲胎,导致胎儿在母腹中受到影响,出生后形成疾病。这里的‘母受惊,惊气冲胎’体现了中医的‘形神合一’观念,即人的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接着,文段描述了胎痫的临床表现,‘发则仆倒,口吐涎沫’生动地描绘了痫疾发作时的症状,使读者对疾病有直观的了解。
在治疗方法上,文段提出了‘可服延寿丹,久而自愈’的观点。延寿丹是一种中药,具有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
对于气痫,文段指出其成因是因恼怒思想而成,治疗方法为‘须灸中脘穴而愈’。中脘穴位于腹部,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调和脾胃、理气止痛的作用。通过灸法刺激中脘穴,可以达到治疗气痫的效果。
文段中提到‘胎痫出于母腹,俗所谓三搐成痫者也’,这里的‘三搐’指的是婴儿出生时因受到惊吓而出现的抽搐现象,与胎痫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同一疾病。
‘气痫由于七情,故大病后及忧苦人,并纵性贪口腹人率多患此’一句,说明了气痫与情绪、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强调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医书虽有阴阳五脏之分,然皆未得其要,而愈者盖寡’反映了古代医学在治疗痫疾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也突出了‘先生此法直中肯綮’的重要性,即通过灸法治疗痫疾,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治验】部分,文段列举了两个案例,一人病痫三年余,灸中脘五十壮即愈;一妇人病痫已十年,亦灸中脘五十壮愈。这些案例证明了灸法在治疗痫疾方面的有效性,同时也说明了灸法相较于药物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痫疾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治疗方法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