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斑疹-原文
(即痘子)
小儿斑疹,世皆根据钱氏法治之,此不必赘。
但黑泡斑及缩陷等证,古今治之,未得其法,以为火而用凉药治者,十无一生。
盖此乃污血逆于皮肤,凝滞不行,久则攻心而死。
黄帝正法,用霹雳汤、姜附汤。
凡多死之证,但用此法,常有得生者。
盖毒血死于各经,决无复还之理。
唯附子健壮,峻走十二经络,故用此攻之,十中常生八九。
于脐下一寸,灸五十壮,则十分无事。
若以凉药凝冰其血,致遍身青黑而死,此其过也。
世俗凡遇热证,辄以凉药投之,热气未去,元气又漓,此法最不良。
余每遇热证,以知母五钱煎服,热即退,元气无损,此乃秘法。
(钱氏之法,后世儿医咸遵守之,以五行五色而分五脏之证,以顺逆险而为难易不治之条,所用之药不过温平无奇,阳热之逆诚可救全,阴寒之逆,百无一愈。)
其后陈氏虽云得法,十中或救一二,不若先生之论,阐千古之秘奥,为救逆之神枢。
儿医苟能奉行,自然夭枉者少矣。
每见世俗一遇逆证,勿论阴阳,辄云火闭,石膏、黄连、大黄用之不厌,人皆信之,至死不悔。
近时费氏《救偏琐言》一出,庸子辄又奉为典型。
在证药相合者,虽偶活其一二,而阴寒之证,亦以其法治之,冤遭毒害者,不知凡几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斑疹-译文
痘疹,世人一般都按照钱氏的方法来治疗,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对于黑泡斑和皮肤缩陷等症状,古往今来治疗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认为是因为火毒而用凉性药物治疗的,十个病人中没有一个能救活的。因为这是污血逆流到皮肤中,凝结不流通,时间久了就会攻心而死。黄帝的正法是使用霹雳汤和姜附汤。对于很多几乎必死的症状,只要用这个方法,常常有救活的可能。因为毒血遍布各个经络,根本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只有附子药性强劲,能够迅速通行十二经络,所以用附子来攻毒,十个病人中通常能救活八九个。在肚脐下一寸的地方,艾灸五十壮,那么十个人中几乎没有事。如果用凉性药物使血液凝结成冰,导致全身青黑而死,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世俗之人,遇到热证,就一味地用凉性药物,热气没有去除,元气却消耗了,这种方法是最不好的。我每次遇到热证,就用知母五钱煎汤服用,热病就会退去,元气不受损害,这是我的秘法。(钱氏的方法,后世的儿科医生都遵守,根据五行五色来分辨五脏的病症,根据顺逆险易来决定是否可以治疗,所用的药物不过是温平无奇,对于阳热之逆确实可以救治,但是对于阴寒之逆,百中无一能治愈。后来陈氏虽然声称掌握了方法,十个病人中可能救活一二个,但不如先生的论述,揭示了千古的奥秘,是救治逆证的神奇关键。如果儿科医生能够遵循这个方法,那么夭折的人就会少很多。常常看到世俗之人,一遇到逆证,不论阴阳,就说是火闭,石膏、黄连、大黄用得越多越好,人们都信服,直到死去都不后悔。最近费氏的《救偏琐言》一出,一些庸医又把它当作典范。
在证药相合的情况下,虽然偶尔能救活一两个病人,但是对于阴寒之证,也用这种方法治疗,无辜遭受毒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斑疹-注解
痘子:痘子指的是天花,古代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因其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痘疹而得名。
斑疹:斑疹是指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紫红色小点,常用于中医诊断疾病。
钱氏法治:钱氏法治指的是宋代钱乙的医术,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其治疗方法被后世儿科医生所遵循。
黑泡斑:黑泡斑可能是指皮肤上出现的黑色水泡,可能是某些皮肤病的表现。
缩陷:缩陷可能是指皮肤上的病变部位出现凹陷,可能是因为组织坏死或萎缩。
黄帝正法:黄帝正法可能是指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的治疗方法,这里可能指的是《黄帝内经》中的治疗方法。
霹雳汤:霹雳汤可能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具体成分和用途需要参考古代医学文献。
姜附汤:姜附汤是一种古代中医方剂,主要成分是干姜和附子,用于温中散寒。
毒血:毒血在中医中指的是病邪侵入血液,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
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但性味猛烈,使用需谨慎。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经络运行气血。
元气:元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知母:知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石膏:石膏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黄连:黄连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大黄: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行五色:五行五色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对应的颜色。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石膏、黄连、大黄:这三种药材在中医中常用于清热解毒,但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费氏《救偏琐言》:费氏《救偏琐言》是明代费伯雄所著的医学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治疗偏方的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斑疹-评注
即痘子”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痘子,即天花,是古代儿童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作者首先指出,小儿斑疹的治疗,世人多遵循钱氏法治,此法不必赘述。然而,对于黑泡斑及缩陷等证,古今医家治疗未见其法,这是文章要讨论的重点。
作者认为,火而用凉药治痘子,十无一生。这是因为痘子是由污血逆于皮肤,凝滞不行,久则攻心而死。这里的‘火’并非指真正的火邪,而是指痘子病邪的热性。‘凉药’则是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作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凉药会凝冰其血,导致遍身青黑而死。
黄帝正法,用霹雳汤、姜附汤,这是作者提出的治疗方法。他认为,毒血死于各经,决无复还之理。附子健壮,峻走十二经络,因此用附子攻之,十中常生八九。这里的‘霹雳汤’和‘姜附汤’都是古代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作者还指出,在脐下一寸,灸五十壮,则十分无事。这里的‘灸’是指用艾条或其他草药在人体穴位上燃烧,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治疗痘子,并且效果显著。
作者批评了世俗的治疗方法,认为他们凡遇热证,辄以凉药投之,热气未去,元气又漓,此法最不良。这里的‘凉药’指的是清热解毒的药物。作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病情。
作者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法,以知母五钱煎服,热即退,元气无损,此乃秘法。这里的‘知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功效。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治疗痘子,并且不会损伤元气。
钱氏之法,后世儿医咸遵守之,以五行五色而分五脏之证,以顺逆险而为难易不治之条,所用之药不过温平无奇,阳热之逆诚可救全,阴寒之逆,百无一愈。作者对钱氏之法进行了评价,认为其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阴寒之逆,治疗效果不佳。
陈氏虽云得法,十中或救一二,不若先生之论,阐千古之秘奥,为救逆之神枢。作者对陈氏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评价,认为其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如自己的治疗方法全面。
儿医苟能奉行,自然夭枉者少矣。作者希望儿医能够遵循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夭折的儿童。
每见世俗一遇逆证,勿论阴阳,辄云火闭,石膏、黄连、大黄用之不厌,人皆信之,至死不悔。作者批评了世俗的治疗方法,认为他们不分阴阳,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近时费氏《救偏琐言》一出,庸子辄又奉为典型。作者对费氏的《救偏琐言》进行了批评,认为其治疗方法过于偏颇,不适合治疗痘子。
在证药相合者,虽偶活其一二,而阴寒之证,亦以其法治之,冤遭毒害者,不知凡几矣。作者对那些根据证药相合而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评价,认为虽然有些人可能因此得以存活,但对于阴寒之证,这种方法往往导致患者遭受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