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手颤病-原文
四肢为诸阳之本,
阳气盛则四肢实,
实则四体轻便。
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
乃真元虚损也。
常服金液丹五两,
姜附汤自愈。
若灸关元三百壮则病根永去矣。
(手足颤摇,终身痼疾,
若伤寒初起如是者,
多难治。
若过汗伤营而致者,
宜以重剂扶阳,
加以神气昏乱者,
亦不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手颤病-译文
四肢是所有阳气的根本,阳气充足的话,四肢就会强健,强健的话,四肢就会感到轻便。如果手脚颤抖,无法拿住东西,那就是真元之气亏损了。经常服用五两金液丹,喝姜附汤就可以自己痊愈。如果用艾灸关元穴三百壮,那么病根就可以永远除去了。(手脚颤抖是一种终身难治的顽疾,如果像伤寒初期这样出现这种情况,治疗起来就很难。如果是因为过度出汗损伤了营气导致的,应该用大剂量的药物来扶助阳气,如果还伴有神志不清的症状,那就无法治愈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手颤病-注解
四肢:指人的手、脚、腿、臂,是人体四肢肌肉的总称。
诸阳之本:在中医理论中,四肢被认为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阳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能量。
实:在这里指健康、强壮。
四体轻便:指身体轻盈,行动灵活。
手足颤摇:中医术语,指手和脚不由自主地颤抖。
不能持物:指无法稳定地拿着物品。
真元: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元气。
虚损:指元气亏损,体质虚弱。
金液丹:古代中药方剂名,具有补益元气的功效。
五两:古代计量单位,一两约等于现代的50克。
姜附汤:古代中药方剂名,具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
灸:中医术语,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人体穴位上施以温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
关元: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具有培元固本、温阳散寒的作用。
三百壮:指灸治时艾绒燃烧的次数,壮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病根永去:指疾病根源被彻底消除,疾病不再复发。
终身痼疾:指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
伤寒:中医术语,指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
初起如是者:指疾病初发时表现出的症状。
多难治:指疾病难以治疗。
过汗伤营:指因过度出汗导致营气受损。
神气昏乱:指精神状态不清醒,意识模糊。
重剂:指剂量较大的药物或方剂。
扶阳:中医术语,指通过药物或治疗方法来增强人体的阳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手颤病-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的深刻理解。
首句‘四肢为诸阳之本’揭示了四肢与人体阳气的关系,认为四肢是阳气汇聚的根本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气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四肢的强弱与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进一步阐述了阳气充足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阳气的充足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使四肢强健有力,行动轻便。
‘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指出了手足颤摇的原因,即真元(即元气)的虚损。真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基本生命能量,与人的健康和长寿密切相关。
‘常服金液丹五两,姜附汤自愈’和‘若灸关元三百壮则病根永去矣’是针对手足颤摇的治疗方法。金液丹和姜附汤是中医中的方剂,具有温阳补气的作用。而灸关元则是通过艾灸的方式,刺激关元穴,以达到补益真元的目的。
这段古文还提到了一些特殊情况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如‘手足颤摇,终身痼疾’和‘若伤寒初起如是者,多难治’。这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对于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若过汗伤营而致者,宜以重剂扶阳,加以神气昏乱者,亦不治’则是对一些特殊症状的判断和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过汗伤营会导致阳气耗损,神气昏乱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些情况治疗难度较大,甚至可能无法治愈。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还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对于个体差异和病状变化的细致观察和针对性治疗。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医学和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