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惊风-原文
风木太过,令人发搐,
又积热蓄于胃脘,
胃气瞀闭,
亦令卒仆,不知人事。
先服碧霞散吐痰,
次进知母黄芩汤,
或青饼子、朱砂丸皆可。
若脾虚发搐,
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
灸中脘三十壮,
服姜附汤而愈。
(小儿之急惊、慢惊,
犹大人中风之闭证、脱证,
温清补泻,
审病当而用药确,
自无差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惊风-译文
风木太过,令人发搐,又积热蓄于胃脘,胃气瞀闭,亦令卒仆,不知人事。
风木过盛,会让人抽搐,而且热量积聚在胃部,导致胃气昏沉闭塞,也可能让人突然倒下,失去意识。
先服用碧霞散来催吐痰液,然后服用知母黄芩汤,或者青饼子、朱砂丸也可以。
如果脾虚导致抽搐,或者吐泻之后出现抽搐,那就是慢惊风了,可以灸中脘穴位三十壮,服用姜附汤来治愈。
小儿急惊、慢惊,和大人中风时的闭证、脱证相似,治疗时要根据病情审慎选择温补或清泻的药物,用药准确,自然不会有差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惊风-注解
风木太过:中医术语,指肝风内动,肝木过旺,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常表现为肢体抽搐、眩晕等症状。
发搐:中医术语,指因肝风内动或气血逆乱等原因导致的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胃脘:中医术语,指胃的上部,位于胸部下方,是胃的主要部位。
胃气瞀闭:中医术语,指胃气不畅通,导致昏迷或意识模糊。
卒仆:突然倒下,昏迷不醒的状态。
人事:指人的意识、知觉等,此处指人的清醒状态。
碧霞散: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吐痰:指通过咳嗽将痰液排出体外,是身体排出痰液的一种方式。
知母黄芩汤:古代中药方剂,知母和黄芩均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热病。
青饼子:古代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朱砂丸:古代中药方剂,朱砂具有镇惊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症状。
脾虚发搐:中医术语,指因脾气虚弱导致的肢体抽搐。
吐泻后发搐:指在呕吐或腹泻之后出现的肢体抽搐。
慢惊风:中医术语,指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慢性惊风,症状较急惊风缓和。
灸中脘:中医术语,指用艾灸法在人体中脘穴位(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进行治疗。
三十壮:指艾灸时点燃艾条的数量,此处表示进行30次艾灸。
姜附汤:古代中药方剂,由生姜和附子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温清补泻:中医术语,指根据病情寒热虚实不同,采用温热或清凉、补益或泻下的治疗方法。
审病当而用药确:中医术语,指在诊断病情准确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差讹:错误,偏差,指治疗过程中的失误或不准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下-惊风-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描述了因风木太过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及治疗方法。首先,‘风木太过’指风邪侵袭,木气过旺,风木在五行中对应肝,故此处指肝风内动。‘令人发搐’表明风邪侵袭人体,导致筋脉拘挛,出现抽搐症状。
‘又积热蓄于胃脘’说明风邪侵袭的同时,伴有胃热,热邪积聚在胃脘,导致胃气不畅,瞀闭即胃气闭阻。‘胃气瞀闭,亦令卒仆,不知人事’进一步描述了胃气闭阻导致的昏迷不醒。
‘先服碧霞散吐痰’中的‘碧霞散’是一种古代中草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通过服用此药,可以促使痰液排出,缓解痰热壅盛的症状。
‘次进知母黄芩汤’中的‘知母黄芩汤’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知母和黄芩均能清热,适用于胃热炽盛之证。‘或青饼子、朱砂丸皆可’说明还有其他药物可以选用,如青饼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朱砂丸则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若脾虚发搐,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指出脾虚导致的抽搐称为慢惊风。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导致抽搐。‘灸中脘三十壮’中的‘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艾灸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处),可以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服姜附汤而愈’中的‘姜附汤’是一种温中散寒的方剂,适用于脾虚寒凝之证。姜和附子都是温中散寒的药材,能够温补脾胃,调和气血,从而治愈慢惊风。
‘小儿之急惊、慢惊,犹大人中风之闭证、脱证,温清补泻,审病当而用药确,自无差讹’总结了治疗小儿急惊、慢惊以及成人中风闭证、脱证的方法。强调在治疗时,要根据病情审慎用药,温清补泻,才能确保治疗效果,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