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来朝。

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

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

夏五月辛亥,郊。

壬申,公薨于高寝。

郑罕达帅师伐宋。

齐侯、卫侯次于渠蒢。

邾子来奔丧。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九月,滕子来会葬。

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昊,乃克葬。

辛巳,葬定姒。

冬,城漆。

【传】

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二月,楚灭胡。

夏五月壬申,公薨。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

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

齐侯、卫侯次于蘧挐,谋救宋也。

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不称夫人,不赴,且不祔也。

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礼也。

葬定姒。不称小君,不成丧也。

冬,城漆。书不时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译文

【经】

十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邾国的君主来朝见。

鼷鼠吃了祭祀用的牛,牛死了,于是重新占卜选择另一头牛。

二月辛丑日,楚国的君主灭了胡国,把胡国的君主豹带回了楚国。

夏天五月辛亥日,举行了郊祭。

壬申日,君主在高寝去世。

郑国的罕达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齐侯和卫侯驻扎在渠蒢。

邾国的君主来奔丧。

秋天七月壬申日,姒氏去世。

八月庚辰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九月,滕国的君主来参加葬礼。

丁巳日,安葬我们的君主定公,因为下雨,未能完成葬礼。

戊午日,太阳下山后,才完成了葬礼。

辛巳日,安葬了定姒。

冬天,修建了漆城。

【传】

十五年春天,邾隐公来朝见。子贡观察了整个过程。邾国的君主拿着玉器时举得很高,面容仰起。君主接受玉器时却很低,面容俯下。子贡说:“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君主都有死亡的征兆。礼仪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左右周旋,进退俯仰,都是通过礼仪来体现的。朝见、祭祀、丧事、战争,都是通过礼仪来观察的。现在正月互相朝见,却都不符合礼仪,心已经失去了。美好的事情不按礼仪进行,怎么能长久呢?高高仰起,是骄傲的表现;低低俯下,是衰败的表现。骄傲接近混乱,衰败接近疾病。君主为主,恐怕会先去世吧。”

吴国进入楚国时,胡国的君主俘虏了楚国靠近胡国的城邑。楚国安定后,胡国的君主豹又不侍奉楚国,说:“存亡有命,侍奉楚国有什么用?只会多花费。”二月,楚国灭了胡国。

夏天五月壬申日,君主去世。孔子说:“赐(子贡)不幸言中了,这让他多说了话。”

郑国的罕达在老丘打败了宋国的军队。

齐侯和卫侯驻扎在蘧挐,谋划救援宋国。

秋天七月壬申日,姒氏去世。不称她为夫人,没有发讣告,也没有合葬。

安葬定公。因为下雨,未能完成葬礼,这是符合礼仪的。

安葬定姒。不称她为小君,没有完成丧礼。

冬天,修建了漆城。这是没有及时报告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注解

邾子:邾国的君主,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

鼷鼠:一种小老鼠,古代认为鼷鼠的出现是不祥之兆。

郊牛:古代祭祀时用于郊祀的牛,郊祀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

楚子: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胡子豹:胡国的君主,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

公薨:公指鲁国的君主,薨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尊称。

郑罕达:郑国的将领,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

齐侯、卫侯:齐国的君主和卫国的君主,齐国位于今山东省,卫国位于今河南省。

姒氏:鲁定公的夫人,姒是她的姓氏。

日有食之:指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滕子:滕国的君主,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

定公:鲁国的君主,定公是鲁定公的谥号。

定姒:鲁定公的夫人,姒是她的姓氏。

城漆:漆是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城漆指在漆地筑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评注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选自《春秋》中的一段,记载了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邾子来朝、鼷鼠食郊牛、楚子灭胡、鲁定公去世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邾子来朝,反映了小国对大国的依附关系;楚子灭胡,则展示了强国对弱国的征服。这些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语言凝练,信息量大。例如,“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一句,短短几个字就传达了祭祀仪式中的不祥之兆和随后的补救措施。这种简洁的叙述方式,既符合《春秋》的编年体例,也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仪制度。例如,邾子来朝时的礼仪细节,揭示了古代朝觐礼仪的严格规范;鲁定公去世后的葬礼,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庄重和繁琐。这些细节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古代对天象的重视和解释。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命的信仰。这种对天象的解释,不仅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也影响了后世的天文学和占卜术的发展。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背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