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须识扶阳-原文
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今人只是爱趋死路,动云∶我有火病,难服热药。)
所延之医,悉皆趋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积热,及至委顿,亦不知变迁。
或遇明眼之医,略启扶阳之论,不觉彼此摇头,左右顾盼,不待书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
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负,施姜附尚且难入,而丹药、灼艾之说,断乎其不可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须识扶阳-译文
道家认为只有消除了阴暗,炼成了纯净的阳气,才能从凡人转变为圣人,实现飞升。因此说:‘阳气如果强盛,可以活到千年;阴气如果强盛,必定会伤害身体。’又说:‘阴气如果没有消散,最终会死亡;阳气如果还在,必定会长生。’所以,作为医生,要懂得以保护阳气为根本。人到了晚年,阳气会衰弱,所以手脚不暖和,下元虚弱,行动困难。因为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死,而气是由阳气产生的,所以阳气耗尽就一定会死。人在没有病的时候,经常艾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等穴位,再服用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也可以保证活到一百多岁。(现在的人只是喜欢走向死亡的道路,动不动就说自己有火病,难以服用热性的药物。所找的医生,都一味地迎合附和,不说上焦有火,就说中间、下焦有积热,等到身体衰弱,也不知道变化。有时遇到有见识的医生,稍微提出扶阳的观点,就会让人不自觉地摇头,四处张望,还没等开出药方,就已经有了不愿意服用的意思。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想要施展抱负,连使用姜和附子都难以让人接受,而丹药、艾灸的说法,显然是不可行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须识扶阳-注解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一个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
阴翳:阴翳,指阴暗、遮蔽,这里指身体内的阴寒之气,道家认为消尽阴翳可以炼就纯阳。
纯阳:纯阳,指纯粹的正阳之气,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纯阳之体,从而转凡成圣。
转凡成圣:指从凡人转变为圣贤,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霞举飞升:霞举飞升,指乘着云霞飞升成仙,是道家的修炼目标之一。
阳精:阳精,指人体的阳气,道家认为阳精壮则寿命长。
阴气:阴气,指人体的阴寒之气,道家认为阴气强则易受伤害。
医者:医者,指医生,这里指从事医学研究和治疗的人。
保扶阳气:保扶阳气,指保护和扶助人体的阳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关元:关元,是人体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被认为具有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气海:气海,是人体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被认为具有调节气息、强身健体的作用。
命关:命关,指关乎生命的重要关头或关键时刻。
中脘:中脘,是人体任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腹部,被认为具有调节脾胃、增强体质的作用。
保元丹:保元丹,是一种古代丹药,据称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保命延寿丹:保命延寿丹,也是一种古代丹药,被认为具有延长寿命、增强生命力的作用。
趋死路:趋死路,指走向死亡的道路,这里指不遵循养生之道。
火病:火病,指中医认为的体内火气过盛导致的疾病。
趋承附和:趋承附和,指迎合别人的意见,这里指医生迎合病人的错误想法。
委顿:委顿,指身体衰弱,精神不振。
姜附:姜附,指生姜和附子,是中医常用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灼艾:灼艾,指用艾草进行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本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须识扶阳-评注
道家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
这句话体现了道家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强调通过消除阴翳(阴暗、疾病、烦恼等负面因素),达到纯阳之境,从而实现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境界。这里的‘纯阳’代表了道家追求的积极、向上、光明的一面,与阴翳相对立。道家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阳精(阳气)与阴气之间的对立关系。在道家看来,阳精壮盛则寿命长久,而阴气过强则会带来死亡。这反映了道家对生命力的重视,以及对阴阳平衡的执着追求。
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强调了阳精的重要性。在道家看来,只要阳精存在,就有可能实现长生不老。这体现了道家对阳气的崇拜,以及对生命力的无限向往。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这句话指出,在医学实践中,医生应当以保护阳气为首要任务。这与道家的养生理念相契合,强调通过维护阳气的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这里描述了人随着年龄增长,阳气逐渐衰弱的现象。阳气不足会导致身体出现诸多不适,如手脚冰凉、下元虚弱、行动困难等。道家认为,这是生命走向衰老的标志。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气与阳气的关系。道家认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人就不会死亡。而气是由阳气所生,因此阳气耗尽,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句话提出了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等穴位,以及服用保元丹、保命延寿丹等药物,来维护阳气,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今人只是爱趋死路,动云∶我有火病,难服热药。所延之医,悉皆趋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积热,及至委顿,亦不知变迁。
这段话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养生观念的误解。许多人认为自身患有“火病”,难以承受热性药物。而医生们也迎合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上焦火热的真正认识,导致病情恶化。
或遇明眼之医,略启扶阳之论,不觉彼此摇头,左右顾盼,不待书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社会对扶阳理论的排斥。即使遇到懂得扶阳的医生,人们也会因为固执己见而拒绝接受建议。
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负,施姜附尚且难入,而丹药、灼艾之说,断乎其不可行也。
最后,这句话总结了当时社会对养生观念的偏见,认为在现实中实施道家养生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了道家养生理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