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原文

一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一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一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一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一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一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一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一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一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一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一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一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一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一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一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一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一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一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一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

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一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一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一腿 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一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一瘰 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一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一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一香港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一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

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

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

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

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译文

一位中风患者半身不遂,说话不清,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需要灸关元穴五百壮。

患有伤寒少阴证,六脉缓慢而大,昏睡中自言自语,身体沉重如山,可能出现黑斑,有嗳气、吐痰、腹胀、脚趾冰冷等症状,紧急灸关元穴三百壮可以保命。

患有伤寒太阴证,身体发凉,脚冷到关节,六脉弦紧,出现黄紫斑,多吐痰沫,有燥热感,嗳气,紧急灸关元和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中这两种证候对人的危害极大,张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作为少阴证的标志,以腹满自利作为太阴证的标志,其余都归入阳证中,因此危害很大。然而,如果不早点灸关元来救肾气,灸命关来固脾气,就很难保住性命。因为脾肾是人体根本,不能不早做打算。

脑疽发背,各种恶毒的疔疮,需要灸关元穴三百壮来保肾气。

急性喉痹、下巴肿大、颏部肿胀、食物无法下咽,这是胃气虚弱,风寒侵袭肺部,需要灸天突穴五十壮。(天突穴位于喉结下四寸处。)

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这是肾气受损将要脱逃,紧急灸关元穴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以保命。如果服用知柏归地黄,立即死亡。因为苦寒会重损阳气。

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能平卧,这是脾气大损,紧急灸命关穴二百壮来救脾气,再灸关元穴三百壮来扶助肾水,自然消退。

脾泄注下,这是脾肾气损,两三天内能损人性命,也灸命关和关元各二百壮。

休息痢下五色脓,这是脾气受损,半个月内可能损人性命,也灸命关和关元各三百壮。

霍乱吐泻,这是冷物伤胃,灸中脘穴五十壮,如果四肢冰冷,六脉微细,阳气将要脱逃,紧急灸关元穴三百壮。

疟疾是由冷物积滞引起的,不过十天、半个月就会自愈。如果拖延不愈,变成脾疟,是气虚,时间久了元气耗尽而死,灸中脘和左命关各一百壮。

黄疸眼目及全身发黄,小便赤色,这是冷物伤脾引起的,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如果伴有黑疸,是房事劳损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胃病,饭后立即呕吐,这是饮食不规律,脾气受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应作命门)

尸厥不省人事,也称为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风狂妄语,这是心气不足,被风邪侵袭心包络,先服用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好后,再灸三里穴五十壮。

胁痛不止,这是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两胁连心痛,这是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肺寒胸膈胀,时常吐酸水,逆气上升,饭后感觉饱胀,困倦无力,口中像含着冰雪,这称为冷劳,也称为膏肓病。这是冷物伤肺,反而服用凉药,损伤肺气,灸中府穴各二百壮。

咳嗽病,因为受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久咳不止,灸肺俞穴各五十壮即可停止。如果伤寒后或中年久咳不止,恐怕成为虚劳,应当灸关元穴三百壮。

疠风是因为卧于潮湿之地,受到毒气侵袭,中于五脏,使人面目肿胀如黑云,或全身如针刺,或两手麻木,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再灸心俞、脾俞,然后是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反复进行,病愈为止。

暑月发燥热,这是冷物伤脾胃肾气引起的,灸命关穴二百壮。或者心膈胀闷疼痛,灸左命关五十壮。如果中暑后服用凉药就会死亡。

中风病方书中说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有效,这不是黄帝的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中风失音是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肠癖下血,长时间不止,这是饮食冷物损伤大肠气,灸神阙穴三百壮。

虚劳的人、老人和病后大便不通,难以服用泻药,灸神阙穴一百壮自然通畅。

小便下血是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穴二百壮。

砂石淋,其他药物无效,是肾家虚火所凝结,灸关元穴三百壮。

上消病,一天喝水量达三五升,是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穴一百壮,可以免死。或者春天灸气海,秋天灸关元穴三百壮,口中会生津液。

中消病,多食而四肢消瘦,困倦无力,是脾胃肾虚,应当灸关元穴五百壮。

腰足不仁,行走无力,是房事劳损肾,导致骨痿,紧急灸关元穴五百壮。

昏昏沉沉不省人事,饮食想要吃却吃不下,或者卧床不起,或者行走困难,不知道病的所在,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灸巨阙穴五十壮。

脾病导致皮肤黑色和黄色,饮食减少,灸左命关五十壮。

或者伴有黧色,是损伤肾气,再灸关元穴二百壮。

贼风入耳,口眼歪斜,根据左右情况灸地仓穴五十壮,或者二七壮。

耳叶焦枯,面色逐渐变黑,是肾劳,灸关元穴五百壮。

中年以上的人,口干舌燥,是肾水不生津液,灸关元穴三百壮,如果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中年以上的人,腰腿骨节疼痛,是肾气虚损,被风邪侵袭的证候,灸关元穴三百壮。如果服用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更加枯竭,难以救治。

腿间发红肿,是肾气风邪着骨,恐怕生附骨疽,灸关元穴二百壮。

老人滑肠困重,是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穴三百壮。

老人气喘,是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穴二百壮。

老人大便不禁,是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和关元各二百壮。

两眼昏黑,可能形成内障,是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穴三百壮。

一个瘰疬,是因为忧郁伤肝,或者吃了被老鼠唾液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在疮头上用艾条灸七次,然后用麻油调和百花膏涂抹,灸疮发炎后就会痊愈。

如果是破伤风,牙齿紧闭,颈部和背部僵硬,就在关元穴用艾条灸一百次。

如果是寒湿引起的腰痛,就在腰俞穴用艾条灸五十次。

如果是行走时膝盖和腿像被锥子刺一样疼痛,那是风湿侵袭造成的,在疼痛处用艾条灸三十次。

如果是香港脚(脚气)无力或者麻木疼痛,就在涌泉穴用艾条灸五十次。

如果是顽固的癣或者小儿的秃疮,都是因为出汗后入水,湿气侵袭皮肤毛发而引起的,在生疮的地方隔三寸远用艾条灸三次,灸出黄水后就会痊愈。

对于成年人灸疗,艾炷的大小要像莲子一样,底部直径三分,灸二十次后减少一分,一定要灸得紧实。如果是灸四肢或小儿,艾炷的大小要像苍耳子一样。如果是灸头部和面部,艾炷的大小要像麦粒一样。艾灰用鹅毛扫除,不能用口吹。

如果是有癫狂症状的人不能灸,以及那些吃得很油腻又怕痛的人,先服用安神药物,然后再灸。一次服用后只能灸五十次,醒来后再服用药物和灸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注解

关元:关元穴,位于人体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处,是人体重要的养生保健穴位,具有温肾壮阳、固本培元的作用。

命关:命关穴,位于人体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四寸处,是人体重要的养生保健穴位,具有调补脾胃、强壮腰膝的作用。

关元五百壮:壮,古代针灸术语,指用艾绒或其他材料燃烧至皮肤产生灼热感的一种治疗方法。关元五百壮即指在关元穴处用艾绒等材料燃烧五百次。

命关三百壮:同上,指在命关穴处用艾绒等材料燃烧三百次。

六脉:中医术语,指脉象的六个方面,包括脉的速率、力度、形态、紧张度、温度和深度。

伤寒:中医术语,指外感风寒邪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少阴证:中医术语,指少阴经气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等症状。

太阴证:中医术语,指太阴经气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舌干口燥:中医术语,指舌干燥、口渴等症状,多见于热病或阴虚证。

腹满自利:中医术语,指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弱或湿邪内阻。

阳证:中医术语,指疾病以热、燥、实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燥热证。

肾气:中医术语,指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生殖、生长发育、调节水液代谢等方面。

脾气:中医术语,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等方面。

虚劳:中医术语,指因久病体虚、劳损过度等原因导致的身体虚弱、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肿: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组织间隙积液,表现为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脑疽发背:中医术语,指头部和背部发生的脓肿。

诸般疔疮恶毒:中医术语,指各种疔疮、恶疮等皮肤病。

天突穴:中医术语,位于颈部,当喉结上方凹陷处,是治疗喉痹、咳嗽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虚劳咳嗽潮热:中医术语,指因虚劳引起的咳嗽、潮热等症状。

咯血吐血:中医术语,指咳嗽时咯出血液或呕吐时吐出血液。

保元丹:中药方剂,具有补气养血、强壮身体的作用。

知柏归地:中药方剂,具有清热滋阴、养血润燥的作用。

脾泄注下:中医术语,指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

休息痢下:中医术语,指痢疾反复发作,休息时症状减轻,活动时症状加重。

霍乱吐泻:中医术语,指急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剧烈呕吐和腹泻。

疟疾:中医术语,指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黄胆:中医术语,指胆汁上溢,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症状。

颐粗:中医术语,指下颌部肿胀。

颔肿:中医术语,指下巴部肿胀。

水谷不下:中医术语,指食物不能顺利通过消化道。

胃气:中医术语,指胃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等方面。

风寒客肺:中医术语,指风寒邪气侵袭肺部,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俞:中医术语,位于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心俞:中医术语,位于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治疗心悸、失眠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脾俞:中医术语,位于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肝俞:中医术语,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治疗肝气郁结、胁痛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肾俞:中医术语,位于背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治疗肾虚、腰痛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巨阙穴:中医术语,位于胸部,当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二寸处,是治疗心悸、失眠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三里穴:中医术语,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寸处,是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休息痢:中医术语,指痢疾反复发作,休息时症状减轻,活动时症状加重。

脾疟:中医术语,指疟疾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脾虚症状。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中府穴:中医术语,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处,是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疠风: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导致皮肤病的疾病。

毒瓦斯:中医术语,指有害的气体。

五色脓:中医术语,指脓液呈五色,多见于严重的皮肤病。

巨阙穴七十壮:同上,指在巨阙穴处用艾绒等材料燃烧七十次。

三里五十壮:同上,指在三里穴处用艾绒等材料燃烧五十次。

左命关:中医术语,指位于左腹部,当脐中下四寸处的穴位,具有调补脾胃、强壮腰膝的作用。

右命关:中医术语,指位于右腹部,当脐中下四寸处的穴位,具有调补脾胃、强壮腰膝的作用。

中暑:中医术语,指因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

百会穴:中医术语,位于头部,当两耳尖连线中点处,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肩井穴:中医术语,位于肩部,当肩峰与锁骨上缘的交点处,是治疗肩颈疼痛、手臂麻木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曲池穴:中医术语,位于肘部,当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之间凹陷处,是治疗手臂疼痛、肘部疾病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神阙穴:中医术语,位于腹部,当脐中央,是治疗腹痛、腹泻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气海穴:中医术语,位于腹部,当脐中下三寸处,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虚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砂石淋:中医术语,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病症。

上消病:中医术语,指因肺热、胃热等原因导致的消渴病。

中消病:中医术语,指因脾胃虚弱、肾虚等原因导致的消渴病。

腰足不仁:中医术语,指腰部和脚部麻木、疼痛等症状。

昏默不省人事:中医术语,指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黧色:中医术语,指面色晦暗、无光泽的症状。

贼风入耳: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耳朵,导致耳聋、耳鸣等症状。

口眼歪斜:中医术语,指面部肌肉麻痹,导致口眼歪斜的症状。

地仓穴:中医术语,位于面部,当鼻翼下缘与口角之间凹陷处,是治疗口眼歪斜、面瘫等病症的重要穴位。

内障:中医术语,指眼睛内部的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

肾劳:中医术语,指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等。

骨痿:中医术语,指骨骼软弱无力、易骨折等症状。

附骨疽:中医术语,指骨骼感染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滑肠困重:中医术语,指腹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气喘:中医术语,指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瘰:指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古称瘰疬,多由肝郁气滞或感染毒邪所致。

忧郁伤肝:中医理论认为,忧郁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身体健康。

食鼠涎之毒:指因食用被老鼠唾液污染的食物而中毒。

疮头:指疮痈的头部,即疮痈的中心部位。

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壮:古代计量单位,指艾炷燃烧的时间。

麻油:芝麻油,具有润肤作用。

百花膏:一种传统外用药膏,具有消炎、止痛等作用。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处,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培元固本的作用。

腰俞穴:位于腰部,是治疗腰痛的重要穴位。

香港脚:指脚部真菌感染引起的脚气。

涌泉穴:位于足底,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作用。

顽癣:指顽固性的皮肤病,如银屑病等。

秃疮:指头部皮肤病变导致的脱发。

膏粱人:指富贵人家,常食用油腻食物的人,这里指怕痛的人。

睡圣散: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

艾炷:艾绒制成的圆锥形物,用于灸疗。

莲子:一种水生植物,其果实可食用,这里指艾炷的底面积。

苍耳子:一种植物,其果实可入药,这里指艾炷的底面积。

麦粒子:小麦的种子,这里指艾炷的底面积。

鹅毛:鹅的羽毛,用于清扫艾炷燃烧后的灰烬。

口吹:用口吹拂,这里指用口吹散艾炷燃烧后的灰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评注

此段古文所述为中医艾灸疗法中的具体应用,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在疾病治疗上的独特方法和智慧。

首先,文中提到的‘一瘰’,指的是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引起的瘰疬,治疗方法是通过艾灸疮头,涂抹百花膏,以及适当的壮数来治疗。这里的艾灸疗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治疗观念,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一破伤风’部分,描述了破伤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艾灸关元穴百壮,旨在调和气血,缓解症状。关元穴作为人体的重要穴位,具有强壮腰膝、调和阴阳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对穴位功能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一寒湿腰痛’和‘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两段,分别针对寒湿腰痛和风湿病进行治疗。艾灸腰俞穴和痛处,旨在驱寒除湿,疏通经络。这些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香港脚’和‘一顽癣浸淫’两段,分别描述了香港脚和顽癣的治疗方法。艾灸涌泉穴和生疮处,旨在祛湿止痒,促进伤口愈合。这些治疗方法再次强调了中医对湿邪的重视,以及通过艾灸来调整身体机能的特点。

文中对于艾炷的大小和灸壮数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艾灸疗法精细操作的重视。不同的穴位和疾病需要不同的艾炷大小和灸壮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文中提到的‘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反映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重视。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使之适应艾灸疗法,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艾灸疗法的丰富内容和独特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原则。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