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禁戒寒凉-原文
夫四百八病,大约热者居多,寒者最少。
无怪乎河间论火,丹溪之补阴也。
但泥二子之书而不考究《内经》,堕于偏颇,害人特甚。
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
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脏腑而死。
(初起不觉之证,最能害人,往往轻忽之,而一变致死者不少。)
况人身之火多亦是当然,天之六气,火居其二。
今之庸医执壮火食气之说,(《内经》壮火食气之说,犹炎暑盛而人气乏相火炽而真元伤,非凉药之治,亦非热药之谓,马元台不察此理,妄为注释,遗讹后学不浅。)
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
夫凉药不知害了多少人。
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脾胃有伤,焉望其生。
如人饮热汤及炙爆之物,从龆至髦,断无损人之理。
<内经>言膏粱之变,止发痈疽,况膏粱发疽者,百无一二。
故知热之养人,时刻不可缺也。
若以冷水饮人,不须三日,即为腹疼泄泻,脾虚胃败矣。
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万代苍生得以活命。
俗医大用凉剂,譬于饮人冷水,阴害黎民,良可慨也。
不见当今医家,祸及子孙甚至灭门绝后,皆学术不精之报也。
(医者观此切须猛省,误用凉药之害真实不爽,予见近代时医专用温平者,或延一息,终见陵替。专以寒凉攻伐,夭札人命者,诚未见其有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禁戒寒凉-译文
四百八种疾病中,大概热病居多,而寒病最少。难怪河间学派会谈论火,丹溪学派会强调补阴。但是只泥于这两位学者的书籍而不去研究《内经》,就会陷入偏颇,对人的伤害特别大。因为热病属于阳,阳邪容易散去也容易治疗,不会导致死亡。而冷病属于阴,阴邪容易潜伏,所以让人不知不觉,时间久了就会变成虚寒,侵害脏腑而致死。(最初不觉得的病症,往往最危险,人们常常忽视它,但一变就会导致死亡的情况不少。)
人体内的火多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天的六气中,火占了两种。现在的庸医坚持壮火食气这一说法,(《内经》中的壮火食气,是指炎热的夏天人气会匮乏,相火炽盛而真元受损,不是用凉药治疗,也不是用热药,马元台没有理解这个道理,随意注释,给后学留下了不少错误。)沉溺于滋阴和苦寒的药物,却不知道邪气侵入人体,元气旺盛就能抵挡,却用凉药和冰冷的物质来消耗元气,这是帮助敌人伤害自己。(凉药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如果元气稍微虚弱的人,没有不被凉药冷却至死的,脾胃受损,哪里还能活下去。就像人喝热汤或者吃烧烤的东西,从幼年到老年,都没有伤害人的道理。《内经》说富贵人家的食物变化,只会导致痈疽,而富贵人家得痈疽的,百中不到一二。所以知道热对人的滋养,是时刻不能缺少的。如果用冷水给人喝,不超过三天,就会肚子疼腹泻,脾胃虚弱了。
燧人氏制定法则,食物必须用火来烹饪,这样万代的百姓才能活命。俗医大量使用凉药,就像给人喝冷水一样,暗中伤害百姓,真是令人感慨。没看到现在的医生,有的甚至祸及子孙,甚至绝后,这都是学术不精的报应。(医生们看到这一点,必须猛省,误用凉药的害处真实而不容置疑,我见到近代有些医生专门使用温和平缓的药物,有的能延长一口气,但最终还是会衰败。专门用寒凉药物攻击,缩短人寿命的,确实没有看到他们有后代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禁戒寒凉-注解
四百八病:指中医中常见的四百八种疾病,这个数字并非确数,而是泛指各种疾病。
热者:指由热邪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热病多属阳邪。
寒者: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寒病多属阴邪。
河间: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河间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火热论。
丹溪: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丹溪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滋阴降火。
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包含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
阳邪:指阳性的病邪,如热邪、火邪等,易散易治。
阴邪:指阴性的病邪,如寒邪、湿邪等,易伏不易察觉。
元气: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中医认为元气充足则身体强健。
壮火食气:出自《内经》,指人体内的相火旺盛,会消耗真气,需要适当调养。
马元台:指明代医学家马元台,著有《本草经疏》等医学著作。
膏粱:指肥甘厚味的食物,中医认为膏粱之变可能导致疾病。
腹疼泄泻:指腹部疼痛和腹泻的症状,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燧人:传说中的上古时期人物,传说他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使用火的历史。
阴害黎民:指寒凉药物对民众的伤害,黎民指普通百姓。
时医:指当时的医生,这里指近代的医生。
温平:指温和平和的药物,这里指医生使用温和的药物治疗方法。
陵替:指衰落,这里指医学的衰落。
夭札:指短命而亡,这里指因误用药物而短命。
后学:指后辈学者,这里指后世的医学学习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禁戒寒凉-评注
夫四百八病,大约热者居多,寒者最少。无怪乎河间论火,丹溪之补阴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疾病中热病较为常见,寒病较少,引出河间学派和丹溪学派对于火热和阴液理论的重视。河间学派主张火热是疾病的根源,丹溪学派则强调补阴的重要性。此句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成因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不同学派理论的尊重。
但泥二子之书而不考究《内经》,堕于偏颇,害人特甚。
此句批评那些只盲目追随河间和丹溪的理论,而不深入研究《内经》的医者。指出这种偏颇的观点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体现了对医学理论的严谨态度。
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脏腑而死。
此句进一步阐述热病和寒病的区别,指出热病属阳,容易散去,治疗相对容易,不会导致死亡;而寒病属阴,邪气容易潜伏,不易察觉,长期可能导致虚寒,最终侵蚀脏腑而致命。这里体现了中医对阴阳理论的运用和对疾病发展变化的洞察。
初起不觉之证,最能害人,往往轻忽之,而一变致死者不少。
此句强调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提醒医者不要轻忽初期症状,以免延误病情。
况人身之火多亦是当然,天之六气,火居其二。
此句说明人体内火气的存在是自然的,因为自然界中六气中的火气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观点。
今之庸医执壮火食气之说,(《内经》壮火食气之说,犹炎暑盛而人气乏相火炽而真元伤,非凉药之治,亦非热药之谓,马元台不察此理,妄为注释,遗讹后学不浅。)溺于滋阴苦寒之剂,殊不知邪之中人,元气盛则能当之,乃以凉药冰脱,反泄元气,是助贼害主也。
此句批评那些不懂得《内经》中壮火食气理论的庸医,他们过分依赖滋阴苦寒的药物,反而会损害患者的元气。这里体现了对医者医术和医德的批评。
夫凉药不知害了多少人。若元气稍虚者,无不被凉药冰败而死,脾胃有伤,焉望其生。
此句指出凉药对元气虚弱的患者的危害,强调脾胃受损后,患者的生存希望渺茫。
如人饮热汤及炙爆之物,从龆至髦,断无损人之理。
此句说明适量饮用热汤和食用辛辣食物对人的健康并无害处,强调饮食的适量原则。
《内经》言膏粱之变,止发痈疽,况膏粱发疽者,百无一二。
此句引用《内经》中的观点,指出膏粱之变只会导致痈疽,而且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以此说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故知热之养人,时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饮人,不须三日,即为腹疼泄泻,脾虚胃败矣。
此句强调人体需要热量的滋养,过量饮用冷水会导致腹痛泄泻,脾胃受损。这里体现了中医对饮食养生的重视。
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万代苍生得以活命。
此句赞扬燧人氏发明取火技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体现了对先贤的敬仰。
俗医大用凉剂,譬于饮人冷水,阴害黎民,良可慨也。
此句批评那些滥用凉剂的医者,认为他们的行为如同给人们饮冷水,对民众的健康造成了伤害,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遗憾。
不见当今医家,祸及子孙甚至灭门绝后,皆学术不精之报也。
此句批评那些学术不精的医者,认为他们的错误行为可能会对后代造成灾难,强调医学学术的重要性。
医者观此切须猛省,误用凉药之害真实不爽,予见近代时医专用温平者,或延一息,终见陵替。专以寒凉攻伐,夭札人命者,诚未见其有后也。
此句提醒医者要深刻反省,不要误用凉药,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那些专以寒凉攻伐的医者,他们的后代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以此警示医者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