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时医三错-原文
凡阴疽及鬼邪着人,或两眼内障,此三法皆出《内经》。
其疮疽本于肾虚,为阴所着,寒邪滞经,根据附于骨,故烂人筋,害人性命。
其法必大补肾气,壮阳消阴,土得阳气,自生肌肉,则元气周流不侵骨髓矣。
今则附入外科,庸医不知,反用败毒凉药,致元气虚惫而死者,多矣。(亲见一妇人患伏免阴疽,形扁色白,大如覆盂,延一艮山门疡医,连用清火败毒药四剂,不待脓溃,一泻而死。)
鬼邪着人者,皆由阴盛阳虚,鬼能根据附阴气,故易而成病,若阳光盛者焉敢近之。
治法大补元气 加以育神,则鬼邪自然离体。
病家不知,专求符 ,此等外道决无灵验。
或假手庸医,认为燥火,投以凉药,或清热化痰,致人枉死,良可悲哉。
世俗于轻浅小疾皆事巫祝,况鬼祟为殃,肯舍巫 乎!加之医用寒凉,故尔愈者不易。
眼生内障由于脾肾两虚,阳光不振耳。
故光之短主于脾,视物不明主乎肾。
法当温补脾肾,壮阳光以消阴翳,则目明矣。
今则另立眼科以成一家之技,只用凉剂,冰损元阳,致脾肾虚衰而死,殊不知一切病证皆有《内经》正法。
后人分立十三科妄名,是以识见小者,专习一科,成一偏之见,譬之大海中认一浮沤,综理未贯,动即伤生,悲哉!
(予目睹京中来一太医院官陈某,自炫能开瞽目,专以冷水冰伏,又以寒膏内陷。
其人本领,实而火重者见效亦捷;若本弱元亏者,无不阴受其害。
斜桥一盐贩之妻服膏半盏,腹即 痛,其夫强之服尽,大吐而毙。
其夫一时惶急,从楼窗跃出街心。
哭叫∶陈太医药杀我妇!百种辱骂累及祖先,闻者无不寒心。
笔此以见寒凉误人,并信耳不信目之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时医三错-译文
所有阴性的疮疽和被鬼邪附身的情况,或者眼睛内部有障碍,这三种治疗方法都出自《内经》。这些疮疽的根源在于肾虚,被阴气所侵袭,寒邪阻碍经络,依附在骨骼上,因此会腐蚀人的筋骨,危害人的生命。治疗方法必须大力补充肾气,增强阳气,使阴气消散,土壤得到阳气,自然生长肌肉,这样元气就能在体内循环而不侵入骨髓。现在这些方法被纳入外科,一些庸医不知道,反而使用败毒凉药,导致元气虚弱而死亡的情况很多。(亲眼见到一位妇女患有伏兔阴疽,形状扁平颜色苍白,大小如倒扣的盆子,她找了一位艮山门的疡医,连续使用清热败毒的药四剂,不等脓液溃破,一泻而死。)
鬼邪附身的人,都是因为阴盛阳虚,鬼邪能够依附在阴气上,因此容易生病,如果阳气旺盛的人怎么会接近它。治疗方法是大力补充元气,再加上调养精神,鬼邪自然会离开身体。病人不知道这一点,专门寻求符咒,这些外来的迷信方法根本不会有任何效果。或者借助庸医之手,认为疾病是燥火引起的,给予凉药,或者清热化痰,导致人无辜死亡,真是可悲。(在世俗中,对于轻微的小病都会求助于巫师和巫婆,何况是鬼怪带来的灾难,怎么会放弃巫术呢!再加上医生使用寒凉药物,所以治愈的几率很小。)
眼睛内生障是由于脾肾两虚,阳气不振所致。因此,视力模糊与脾有关,看东西不清楚与肾有关。治疗方法应当是温补脾肾,增强阳气以消除阴翳,这样眼睛就能看清楚了。现在有人单独设立眼科,形成一门技艺,只使用凉药,损伤了元阳,导致脾肾虚弱而死亡,却不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有《内经》中的正确方法。后人分立了十三科,妄加命名,因此那些见识短浅的人,专门学习一门,形成偏见,就像在大海中只认识一个泡沫,整体理解不全面,动不动就会伤害生命,真是可悲!(我曾亲眼看到京城来的一位太医院官员陈某,他自夸能治愈盲人,专门使用冷水冷却,再使用寒凉的膏药。他治疗那些体质实而火重的人效果也快;但如果体质本来虚弱,就会受到阴寒的伤害。斜桥一位盐贩的妻子服用了半盏膏药,肚子就疼痛,她的丈夫强迫她把药吃完,结果大吐而亡。她的丈夫一时慌乱,从楼窗跳到街心。他哭叫着说:‘陈太医害死我的妻子!’连带着辱骂祖先,听者无不感到心寒。我写下这些,以警示人们寒凉药物的危害,以及不要只信耳不信目的教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时医三错-注解
阴疽:指因寒湿邪气侵袭,导致气血瘀滞,肌肤失去营养而形成的疮疽,多见于阴寒之地。
鬼邪:指古代医学中认为的邪气,即非正常的、有害的鬼神之气。
两眼内障:指眼睛内部的障碍,如白内障等。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肾虚: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不足,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
阴所着:指邪气附着于人体。
寒邪滞经:指寒邪停留在经络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附于骨:指邪气附着于骨骼。
烂人筋:指邪气导致筋脉腐烂。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
外科: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
庸医:指医术不精、治疗不当的医生。
败毒凉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热的药物。
伏免阴疽:指潜伏的阴疽,即不易察觉的阴疽。
艮山门疡医:指艮山门地区的医生,艮山门可能是一个地名。
符:指古代医学中用来驱邪的符咒。
外道:指非正统的、错误的医术或治疗方法。
凉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热的药物。
燥火:指体内燥热,即中医术语中的“燥热之邪”。
清热化痰:指清热和化痰的药物,用于治疗热病伴有痰多的症状。
伏免:指潜伏,隐藏。
脾肾两虚:指脾和肾两个脏腑功能都虚弱。
阳光不振:指阳气不足,即中医术语中的“阳气不足”。
阴翳:指眼睛内的阴影,如白内障等。
眼科: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眼科疾病。
元阳: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阳气。
太医院: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事务。
瞽目:指眼睛失明。
火重:指体内火气过重,即中医术语中的“火旺”。
腹即痛:指服用药物后立即感到腹痛。
百种辱骂:指各种侮辱性的言语。
寒凉误人:指使用寒凉药物导致人体伤害。
信耳不信目:指只听信传闻而不亲自观察,即盲目相信的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时医三错-评注
凡阴疽及鬼邪着人,或两眼内障,此三法皆出《内经》。
此句开篇点明阴疽、鬼邪着人和眼内障三种病症的起源,均出自《内经》。《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此处提及《内经》,彰显了古人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和传承。
其疮疽本于肾虚,为阴所着,寒邪滞经,根据附于骨,故烂人筋,害人性命。
此句分析疮疽的成因,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肾虚,阴邪侵袭,寒邪滞留经络,附着于骨骼,导致筋骨腐烂,严重危害生命。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探究。
其法必大补肾气,壮阳消阴,土得阳气,自生肌肉,则元气周流不侵骨髓矣。
此句提出治疗疮疽的方法,强调大补肾气,壮阳消阴,使土得阳气,从而促进肌肉生长,保证元气周流,不受骨髓侵害。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自身功能的特点。
今则附入外科,庸医不知,反用败毒凉药,致元气虚惫而死者,多矣。
此句批评当时一些庸医不知中医治疗原则,滥用败毒凉药,导致患者元气耗尽而死亡。反映了中医传承中的乱象和对医者医德的担忧。
亲见一妇人患伏免阴疽,形扁色白,大如覆盂,延一艮山门疡医,连用清火败毒药四剂,不待脓溃,一泻而死。
此句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庸医误诊误治的危害,使读者对中医治疗原则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鬼邪着人者,皆由阴盛阳虚,鬼能根据附阴气,故易而成病,若阳光盛者焉敢近之。
此句分析鬼邪附身的原因,认为其源于阴盛阳虚,鬼邪附着于阴气,因此容易成病。强调阳光盛者不易受鬼邪侵害,进一步阐述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治法大补元气 加以育神,则鬼邪自然离体。
此句提出治疗鬼邪附身的方法,强调大补元气,育神养气,使鬼邪自然离体。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在平衡的理念。
病家不知,专求符 ,此等外道决无灵验。
此句批评一些病家迷信符咒,忽视中医治疗,认为外道符咒无灵验。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或假手庸医,认为燥火,投以凉药,或清热化痰,致人枉死,良可悲哉。
此句批评庸医滥用凉药、清热化痰等治疗方法,导致患者枉死。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对医者医德的重视。
世俗于轻浅小疾皆事巫祝,况鬼祟为殃,肯舍巫 乎!加之医用寒凉,故尔愈者不易。
此句批评世俗迷信巫祝,忽视中医治疗,认为寒凉治疗难以治愈疾病。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眼生内障由于脾肾两虚,阳光不振耳。
此句分析眼内障的成因,认为其源于脾肾两虚,阳光不振。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探究。
故光之短主于脾,视物不明主乎肾。
此句进一步阐述眼内障的病因,认为光之短与脾有关,视物不明与肾有关。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自身功能的特点。
法当温补脾肾,壮阳光以消阴翳,则目明矣。
此句提出治疗眼内障的方法,强调温补脾肾,壮阳光以消阴翳,使目明。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自身功能的特点。
今则另立眼科以成一家之技,只用凉剂,冰损元阳,致脾肾虚衰而死,殊不知一切病证皆有《内经》正法。
此句批评当时眼科医生只注重凉剂治疗,忽视《内经》正法,导致患者脾肾虚衰而死亡。反映了中医传承中的乱象和对医者医德的担忧。
后人分立十三科妄名,是以识见小者,专习一科,成一偏之见,譬之大海中认一浮沤,综理未贯,动即伤生,悲哉!
此句批评后人过分细分医学科目,导致一些医者只专注于某一科目,形成偏颇之见。认为这种做法如同在大海中只看到一个小水泡,无法全面理解医学知识,容易导致误诊误治。
予目睹京中来一太医院官陈某,自炫能开瞽目,专以冷水冰伏,又以寒膏内陷。
此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一些医生滥用冷水冰伏、寒膏内陷等治疗方法,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其人本领,实而火重者见效亦捷;若本弱元亏者,无不阴受其害。
此句进一步说明滥用冷水冰伏、寒膏内陷等治疗方法,对体质虚弱者危害极大。
斜桥一盐贩之妻服膏半盏,腹即 痛,其夫强之服尽,大吐而毙。
此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滥用寒凉治疗方法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其夫一时惶急,从楼窗跃出街心。哭叫∶陈太医药杀我妇!百种辱骂累及祖先,闻者无不寒心。
此句通过患者家属的哭诉,揭示了滥用寒凉治疗方法对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
笔此以见寒凉误人,并信耳不信目之戒。
此句总结全文,强调寒凉误人的危害,提醒人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盲目相信迷信和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