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

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原文

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

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

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

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

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

治两目KT KT 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

治香港脚重,行步少力。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

治远年香港脚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

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壮自愈。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

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

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

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译文

命关二穴位于胁下的小凹陷处,举起手臂就可以找到,面对中脘穴时,向乳房三角区域取穴。

这个穴位属于脾脏,也称为食窦穴,能够接通脾脏的真气,治疗三十六种脾脏疾病。对于所有疾病沉重难以治愈的情况,只要还有一丝真气,灸这个穴位二三百次,就能够确保生命不会终结。所有属于脾脏的大病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因为脾是五脏的母亲,后天之本,属土,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如果脾气存在,即使病情严重也不会致死,这种方法尝试过非常有效。

肾俞二穴位于第十四椎两侧各开一寸五分的地方。所有大病都可以在这里灸二三百次。因为肾是一身之根蒂,先天的真源,基础牢固就不会死,同时还能治疗中风失音,手脚不灵活,大风癞疾。

三里二穴位于膝盖下方三寸处,骨头外侧和筋膜内侧的小凹陷处,抬起脚就可以找到。治疗眼睛看不清远处,以及腰膝沉重,走路无力,这种症状需要先灸中脘和脐下,等到灸疮愈合后再灸这个穴位,以排出热气自行痊愈。

承山二穴位于腿肚子下方,脚指头挺直时可以找到。治疗香港脚沉重,走路无力。

涌泉二穴位于足心的小凹陷处。治疗长期香港脚肿胀疼痛,或者脚心连着胫骨疼痛,或者小腿肿胀沉重无力,可以灸这个穴位五十次。

脑空二穴位于耳尖角上方,排三指尽处。治疗偏头痛,眼睛快要失明,灸七次就可以自行痊愈。

目明二穴位于口面骨二瞳子上方,进入发际。治疗太阳穴连着脑部疼痛,灸三十次。

腰俞二穴位于脊骨第二十一椎下方。治疗长期的风湿腰痛,灸五十次。

前顶二穴位于鼻子上方,进入发际三寸五分处。治疗头顶疼痛,两眼失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注解

命关二穴:命关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胁下,是治疗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举臂取之:通过举起手臂来定位穴位。

中脘:中脘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腹部正中线上,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穴位。

乳三角:乳三角是指胸部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与穴位定位有关。

食窦穴:食窦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胸部,与脾脏相关,能接引脾脏的真气。

三十六种脾病:指与脾脏相关的多种疾病。

灸: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在穴位上产生温热效应来治疗疾病。

壮:壮是灸法中用来计算灸量的单位。

肾俞二穴:肾俞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腰部,与肾脏相关,是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十四椎:十四椎是指人体的第14个脊椎骨。

中风失音:中风是指脑血管意外,失音是指不能说话。

手足不遂:手足不遂是指手脚活动不便,可能由于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

大风癞疾:大风癞疾是指严重的皮肤病。

三里二穴:三里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穴位。

KT:KT在此处可能是笔误,可能是“睛”的误写,指眼睛。

腰膝沉重:腰膝沉重是指腰部和膝盖感觉沉重。

行步乏力:行步乏力是指走路时感到无力。

承山二穴:承山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侧,是治疗腿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香港脚:香港脚是指脚气,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涌泉二穴:涌泉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足心,是治疗足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脑空二穴:脑空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头部,是治疗头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目明二穴:目明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面部,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太阳连脑痛:太阳连脑痛是指太阳穴和头部相连的疼痛。

腰俞二穴:腰俞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腰部,是治疗腰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前顶二穴:前顶二穴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头部,是治疗头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评注

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句描述了命关二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命关二穴位于胁下宛中,即人体的侧面,通过举臂来定位。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意味着从腹部中脘穴向乳房三角区域寻找。此穴属于脾经,名为食窦穴,具有接引脾脏真气的作用,能够治疗三十六种脾病。这里的‘真气’指的是人体内在的生命力,通过灸疗此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对于各种脾病有显著疗效。

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

这句话强调了命关二穴在治疗重病中的作用。即使病势沉重,只要还有一丝真气,通过灸疗此穴二三百壮,就能够巩固生命,防止死亡。这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理念。

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脾的重要性。脾为五脏之母,是后天之本,属土元素,具有生长万物的功能。因此,一切与脾相关的疾病都可以通过治疗脾脏来得到缓解或治愈。

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脾脏的重要性。只要脾气存在,即使病情严重,也不会导致死亡。这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

肾俞二穴位于第十四椎两旁,距离一寸五分。此穴对于治疗各种大病都有显著效果,通过灸疗二三百壮,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治疗各种疾病。

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这句话说明了肾俞二穴的重要性。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肾脏健康则生命稳固。同时,此穴还能治疗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等多种疾病。

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

三里二穴位于膝眼下三寸,骨外筋内宛中,通过举足可以找到。此穴能够治疗两目不能视远、腰膝沉重、行步乏力等症状。

治两目KT KT 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此句详细说明了三里二穴的治疗方法。对于两目不能视远、腰膝沉重、行步乏力等症状,需要先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二穴,以排出热气,达到治愈的效果。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

承山二穴位于腿肚下,通过挺脚指可以找到。此穴能够治疗香港脚重、行步少力等症状。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香港脚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涌泉二穴位于足心,通过触摸可以找到。此穴对于治疗远年香港脚肿痛、脚心连胫骨痛、下粗腿肿、沉重少力等症状有显著疗效,通过灸疗五十壮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壮自愈。

脑空二穴位于耳尖角上,通过排三指可以找到。此穴对于治疗偏头痛、眼欲失明等症状有显著疗效,通过灸疗七壮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

目明二穴位于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此穴对于治疗太阳连脑痛等症状有显著疗效,通过灸疗三十壮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腰俞二穴位于脊骨二十一椎下。此穴对于治疗久患风腰疼等症状有显著疗效,通过灸疗五十壮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前顶二穴位于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此穴对于治疗巅顶痛、两眼失明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扁鹊灸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