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忌用转下-原文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止言发散,又止言辛甘发散为阳。
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
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
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
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
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
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
(俗医惯将此数语印人耳目,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
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
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九分。
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
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
故《内经》止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
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
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
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
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
(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是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
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证,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
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
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忌用转下-译文
《内经》里并没有提到‘转下’的说法,只是提到药物的发散作用,又说辛甘发散的药物属于阳性。辛温的药物如果作用于体表,就能自然地通过出汗来疏散;如果作用于体内,就能自然地开通。根据先生的解释,辛甘发散的药物是阳性的,所以表邪解除了,体内的阴阳也就自然调和了,并不是辛甘药物能够攻入体内。
并不是像寒苦的药物那样,会伤害人的脏腑,消耗人的元气。像巴豆、硝黄这样的药物能够直接穿透脏腑,如果不是体内有大积大聚的病,元气旺盛的人是不敢轻易使用的。
现在的一些庸医不问病情的虚实,动不动就使用泻下的方法,以泄出六腑的气,反而会引发其他的疾病。病情严重的话,会导致脾胃逐渐衰弱,不思饮食,肌肉消瘦,最终导致死亡。
俗语说‘春天行夏补,到秋天时要服用通行的药物几剂,以泄出夏天的积热’,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俗医经常将这几种说法印在人们的耳中,但《内经》中四时调养、生长、收藏的方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是多么圆活,而愚人却固执于一说,不肯深入钻研《灵枢》、《素问》,真是令人感叹!)
如果体内有热,自然会从五脏六腑以及大小便中排出。如果用凉药来泄热,我担心热气还没去一分,元气就已经衰败九分了。我曾经看到有人服用泻药一剂,就有五到七天时间,脾胃都无法恢复到正常。
三焦温暖并且有热才能消化水谷,如果一刻没有火,肌肤就会冰冷,阳气耗尽就会死亡。所以《内经》只有关于沉寒痼冷的论述,没有关于积热纯阳的说法。
即使积热生病,一剂泻药就可以解救。如果是阴寒之病,那么四肢会发冷,很快就会死亡。古人制定的治疗方法,对于狂言妄语、翻墙越屋等大热证,也会询问大便的情况。如果几天都没有排便,那就是有燥屎,才可以泻下,如果大便正常,就不可以泻下。
狂言妄语、翻墙越屋虽然是热证,但还有一种面青脉急、面黑脉微、手足冰冷的情况,这又属于阴证。这是没有依附的阳气,是必死的证候,如果治疗得早,可能还有生机。
现在的人,即使没有以上的热证,也普遍使用寒凉泻下的方法,一定要把所有的热气都去除,我不知道他们将以什么作为生气。人的身体如果没有热,那么阳气也就耗尽了。这是河间、丹溪留给后世的错误,从事医学的人不能不警惕这个弊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忌用转下-注解
内经:《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又称《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之一,包含了许多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转下:在中医中,‘转下’指的是通过药物促使病邪下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这里指的是一些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
辛甘发散为阳: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和甘味药物具有发散作用,属于阳性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表邪(即病邪停留在体表)。
辛温之药:辛味温性的药物,具有温通经络、发汗解表的作用。
达表:指药物能够达到体表,发挥解表的作用。
攻里:指药物能够深入体内,治疗里证(即病邪停留在体内)。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生命活力。
巴豆、硝黄之类:巴豆和硝黄都是古代常用的泻药,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
大积大聚:指体内有大量的积聚的病邪。
元气壮实者:指身体健康、体质强健的人。
庸医:指医术不高明或治疗方法不当的医生。
六腑:中医术语,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个器官,与五脏相对。
通行药:指能够通利身体各部分的药物。
四时调养:中医理论中,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身体的养生方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理论中,春夏季节应该养阳,秋冬季节应该养阴,以适应自然规律。
沉寒痼冷:中医术语,指寒邪深入体内,导致身体寒冷、疼痛等症状。
积热纯阳:中医术语,指体内有大量的热邪,属于纯阳之证。
转药:指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通道,负责气机的运行。
河间、丹溪:指金元时期的两位著名医学家,河间指的是刘完素,丹溪指的是朱震亨。
遗讹:遗留的错误或误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忌用转下-评注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止言发散,又止言辛甘发散为阳。
此句开篇即点明《内经》的用药原则,强调药物的作用在于发散而非直接攻下。辛甘之药被视作阳性药物,其作用在于通过辛散和甘缓的特性,使病邪从表而解,里自和。这里的‘发散’和‘辛甘发散为阳’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味的理解,以及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辛温药物的作用机制。辛温药物能够通过辛散的特性使病邪从表而解,通过温热的特性使病邪从里而散,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内外调和的原则。
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
此句引用先生之论,强调辛甘药物并非直接攻里,而是通过发散作用使表邪解,从而里自和。这里的‘活看’提示后人应灵活运用中医理论,不可拘泥于字面意义。
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
此句对比寒苦药物与辛甘药物的不同,指出寒苦药物会损伤脏腑,泄耗元气,而辛甘药物则不会。
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
此句提到巴豆、硝黄等药物具有强烈的攻下作用,能够直接损伤脏腑,因此只有元气壮实者才能使用,体现了中医用药的谨慎原则。
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庸医不顾患者虚实,滥用攻下药物,导致患者出现新的病症。
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滥用攻下药物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俗医的谬论,指出春行夏补、秋服通行药的说法是错误的。
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
此句强调《内经》中四时调养、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批评了一些愚人拘泥于片面之见,而不深入研读《内经》。
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
此句指出体内热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体外,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
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九分。
此句批评了滥用凉药治疗热病的做法,指出这样做可能会损伤元气。
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
此句通过个人观察,说明了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对脾胃功能造成的影响。
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三焦功能的重要性,指出三焦的温暖对于消化吸收至关重要,若三焦功能受损,则可能导致阳气脱尽,危及生命。
故《内经》止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
此句再次强调《内经》中关于疾病论述的重点在于沉寒痼冷,而非积热纯阳。
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
此句指出对于积热为病的情况,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
此句说明了阴寒之病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
此句指出古人治疗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
此句说明了在治疗大热证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大便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攻下药物。
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是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热证和阴证的区别,以及它们可能出现的症状。
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此句指出某些阴证属于无附之阳,是必死之证,但若治疗及时,仍有生还的可能。
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证,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医家不顾患者实际情况,滥用寒凉药物的做法,指出这样做可能会损伤患者的生机。
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
此句指出人体阳气的重要性,指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此句批评了河间、丹溪等医家的错误观点,并提醒后世医家应警惕这一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