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原文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
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
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俗传遇长桑居,授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
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
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
(近世时医失口,言经络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脉何藉于此。)
嗟嗟!经络不明,何以知阴阳之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
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讲求,焉望其宗主《内经》,研究《伤寒》,识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
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全然不辨。
或遇明医,枝梧扯拽,更将时事俗情乱其理谈,常恐露出马脚,唯一周旋承奉。
彼明理人焉肯作恶,只得挽回数言,以盖其误。
如此时医,诚为可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译文
俗语说:‘学医的人如果不懂得经络,开口动手就会出错。’这是因为如果不了解经络,就无法识别疾病的根源,探究阴阳的传变。比如伤寒病的三阴三阳都有一定的规律,百病可以通过十二经脉来确定生死。只有讲明了经络,然后用药才能直接到达病处,才能见效。过去有人能够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那是因为他们熟悉经络的缘故。俗传有长桑君传授怀中药,喝上池的水,能够洞察脏腑,这些都是虚言。现在的人如果不懂得经络,只读药性和病机,所以无法确定疾病所在。随便用药尝试,偶尔对了稍微见效,就自以为有功,其实未必能完全治愈;如果不对,反而会引发其他疾病,这都是因为不了解经络的缘故。
近代有些医生胡言乱语,说经络部位是外科治疗毒疮的重要方法,脉诊又怎能依赖于此。唉!经络不明,怎么知道阴阳的交接,脏腑的更替,疾病的成因从何审察。经络是识别疾病的关键途径,都不愿意去研究,怎么能够期望他们去研究《内经》,研究《伤寒》,了解血气的生成和运行。阴阳的根本内外之理不明确,神机的出入之道不认识,师徒之间传授的只有《明医指掌》和《药性歌括》,认为熟悉这些就可以通行无阻,用药误人却全然不辨。
有时遇到明医,他们可能会拐弯抹角,把时事俗情混在理论中,常常担心露出破绽,只知周旋迎合。那些明理的人怎么会做坏事,只能挽回几句话,来掩盖他们的错误。像这样的医生,确实让人感到羞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注解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运行通道,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起到沟通表里、联络脏腑的作用。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中医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伤寒:伤寒是中医中的一种疾病名称,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详细论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中医术语,指的是阴阳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三阴指的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指的是阳明、少阳、太阳,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生理功能。
百病:百病指的是各种疾病,这里泛指所有的疾病。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相联系,负责气血的运行。
死生:死生在中医中指的是生命的存亡,这里指疾病的预后。
用药:用药指的是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上池之水:上池之水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水,据说饮用后能洞见脏腑,这里比喻对经络的深刻理解。
脏腑:脏腑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的器官,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药性病机:药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病机指的是疾病的病理机制。
时医:时医指的是当时或某个时期的医生,这里可能指近世的医生。
方脉:方脉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脉诊,即通过触摸脉搏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由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血气:血气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血液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荣卫:荣卫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营气和卫气,营气是营养物质的运输者,卫气是保护身体的防御者。
明医指掌:《明医指掌》是中医学的一部著作,由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是一部中医临床手册。
药性歌括:《药性歌括》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药物学习材料,以歌诀的形式概括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
枝梧扯拽:枝梧扯拽是比喻说话或做事不切实际,牵强附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评注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句话强调了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经络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掌握了经络,才能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机变化。
‘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这句话以伤寒为例,说明了经络在疾病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三阴三阳是中医对伤寒病的分类,通过经络的分布和作用,可以确定疾病的生死预后。
‘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这句话指出,只有明确了经络的位置和功能,才能准确用药,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的原则。
‘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医家通过熟悉经络,能够望诊得知疾病。这反映了经络在中医诊断中的独特作用。
‘俗传遇长桑居,授以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此虚言耳。’这句话批判了民间流传的一些不科学的医学传说,指出这些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
‘今人不明经络,止读药性病机,故无能别病所在。’这句话批评了现代一些医生只注重药性和病机,而忽视了经络的重要性,导致诊断不准确。
‘漫将药试,偶对稍愈,便尔居功,况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对,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经络故也。’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不懂得经络的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诊误治,甚至加重病情。
‘近世时医失口,言经络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脉何藉于此。’这句话指出了近代一些医生对经络的错误理解,认为经络只是外科治疗毒疮的方法,而忽视了经络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嗟嗟!经络不明,何以知阴阳之交接,脏腑之递更,疾病情因从何审察。’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经络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懂得经络,就无法正确理解阴阳的交接、脏腑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成因。
‘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尚不肯讲求,焉望其宗主《内经》,研究《伤寒》,识血气之生始,知荣卫之循行。’这句话指出,经络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关键,如果不重视经络的学习和研究,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
‘阴阳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机或出或入之道不识,师徒授受唯一《明医指掌》、《药性歌括》,以为熟此尽可通行,用药误人全然不辨。’这句话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只学习《明医指掌》和《药性歌括》等书籍,而忽视了经络的学习,导致用药失误。
‘或遇明医,枝梧扯拽,更将时事俗情乱其理谈,常恐露出马脚,唯一周旋承奉。’这句话指出了当时一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和世俗,而故意混淆视听,这种现象是不应该被提倡的。
‘彼明理人焉肯作恶,只得挽回数言,以盖其误。’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明理的医生的敬佩,他们虽然知道一些医生的错误,但仍然尽力纠正,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如此时医,诚为可耻。’这句话对那些不懂得经络、不重视中医经典的医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